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逸鸿:中国政改的“葫芦”和“药”

作者:唐逸鸿发布日期:2013-06-29

「唐逸鸿:中国政改的“葫芦”和“药”」正文

中国政治改革的争论,年初以来以“宪政”为焦点一直延续着。一方试图把“宪政”加入到“中国梦”里,让这个“梦”更有“普世价值”,另一方则严词“揭露” 宪政的“阶级属性”,指责其“本质”是否定社会主义。你来我往,言词激烈。

但是,仔细看看这些争论,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双方似乎都在“兜着圈子说话”,但到底要说什么,却都不说清楚,或者说不清楚。争论一直纠结于对方的“价值”是什么“属性”,自己的“主义”是什么“真理”,而不去讨论双方都有什么具体措施,这些措施能否解决问题。这情形,就好像两方各举着一把葫芦在卖药,并且为各自的“葫芦”而争论不休,却都不去讨论各自葫芦里的药。这种“葫芦层次”的争论,实在很难卖出药,也治不好病。

“宪政民主”需要“辩证施治”

客观地说,“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这样的“葫芦”,确实相当吸引人。但是,这里面的药其实很多国家都使用过,“疗效”参差不齐,副作用却相当明显。同样的药方,在中国如何能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需要有让人可以理解、接受的理由。

当前的“宪政主义”给人的印象,似乎仍然是民主、自由、人权的大原则和自由选举、多党竞争、议会民主这样的“大方向”。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路线图”。例如选举,是从基层选举开始,“逐级递选”呢,还是一人一票直接选举国家主席?是先改进人大代表的选举办法呢,还是不要人大,直接召开参众议会?再如,“多党竞争”是这个方子的“主药”,在当前中共“一党独大”的情况下,该如何才能向多党制过渡呢?是靠“壮大民主党派”来与中共竞争,还是通过“民众的觉醒”迫使共产党放权,甚至指望戈尔巴乔夫式的人物来解散中共?

这些绝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因为一旦触及这些问题,很多具体的困难和疑问就会显现出来。仅从实践层面上,很多国家实行过这些措施,但并未顺利实现他们的目标,也带来不小的混乱和问题。从新近的北非国家到以前的苏联、东欧以至东南亚、拉美、非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碰到过的问题,中国是否可以承受、是否可以避免?苏联共产党解散了,俄罗斯也“民主”了,但却远未实现公平和廉洁,那么中国就算民主了,能解决当前的社会不公和腐败问题吗?这些疑问,需要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至少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解答和“预案”,才能让人相信这样的主张具有起码的可行性,也能解决问题,整个“主义”也才会有吸引力。

“中国特色”也是一个“空葫芦”

当然,有些人可能并不想讨论这些问题。在他们看来,民主、自由、人权就是最高的目标和理想。干部不廉洁、分配不公平、市场不完善、司法不公正、社会不和谐等等这些“形而下”的具体问题能否借由民主和宪政来解决,并不是主要的考虑。或者只要民主了就会自动解决,或者可以等民主了以后再慢慢解决。如果这是他们的主张,那也不用拐弯抹角,应该明确说出来,让人们了解和评判。

在争论的另一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是一个大“葫芦”。当年刚开始改革的时候,邓小平拿出来的“膏药”,例如包产到户、私营企业、经济特区、商品经济等等,与“正统”有些格格不入,因此,他只能搞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葫芦包装一下,以让人容易接受。

邓小平的这些“膏药”,确实相当有效。但是,这些药是对着“饿肚子”开的,治不了现在的头晕病!在政治改革方面,邓小平80年代也曾试图着手尝试,但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开始就中断了,并没有找到什么好药装到葫芦里。此后二十多年,这方面可以说毫无进展,以至政治改革耽误至今,社会矛盾不断恶化。现在需要新办法,新药方!

年初以来的一些反腐“新举措”,例如“八项规定”、“巡视组”等等,最多只能算是“治标阶段”的一些 “药引子”,真正的“主药”和“路线图”、“时间表”,似乎仍在艰难斟酌熬制之中,能否拿得出来,能否真正有效,仍是未知之数。在政治改革方面,“中国特色”的大葫芦可以说至今仍是空的,再“高举”起来摇晃也倒不出药来!宣称中国“已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成功之路”,更是强词夺理的无稽之谈。

当前的中国,问题严峻,困难重重,形势紧迫而又举步维艰。不管什么样的“主义”,都不能提供现成的“道路”,也不会有简单的办法。当前,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接地气”。把葫芦放在一边,把各自的药都倒出来,细致考虑中国的社会现实,认真考察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包容吸收各方主张的合理成分,才有希望找到可能的办法。

这样的讨论需要以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为目标和标准,不能凡事以空洞的“价值”和“主义”来衡量,也不能有种种“禁区”。抓到老鼠治好病,什么“主义”什么“猫”都没有关系,解决不了问题,“普世价值”将没有价值,“宇宙真理”也不是真理。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