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友:中国道路:全球化背景下的制度胜利」正文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不论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或准备好还是没有准备好,全球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化已经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变革原因的必要线索,也是构成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同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P7“这样一条道路,在世界近代以来后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全新战略道路,在世界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上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全新战略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全新战略道路。”[2]P98应该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功,对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促进也是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开拓,本身就是对于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贡献”。[3]“这就使中国在与经济全球化接轨、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为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5]P225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其文章《北京共识》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适用于中国的,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世界上那些正在寻找一条既能发展自身,又能保持本国特色和政治选择的发展道路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GDP跃升为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再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实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积累了一些建设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关于这一点,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总结。笔者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本国国情;二是独立自主探索本国发展道路;三是勇于创新。
正确把握国情是一个国家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众所周知,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国情,才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前的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从1957年到1976年),由于没有正确把握中国国情,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损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5]P269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正确把握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始终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谈不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是我们考察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6]邓小平之后的中央领导人都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基本国情。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的道路。
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发展必须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中国实际出发而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没有继续采用‘苏联模式’,又成功地避开了‘依附论’、‘中心―外围论’、‘西化论’等以资本主义模式为中心的理论的影响,而是立足自身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切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性地克服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一个半世纪历程经历过的种种挫折、失误,成功地跨越了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种种发展困境”。[7]P418邓小平曾提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5]P260当然,我们强调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并非闭关自守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而是说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P5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就政治方面来说,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原则。同时,我们还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的民主自治制度。就经济方面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同时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路径选择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过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呈现的特色,都体现出了其鲜明的创新性。
应该说,以上这些经验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凭借后发优势尽快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的境况十分相似,这就决定了他们和中国一样都面临谋求本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对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困境在于如何在现代化初期有限的历史条件下,同时解决累积性和共时性矛盾。”[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2006年英国《生存》季刊撰文指出,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光辉榜样,为发展中国家开具了一个成功“良方”,“影响着许多国家的道路”。[1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中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取得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多样化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一条固定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只要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其实现模式必定是多种的,道路必定是多样的。因为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必然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P2-3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也说道:“要讲社会主义,也只能讲符合莫桑比克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5]P261“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1]P261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是以社会主义的科学原则为前提的,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再好的民族形式也不能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同时,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模式的多样化,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并发挥自身强大的潜力。实际上,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现实表现,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统一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要在不断改革中前行,但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2]P443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对之进行改革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在进行改革时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改革就会走上邪路。这已经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所证实。苏东国家在进行改革的时候,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搞多党制、放弃党的领导地位、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最终导致改旗易帜,国家发生剧变。与之相反,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日益繁荣。俄罗斯《真理报》发表文章指出,与原苏东国家的做法相比,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举措,其“最重要的经验是中国领导人并没有打破以前的体制,也不是绞尽脑汁地要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而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中溶进已成为改革社会主义体制动力的一系列重要的成份”,“中国的经验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可以进行改革,而且可以建立一种比震惊全世界的亚洲四小龙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更快地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干扰。邓小平提出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江泽民提出要区分两种改革开放观,胡锦涛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统一,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社会主义要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言不同,现实社会主义都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通过发展来体现优势,增强生命力。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长期与落后、贫穷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制度是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垮台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5]P370在邓小平看来,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也不能叫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5]P264-265他还说:“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5]P37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