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钢: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正文
中国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根本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从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执政党建设、以发展人民民主为目标强化权力监督、以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公民社会建设为契机形成群体良性博弈机制等四条基本路径入手,不断深化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保障和必然后果的统一,政治体制改革同样获得了不容否认的伟大成就。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的是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价值追求,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以根本目标和根本原则为统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分析研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一,牢牢把握改革与发展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政治方向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而绝不能削弱甚至放弃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靠党的强有力领导来推动,要消除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治不稳定倾向,必须使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第二,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首先,提高科学执政水平。要积极探索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国内国际局势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其次,提高民主执政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通过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第三,提高依法执政水平。要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关键一点就是要处理好党与法的关系,做到依法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实施自己的领导行为,依法处理执政党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其他政治组织、人民团体的关系。
第三,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从思想、组织、队伍、作风各方面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增强意识形态感召力。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强化“执政为民”的意识,在公众中强化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其次,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增加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再次,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基层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从各个方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队伍、组织、作风和形象。
以发展人民民主为目标,形成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第一,以保障公民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为重点推进法治化进程。这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依法享有的丰富权利,为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公权力的肆意侵犯提供了可靠保障。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违背宪法的规定和精神、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某些政府部门、单位甚至公然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频繁越界,粗暴地侵犯公民权利。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做到真正维护宪法权威,积极推进法治化进程,明确国家公权与公民私权的界限,保障公民的“消极自由”。
第二,通过扎实的制度建设使人民意志在党的领导下成为影响政治走向和决策的决定性力量,使民意成为权力的基础。这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基本手段。人民当家作主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要以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它落在实处。必须扩大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权利和途径,保证他们能够在制度内对社会政治生活施加影响,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和意志的有效渠道。这就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可靠保障和有效工具。这些制度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成败。
第三,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这是人民民主的本质。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的秘密就在于在法治原则下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非常危险的。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对执政党的领导权和政府的行政权加以科学的定位和合理的制约。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立法权、监督权、司法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使宪法和法律对这些权力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名至实归,减少党权、行政权的不适当干预。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②这为政府权力限定了界限,凸显出未来政府的形象和定位应该是公共服务型的有限政府。政府要从大量不该管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它该做的事情。
第二,建构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研究表明,影响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主要问题是决策机制问题。按照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增强行政决策活动的透明度;必须健全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建设一支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智囊队伍;必须建立和健全决策议事规则和协调机制,保证行政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必须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加强对行政决策的法律监督等。③
第三,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关键是如何在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与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之间获得有效平衡。相对而言,中央政府更容易从更高站位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各方面、各地区的利益。而地方政府在涉及地方利益时,有时会出现为了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的情况。这种站位和视角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措施在贯彻实施过程中被地方保护所屏障,难以收到实效,甚至被扭曲、变形。因此,在全球化广泛渗透,国内、国外局势复杂多变,经济、政治、社会诸领域情况更加复杂的情形下,保证中央政府权威,保持政令畅通,强化其应对全局性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统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这同时也要注意保证地方政府在处理地区性事务中的相关权力,激发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
以公民社会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群体间良性博弈机制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逐步建设和日趋完善,不仅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公民社会的逐渐成型。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给予人民更多自我管理的民主权利,这意味着党和政府的权力会慢慢从民间公共领域中退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形成公民社会的条件。截至2007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就发展到38.1万个,其中社团20.7万个。④针对这些民间组织,国家制定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依法保障公民结社自由并加以适当的管理。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公民社会的兴起提供了制度保障。
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更多独立的个人被整合到组织之中,提高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能力和影响力。以此为基础,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社会群体间的良性博弈机制将逐渐形成。就中国的现实国情而言,在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架构中,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是不容丝毫动摇的。不管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还是出于维护政局稳定的需要,统筹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实现博弈下的利益相对平衡都是执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肯定,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将会出现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在民主框架下的良性博弈并达至妥协的局面。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更能够实现利益的平衡,将社会矛盾有效规范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来源:《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