「刘红凛:社会急剧转型中的党建科学化途径」正文
摘要 随着我国各方面情况的变化与时空转换,党群关系发生了新变化,这使我们党同时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唯物史观与人心向背是党群和谐与作风建设科学化的核心问题。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党建”命题,也是一个“政治命题”、“法治命题”。苏共亡党亡国,其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很多,但作风与党群关系问题,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新时期改进党的工作作风,要致力于“制度、文化、品格、科技”四位一体的模式创新与方式创新。
关键词 作风建设 党群关系 党建科学化 法治
在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中,2013年8月6日,“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群众关系研究”高层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卢先福教授,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聚研究员,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刘大秀研究员,浦东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奚洁人教授,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刘靖北教授,北京市委党校原校委委员姚桓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桑玉成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童之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主任齐卫平教授等1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从党的建设、政治学、法学、政党比较等多个视角,分析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问题,聚焦“如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研讨改进党的工作作风的严峻形势、党群和谐与作风建设科学化、“政治”与“法治”、国外政党经验与教训、创新模式等重要问题,并形成一定的理论共识。
改进党的工作作风的严峻形势
从历史上看,重视作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根据形势任务要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明显改善,党群关系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突出,党的作风问题可谓时空转换、“形势逼人”。
“形势逼人”与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社会急剧转型有很大关系,按照卢先福教授的概括,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期执政的环境、权力地位与干部队伍的变化,使得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等“四风”、淡化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弱化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容易使党脱离群众。其次,发展市场经济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也给党群关系带来深刻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基本处于利益均等状态,社会差距比较小,利益格局相对简单、统一。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社会更有活力,社会财富不断丰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导致社会利益多元化、利益分化、利益格局复杂化,核心利益冲突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党员干部为了自身利益与民争利,执政党如何维护整体利益、兼顾具体利益,成为时代难题。第三,经济体制的变化与代际更迭,使群众对党的认同从过去的感情认同更多地转为利益认同,若利益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群众对党的看法。社会阶层结构变化造成了党群关系的复杂性。从过去以政治、户籍为基础的社会分层转为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分层,带来了社会地位差别加大、新社会阶层出现、群众概念变化、大量流动人口出现、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同一利益阶层内部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从而协调党群关系就变得更加复杂。第四,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使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度与意识形态认同受到很大影响。在以前封闭环境下,百姓很容易相信党和政府的话;当今时代利益多元,党和政府讲的话,百姓不一定信。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交流增多,百姓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巨大。而且,国外大党老党的垮台,也会对群众产生心理暗示,使群众对党的观念发生变化。第五,改革开放后,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大为提高,党的领导方式要从过去“为民做主”转向“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信息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也客观要求政治公开透明。在信息化背景下,政党、群众都在发生变化,党务公开、政治公开、信息公开、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等成为时代必然,这对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更高要求。
总之,随着我国各方面情况的变化与时空转换,党群关系发生了新变化,这使我们党同时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四风”问题、腐败蔓延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权力成为决定发展与发财的关键,这使得各个阶层都不满意,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增加。姚桓教授认为,这种时空转换,容易造成公共权力的异化、市场秩序的混乱、市场角色的错位,地方政府成为利益一方;容易造成官员被收买,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专家学者缺乏独立人格与社会良心,社会道德滑坡;容易使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形成利益同盟,进行利益交易,从而损害下层人民的利益。另外,冷战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比西方要严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生态的改变,我国意识形态的传统支撑点丧失。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传统的理想信念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得面目全非,理想信念的新支撑点尚未建立起来,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同时,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从过去的感情认同、历史认同,发展到今天的利益认同、法理认同,再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群众对权力腐败、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社会阶层固化等大为不满,从而造成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紧张。
