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光:以项目管理有效深化改革」正文
经过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问题和困难也显露出来,出现了“改革困境”:单兵突进式改革,碎片化改革,补丁式改革,拍脑袋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式”改革。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推进改革,反而直接成为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阻力,成为下一步需要改革的对象。
对于改革通常有一个三段论逻辑:要不要改,改不改得动,改不改得好。改革是社会组织机制的变革。从国家层面讲,改革是重大的战略管理调整。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遇到掣肘时就需要改革,同时改革也要摒弃“改革等同于革命”的传统思维,要树立系统管理和系统改革的理念。任何改革都可以按照项目管理也就是系统管理的方法进行立项启动、风险评估、实施控制、完成验收等流程,而不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粗放改革。
可见,平稳、扎实地推进改革需要系统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项目管理既有顶层设计、宏观规划的属性,又有细节管理、微观管理的属性,还有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属性。可以说,项目管理的逻辑适用于推进改革,或者说适用于对改革进行创新管理。
我们认为,将项目管理或称为系统管理运用于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我国未来的改革开放事业一定会更加顺利,阻力会更小一些,风险会更低一些,收益会更大一些。我们同样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足以形成中国的改革理论并创新管理学。
项目管理的逻辑与特点
项目管理,或者称之为系统管理,由欧美国家于20世纪30年代最先创新运用,于50―60年代逐渐完善,随后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科技领域,并且成功运用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美国白宫办公室。随着90年代以来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项目管理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发展的潮流。
项目管理,顾名思义,是把经济社会生活系统的各个环节分解开来,采取先分散再集约整合的一种最优化配置资源的管理模式,尤其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大至一个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实施、评估,中到政府任期内的工作目标管理,小到国家部委推动的改革举措,尤其是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都可以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推进。
实际上,我国在50―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开展“两弹一星”国家工程建设时就曾经引入过项目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形成了“双优法”“系统论”“系统工程论”等项目管理的理念。改革开放后,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贸易中出现的“代建制”与“服务外包模式”等外部资源管理,也是一种项目管理。
从中外项目管理的实践来看,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系统管理,是对有效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完成目标的系统管理方法,包括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协调管理、风险管理等九大范畴,涉及立项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完成验收、评估六大流程。作为系统管理的项目管理实施,实际上也是对一个大系统下的分系统和子系统进行分析判断,提出问题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主系统下的分系统与子系统进行修复完善。这样,可以确保解决方案的整体性、协调性,避免顾此失彼、相互掣肘。
其次是细节管理,项目管理既强调整体方面的统筹兼顾、首尾呼应,同时也强调局部方面的条分缕析,针对分系统和子系统,成立专项的工作小组,重视“细节决定成败”,发掘底层创新的潜力和价值。
再次是风险管理,为每个项目创建风险统计表,跟踪主要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监测风险爆发的早期征兆,并且建立畅通的风险报告渠道,让决策者及时掌控风险释放程度。这样,可以确保解决方案的可操作性、可推进性,避免项目建设半途而废或者中途夭折。
项目管理与体制改革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管理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人们常说:改革无止境、发展是永恒。实际上,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改革。当社会管理遇到难以逾越的问题的时候,需要对社会组织制度即社会体制进行变革和改革。
那么,当改革本身遇到阻碍和掣肘的时候,怎么办?很显然,同样需要对改革方式进行创新,对改革过程进行管理。过去我们说“要深化改革”,不但包括对改革对象、改革范围的扩展,对改革力度和幅度的加强,而且包括对改革方式本身进行探索或者改进,可以说是改革的改革、改革的升华。现在,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创新、廉洁、法制政府”等等,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就是“创新管理”,实际上创新管理既是改革,也是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士都在讲,“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利益集团的博弈”。这种说法对于理解改革的艰难、改革的复杂性是有帮助的,也是有道理的,推进改革需要有勇有谋,需要斗智斗勇。但是过犹不及,不能把改革逻辑变成斗争哲学。在我们看来,改革应该并且可以与管理相联系,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系统管理、项目管理都是推进改革的有效方式。
发展 改革 创新 再发展,是人类发展的路径和脉络。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博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管理史,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整体性的思维特点和管理哲学。项目管理则凝聚了西方文明结构性的思维特点和管理思想,体现了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借鉴项目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先进技术,弘扬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思维优势,完全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科学,并且能够充分地运用于推动改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
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高度管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变革,打破了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直至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的重重叠叠的科层体制,建立了以市场价格、供求关系来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关系。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上讲,市场化改革是体制改革,通过减少行政层级和管理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从而解放生产力。实际上,它与项目管理的逻辑是不谋而合的。用项目管理来推进改革,特别是推进整体的体制改革,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
项目管理与机制改革
实际上,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独具特色、别有匠心的机制改革,如在农村开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镇开展的放权让利为特点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等等。以市场化取向为目标的机制改革,对于推进和完善整体的体制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机制改革不完全相同于体制改革。例如,欧美国家都建立了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从体制上看它们是“雷同”的,但是英美等国强调基金积累制的第二三支柱的发展,日德等国强调现收现付制的第一支柱的完善,结果是日德面临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明显大于英美。又如,18世纪英国政府向澳大利亚运送罪犯,最初是按上船罪犯人数支付费用,结果罪犯在航程途中平均死亡率达到12%,单船的最大死亡率达到 37%。后来改为按下船时实际到达澳洲的罪犯人数付费,结果罪犯在途中的平均死亡率降低到1% 1.5%。很显然,英国政府改革的是机制,效果立即显现。
经济学针对制度变迁(InstitutionChange)和制度演进(InstitutionEvol-ution),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Design),强调在机制改革和机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激励相容的重要性。
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为管理学所借鉴,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方法。可以说,用项目管理来推进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机制改革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系统集成理论,面对一个大型复杂的巨系统,不能拿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只对一个分系统或子系统进行简单的改动,那样,不但不会改善系统功能,反而会对系统的运行程序造成混乱和失序。过去,我们偏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对政治领域尤其是社会领域缺乏系统的改革,势必造成改革的扭曲。项目管理或者称之为系统管理的改革,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遗憾的是,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适合国情的项目管理理论和知识体系,仅仅把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认证体系和欧洲项目管理学会的学位考试引进来。对于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又是由一些不相干的部门和少数院校所把持,结果造成对这一现代管理科学的淡化和漠视,亟需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形成统一的协会组织,对项目管理进行指导和推动,优化资源配置,为我国深化改革、推进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