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论」正文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极其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就是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标准在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未来十年的历史重任;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奋斗目标,是21世纪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1](P45)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2)这就是说,从现在起,已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奋斗了9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还肩负着具有总任务性质的三大重任。在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像这样极其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尚属首次。这既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取得的成就充满自信,但又绝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要继续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奋斗下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的郑重宣示。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未来十年的历史重任
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1979年底用“小康”一词形象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后在1981年提出的。到1984年3月,他将小康社会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问题联系在一起,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来宣传。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2](P54)我们现在讲的小康社会,其源盖出于此。但是,小康社会的内涵具有动态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标准在不断提高。
(一)小康社会和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现代化问题。1964年底1965年初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首次宣布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及完成这个任务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的重要参照。
邓小平的新发展战略,首先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他在1979年底提出小康概念时就说: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到20世纪末达到某种指标,比如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还得付出很大努力。同西方比,还是落后的。只能说,还是个小康水平。“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2](P161)这以后,邓小平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有的提法有所改变,到1987年基本定型。他说:从1981年开始到20世纪末,花20年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到1000美元。在这个基础上花50年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那意味着到21世纪中叶,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达到这一步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中共十三大对邓小平的这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作了明确概括,十四大再次肯定这个战略,并将其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鉴于十三大已宣布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第一步目标基本实现,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20年努力,到建党100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候,就能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此,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更加明确和具体。
(二)中共十六大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和“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根据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共中央于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后,在十五大提出了在21世纪前半叶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邓小平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宣布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和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3](P1369)
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地向全党宣布“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4](P14)十六大昭告全国人民: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如何将“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具体要求、历史机遇和实现途径。这就更加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小康社会思想,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理论。
(三)中共十七大到十八大,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贯彻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作了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号召全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各项新要求中,有三点最为显著: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由总量翻两番提高到人均翻两番,经折合计算,由人均3000美元提高为5000美元。二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中等收入者占全社会的多数,由穷富差别状况大的“哑铃型”走向穷富差别小的“橄榄型”。三是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十七大报告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中共十七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又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这五年是过去十年的继续。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均迈上一个大台阶。2002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0.2万亿元增加到47.3万亿元,世界排名跃升到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增长了1.4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衣食住行用条件有很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0多元增加到21800多元;农民收入连续8年保持较快增长,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6977元。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一系列新的伟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共十八大报告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再次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尽管在十七大已经提出了这个目标,但由于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周边环境使国家安全风险日显突出,既继续呈现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由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引发的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加快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生活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期待,中共十八大对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论列了五个方面的要求:(1)经济发展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是首次提出。(2)强调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强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4)对人民生活,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这反映了广大老百姓的呼声。(5)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上述方面,或是十七大报告没有讲的,或是讲得不多的。
应当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报告作出全面部署,强调了抓住机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坚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会如期实现。
二、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的历史重任
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奋斗目标。如果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结果,那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贯穿其间的过程。推进和实现是不可分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了说明不同问题,则使用不同概念。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的目标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它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愿景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但是,它的内涵、实现步骤和目标要求等,随着对一些问题认识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初始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于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首先提出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当年发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体内容。这可谓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胚胎。195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他先是在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会议上说: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大概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50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1954年9月,他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5](P350)
也正是在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革命的目的、国家的任务和政府的工作作了说明。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6](P132、136)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最初提的四个现代化。这个思想作为全党的意志载入了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