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智高:加快水利改革列入国家战略高度」正文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主要领导人悉数出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
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历史上,“治国必先治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甚至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与几千年文明史的走向。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当前,要全力以赴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三是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四是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五是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六是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据统计,中国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着。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堤防长度29。41万公里,长江中下游干堤工程全面达标,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治太11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过去5年,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东部地区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还投资1009亿元解决了2。1亿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但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目前正常年份中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还有近2亿中国人饮用水不安全,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田水利很大程度上还在“吃老本”。尤其是,中国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城市废污水处理率仅为70%左右。2009年废污水排放总量达到768亿吨,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
今年初,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第一个关于部署水利全面工作的中央文件。文件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这次会议确定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从这次高规格的治水会议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中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中国将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水利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但落实“中央文件”的定量指标还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底数不清。土地出让金收益=土地出让金-土地收入成本-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成本又包括拆迁、补偿等一系列的费用。土地出让收益是一笔糊涂账,连数字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怎么落实这个政策。在落实“一号文件”的过程中,相应的矛盾被凸显出来。东部省区占土地出让金的75%,而这些省份的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比较轻,实际中用不了这么多钱,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是最需要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地方,资金缺口却较大。
投资能力上,东西部差距巨大,农田水利建设的需求上,东西部则相反。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中央对农田水利的投资要向中西部倾斜,包括财政水利专项资金、常规性的转移支付等;二是考虑建立土地出让收益的跨区域统筹机制。
如果中央按照30%的比例提取的话,保守估计,“十二五”期间至少可以提900亿元,“十三五”可以提1000亿元。这笔资金不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30%,而是从“一号文件”预计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总盘子里抽出30%用作全国统筹。
针对土地财政的顽疾,有人设想搞分成制,即土地出让金收益地方与中央分成,建立规范的中央、地方土地出让收益分成制度。中央和地方3:7分成,中央三成,地方七成,同时中央收取的30%大部分还返还给地方,但要定向用于中央希望投入的方向,比如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房建设、拆迁补偿等,实现中央意图。这样能够实现地方利益受损最小化,中央利益意图实现最大化。通过分成制度把土地出让金纳入中央统一监管,意味着中央可以把地方的账搞清楚;通过资金返还可以保障中央希望的社会发展项目的落实,在尊重地方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中央的社会发展意图;三是建立土地出让金的中央统筹机制,促进全国跨省区的投资再分配。
===========
附录1:一号文件有关水利投入的资金政策,短期内还难以落实。
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还在持观望态度,等待着实施办法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执行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另一方面也因为资金指标属于原则性规定,不足以构成约束性的指标,执行动力不足。聚焦水利的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已经半年,文件中提出的两大定量指标为水利建设投入的增加开辟了有效途径。指标之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另一个被认为最具含金量的指标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中央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其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也正着力于寻求解决之道。针对“一号文件”定量指标落实存在的难题,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有可能给予相应的对策。
投入将成约束性指标
就未来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这一指标来说,翻一番是针对全社会的投资,而不是针对财政投入,因限定不同,可能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正确的方法是应该约束政府投入,并确立年度目标。如果年度指标也是全社会的投资,政府的投入因为范围广泛的资金组成而变得模糊。省一级在“十二五”期间的年均政府水利投入增长率应不低于12%,保证10年翻一番的目标。12%并不高,有些省份年GDP增长都在10%甚至更高,就是说政府在水利上的投入增幅要比经济增速稍高一点,这是一个比较正当的要求。
对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一要求,落实难度甚于前者。如果前一指标能落实,就使得政府有动力去动用土地出让金收益。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益要占水利总投入的三分之一还要多。
附录2:300亿元融资授信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及民生问题
昨天(8日),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郑州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依据协议,未来该行将向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提供300亿元包括融资性授信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用于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及民生问题。按照战略合作协议,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按照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思路,重点支持治理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和水利工程,并依据工程进度及资金需求状况,向黄委会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累计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支持。授信内容涵盖本外币综合授信、贸易融资、保函、流资贷款和项目贷款。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负责人表示,中行将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深入开展与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和黄委会的全面业务合作,构建优质而稳定的“黄委会”系列客户群体,支持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及民生问题。
据介绍,目前双方合作的已成熟项目包括总库容达164亿立方米、总投资433亿元的黄河干流上特大型水库项目――古贤水库项目。该项目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发电、供水和灌溉,是从根本上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水源工程,对水库所处沿黄地区的灌溉、供水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签约仪式上,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还向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捐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