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中国战略转型对重庆的期盼」正文
重庆模式的主要内容
我和苏伟,刘士文编写的《重庆模式》即将出版。本书的策划正处于争议最大的时期,出版时,却已得到中央正式的肯定。但我仍旧坚持,思想知识界应该领先于政治家,而不是看政治家的眼色行事。在大家惶恐于“改革丧失动力”的时候,重庆模式的出现,就说明新的政治竞争模式已经出现,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已经产生而且还会继续产生,突破官僚体制的压制和思想的偏见,人民群众和社会历史是最公正的评审者。
重庆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未来十年的三个定位,以打黑除恶作为纠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的突破口,以唱读讲传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抓手,以建设内陆大开放的战略高地作为重庆发展的最大动力,以建设五个重庆,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以房改、户改、土改、劳改(劳动制度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以包括国有、民营、外资三驾马车重组优化的经济结构;以切实改善民生为归缩。
治官反腐,是中国健康发展的前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革命与苏联不同,经过了农村包围城市,建立根据地再向全国发展的漫长38年,根据地的经验和经济力量不仅支持战争胜利,而且支持建国初期全国经济稳定,根据地的经验甚至有益于改革开放。在深圳经济特区和香港出现的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一种商品两种标价,有效解决了在开放初期,人民币高估不能马上和国际接轨的问题,既保持经济稳定,又保证经济效率,是双轨制中最成功的一项。这在货币理论方面也是一个尖端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在纸币流通和外汇管制条件下,成为“良币驱逐劣币”。令人惊讶的是两币流通在陕甘宁边区就存在,是边币与法币同时流通,边区经济学家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有两本论文集,其研究之深度令人赞叹。
中国传统文化不善思维逻辑,形式逻辑是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有学者曾说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实用思维理性”,中国人认识问题仅靠逻辑推理不信服,非要“举例说明”不可,现在“案例教学”在西方教材里也越来越多了。
中国改革初期邓小平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其含义是“寻找先例”,仿照他人或他国成功经验,结合自己情况去实践,如果成功,又可为其它单位仿照,最后才在全国推广。等到以法律法规,学术着作和教科书等形式肯定下来的时候,往往是已成熟,概念化甚至过时的东西了。中国大部分改革都不是依照法律进行的,而是各个基层单位,部门,地区和个人,企业,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大胆创造在推广的产物。革命时期的瑞金和延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庆大寨,改革初期的安徽农民分地,深圳特区,香港特区,14个沿海开发区,广东的综合改革实验,后来10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都有这样的性质。以后涉及全国范围的改革,应先立法,统一实施,以减少混乱。但创新总要依靠个体的创造力,榜样仍旧是最有说服力的。
改革以来所依靠的香港,深圳,广东,后来的上海,虽然都创造了有益的经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现在由于巨大既得利益,许多人自封“改革派”,已是赤裸裸的既得利益集团口号。香港深圳广东如果推行“政治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特别是反腐败,是大有可为的,可惜他们不干。由于全国开放,他们在经济上就丧失了实验区的意义。他们不想解决新问题。比如:他们至今也没有允许数千万农民工变成他们的城市居民。他们的超前发展,并没有“自动”带动中西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许多神话已经破产,真的有什么先富带后富吗?没有。因为即使市场经济有这功能,也会出强者的垄断,破坏这机制。真的有什么资本在沿海地区“饱和”以后,自动流到中西部吗?没有。因为所谓比较利益在国家之间发挥作用,其前提是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所以发达国家的资本就会流向发展中国家;相反,在一个国家内部劳动力可自由流动,依据比较利益,一定是内地人才和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而不是沿海地区的资本流向中西部。这就是在和平环境和市场经济自发起作用的前提下,沿海地区与内地的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
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问题,主要是权力腐败,投机资本,利益集团,贫富差距,中西差距,社会平等,国家安全,技术进步,道德信仰危机,资源环境等10个方面。可惜的是,前30年的样板们已无动力和创造力提供新经验,这些问题困扰着全党全国人民,大家对我们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信心不足。
此时,重庆模式横空出世,震惊国内外。虽然一个地区不能解决全国问题,也没有必要机械地推广,但其触及的都是核心问题,其基本经验,基本方法,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意义。
在中国,头号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反腐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腐败,越来越多的人已丧失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在同流合污,越来越多的人退避三舍,敢于反对腐败的人受到各种打击报复。腐败势力正在形成利益集团,促使社会走向溃烂。他们企图进一步控制政治经济,最终要搞垮共产党和共和国。因为无论有多少共产党干部腐败,总是不能最终得逞,因为他们在共和国宪法,在共产党党章面前,在数十年的革命历史面前,永远得不到合法性。腐败势力必定要结合国际反共势力,推动所谓“政治改革”,推翻共产党领导。这就是前苏联发生的事情,也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陈云所有共产党领袖,无论是改革的还是不改革的,都一再强调“腐败会亡党亡国”的原因。
这种危险,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大家想不出一个不搞文化大革命,不破坏法治,又能有效控制腐败的方法。在官员腐败不能制止的条件下,所有加强国家安全,政府管制,社会福利,宏观调控的措施,都会因为腐败而走样。
自由派以西方“普适价值”为世界主流,在美国欧洲支持下,一直鼓吹自己的方案,这就是:腐败的根源是权力不受限制,只有实行西方民主和多党制才能治理腐败。目前的体制不能治理腐败,国家干预越多腐败越严重。