唯物史观与人心向背:党群和谐与作风建设科学化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执政理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出发点,人类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对共产党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群众观,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就必须反对英雄史观、精英史观、圣贤史观。总之,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是一个政权,还是一个政党,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若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会垮台。我国封建时代就有“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在当今的政党政治时代,从来都是民众选择政党,而非政党选择民众。尽管现在我们党有8000多万党员,但相对于13亿人口而言,仍然是少数。姚桓教授指出:首先,从近代中国历史与党群关系可得出一个历史判断:我们党是伟大的党,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养育支持了伟大的党,伟大的党领导教育了伟大的人民。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历来是党的成功之道,但今天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其次,党群关系现状总体上是良性的,矛盾是可控的,但是事物发展有两种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党和政府。第三,新时期改善党群关系的新思路是营造和谐、追求党群的“和而不同”、化解矛盾,而非消灭党群差别。所谓党群和谐,其要义在于“领导服务、合作信任、理解尊重、良性互动、监督制约”,即党能够领导教育群众,同时接受群众监督,群众良性响应党的号召,同时对党进行批评和监督。第四,党群和谐的基础就是党要保持先进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央代表整体利益,地区党组织既要反映本地区利益,又要考虑国家整体利益。党员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但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而且要将这种精神变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并不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是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决不允许利益博弈把党内关系搞乱。第五,党群和谐是一个逐步实现、不断实现的过程,是一个民主法制完善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第六,实现党群和谐,要从作风建设转向体制机制建设,使体制机制成为党群关系的载体。其中最根本的是民主授权机制,就是通过权力为民所授来实现权力为民所用、理顺党群关系。另外,还要实现群众的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服务群众机制、教育动员群众机制、党员干部评价机制、党群沟通机制等具体机制的建设,但机制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程序性工作,而应当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
从党的建设科学化角度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十八大党建精神的总要求,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一部分,要贯彻党的建设科学化精神,实现党的作风建设的科学化。对此,齐卫平教授认为:首先,要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的作风建设,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有这种高度的忧患意识。这是有历史和现实根据的。在我国,影响党的生死存亡的可能性因素来自多个方面:民主问题解决不好会造成执政危机、国家分裂、亡党亡国;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也会亡党亡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就认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脱离群众也会导致执政危机。从世界上政党垮台的原因看,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种,即政党竞争、外国颠覆、国内政变、国内执政危机。对中国而言,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是国内执政危机,而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这次群众路线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其次,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绩很大,发展很快很好,可是为什么很多富人要移民国外?为什么存在“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大的悖论,可以从很多方面予以解释。老百姓不认同的,恐怕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是党的作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重点放在反对“四风”、纠正“四风”上,道理应在于此。再次,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要“化”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从党的建设“五大布局”看,最基础的还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是首要、是根本,组织建设是基础,作风建设是保障。一般说来,党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并不是致命的东西,内在的东西才是致命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解决“四风”问题,主要还是“治标”而非“治本”,是通过“治标”来换取“治本”的时间。
从领导与执政角度看,党群关系事关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这从党与群众的关系定位可见一斑。党的七大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那么,党和群众到底是什么关系?奚洁人教授认为:首先,党和群众的关系必须是正确的关系,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以正确的态度与方法领导人民的路线,就是必须正确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路线。作风建设与群众路线教育的形势变了,党群关系的基本关系、基本理论并未变。对于党群关系,我们要高度重视历史的积累,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认识。其次,新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发生了党群关系的疏离,原因何在?可以说,“四风”问题古今中外都有,并有一定的共性。当年邓小平同志说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封建主义的影响。封建主义对任何国家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都有影响,因为各国都是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二是制度原因。领导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另外,还有个思想认识问题。总之,我们是要从历史、制度、认识、干部自身素质方面找原因,也要从执政方面找原因。“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不只是治标的问题,因为外在的东西一定是内在心理情感的表现,要辩证地看。再次,怎么解决党群关系与作风问题?从领导学角度看,建立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很关键;科学的领导方法符合规律,可以密切联系群众;不科学的领导方法,会造成党群关系的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