重庆模式跳出了这个怪圈。在重庆比较彻底的清理了官员腐败,这是通过打击黑社会来解决的,其手段是坚持法治,综合治理。特别是通过“唱红”,依靠和发动群众进行了广泛揭发检举,解决了中国人不愿或不敢实名作证的问题。它告诉全世界,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不受西方思想限制,通过动员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传统资源;同时避免左倾,不搞文革,不搞逼供信,不搞政治运动,而是纳入法治的轨道,把发动群众和法治手段结合起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综合治理,就可以相当彻底地治官员腐败,治黑社会。
全中国都应该学习重庆的经验,来一次彻底的综合治理,治理方方面面的腐败,中国才有条件在弊绝风清的环境下,主动地推行政治与社会改革。
以民生为导向重整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导向。计划经济以强国为导向,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迅速完成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理性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实际上是以资本逻辑指导发展战略:如劳动力商品化,给私人资本特别是和外资以优惠,依靠外资实现技术进步;利用静态比较利益,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依靠发达国家市场;
进行一系列“金融创新”等等。这战略已到尽头,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已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另一方面中国进口资源太多,经济安全难以保障;第三,资本与权力结合造成越来越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特别是腐败蔓延和道德信仰的缺失。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贫困问题缓解了,但中产阶级被高房价剥夺难以发展,国内消费不能启动。正在进行当中的重化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自主创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都受到威胁。
自由派的基本误区,就是把一切问题都简单地归结为权力不受限制,而发展市场,任由资本横行,搞政治改革,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其实资本可制约权力,也可与权力勾结,形成权力资本集团。市场经济自身有非均衡性质,特别金融市场是如此,如果没有国家强力干预,必定形成自从泡沫并且崩溃。资本逻辑到了今天,不能再成为中国新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本性的战略思想的转变就是:
对外开放以国家安全为前提,对内以民生为导向。
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从单一的GDP,改变为综合的社会指标。
效率第一改变为公平第一。
经济发展由外部需求为导向,变为以内部需求为导向。
国内需求以投资为主,转变为消费为主。
消费为主,就是民生导向。作为地方政府,摆脱资本逻辑,变GDP导向为民生导向,大约有几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第一,民生最大工程是住宅。目前在全国房地产泡沫已开始形成,政府多项调控措施不能奏效。其原因是:
1.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失业率增加,继续滥发美元,欧洲日本状况还不如美国,全球流动性过剩难以避免。
2.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就是说以人民币标价的资产要升值,主要指股票房地产。国家缺乏有效手段管制国内外投机资本。
3.国内人口年轻,储蓄远远大于投资,资金过剩。
4.房地产利益集团由地方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公司组成,垄断了房地产价格,以回扣形式包含大量腐败,而把风险转嫁给银行。政府不能有效控制房地产泡沫,中产阶级大部分储蓄被迫购买高价住宅,会降低其它消费;而且会把产业资本吸引进去,延误技术进步。
重庆目前正在进行公租房的建设,给居民提供廉价公租房,还要能够限制外地资本进入炒房。如果成功将是经济上最大成就。
第二。农民进城。沿海地区大城市,如广东深圳,每年有5000万农民工打工,工资极低,工作时间极长,那些城市从来就没有对他们开放过户口,长期以来保持着歧视和不平等。而重庆作为一个相当贫穷的城市,能想方设法鼓励农民进城,非常了不起。有能力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可携全家进城。先要将宅基地改造为耕地,不减少耕地面积,然后可以通过地票买卖方式,将农村土地使用权卖掉,再购买城市的土地使用权。
中国城市化率未来20年还可以提高20个百分点,这是最大的潜在需求。但城市的高房价所带动的搞房租,必定影响农民进城速度,潜在需求不能变成真实需求。因此需要有效的国家干预。如果重庆能够解决高房价和农民进城问题,就为中国以民生为导向的新发展战略,创造了新的样板。
处理好重化工业化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碳经济和碳政治”,以改变国际贸易规则,继续主导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话语权;美国则乘机加速新科技革命的产业化,制订并控制新产业标准。环保作为一个产业,背后有强大的发达国家利益集团在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在中国长期规划中,GDP年年超标,最不能达标的就是环保。即使尽全力节能减排,未来10年总生态环境能不继续恶化就是天大成就,这不是鼓吹理想,完善法律,明晰产权,增加税收,说转变就可以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重化工业化后期,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就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完成这个阶段需10年左右,中国必须利用目前人口年轻,储蓄率高,外资流入的优势,尽快完成重化工业化。目前不做,10年后人口老化了就无条件再做,这与生态文明有巨大矛盾,不能回避。
下表可看出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2008年中国与美国经济发展数字对比(略)
资料来源:《中国年鉴》2009年
《美国年鉴》2009年
2020年中国16亿人按小康水平,对资源需求是多大?
每年3000万农民进城,人均占地1亩,城市化率从40%上升到60%,增加3亿城市人口,占耕地3亿亩。城市人口居住面积增加一倍。自来水,洗衣机,淋浴和抽水马桶,耗水量是农舍20倍。
中国高速公路长度已接近美国,但铁路,农村公路,地铁,停车场和飞机场相距甚远。
汽车年产量2009年赶上美国,但总量为美国七分之一;道路和停车场要占城市四分之一面积。
中国钢产量5.8亿吨,美国9000万吨,说明美国已完成重化工业化,中国还有10年路要走。
用电总量中国与美国相当,人均是美国四分之一。
粮食短缺不仅因为人口增加,更因为饮食结构升级,肉蛋奶酒需8倍粮食转化。发达国家人均粮消费年1000公斤,中国按600公斤,16亿人口年需9.6亿吨粮食,目前年产量是5亿吨。生产1吨粮食需要1000吨水。
在环境资源生态压力下社会很容易两极分化,表面是制度不完善,实际是资源不允许。改变高消费模式,要压低政府消费和富人奢侈消费。如压不下来必然两极分化,少数人按西方标准消耗资源,大多数人贫困,这样资源就够用了。这就是美国战略家鼓吹的“二八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