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强:“三位一体”: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作者:张新强发布日期:2011-12-01

「张新强:“三位一体”: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新探索」正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农村。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三区”叠加之地。随着农业向工业转型,城乡人口流动加速,群众工作呈现出问题交织、诉求增多的新情况,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挑战。为化解社会矛盾与消极因素,我们大胆实践,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

建立网格化联系模式,第一时间倾听群众呼声。我们发挥基层党支部组织严密、覆盖广泛的优势,建立网格化联系群众模式,使组织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一是科学划分网格。根据村民小组范围、街道界线,以居住区域为单元,将30个左右的农户划分为一个网格,每个行政村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在建立地域性网格的同时,建立以产业、年龄、爱好等为纽带的特定型网格,实行多网交互式联系服务。二是组织党群结对。登记确认网格内的干部和有能力的党员,从中推选一人担任网长,采用自主选择、民主协商、组织指派等方式,为网格内每名党员干部确定联系对象,并以网格内党员干部为主体组建服务团队,发挥团队成员的技术专长、性格特点等互补优势,联系覆盖每个家庭,形成了“网中有格、定人定格,党群互动、全面覆盖”的格局。到今天,全县11个镇(街道)369个行政村(社区)共划分了3600个网格,确定2.1万名党员干部联系11万户、41万名群众。三是定期联系服务。网格内党员干部要面对面与群众谈心交心,注意收集群众在创业致富、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家庭生活、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定期向村党组织上报。对于党员干部上报的民意信息,村党组织及时予以研判,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迅速出台措施,超前应对处理;对于关乎民生、民富、民安的普遍性问题,集中研究,分类施治,逐步解决;对解决不了或处理不好的问题,及时报请镇(街道)党(工)委或县有关部门协调解决。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网格,不管是涉及个人的琐碎小事,还是关乎群体的民生大事,基层党组织都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实现了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全天候”,提升了联系的有效性和服务的针对性,推进了农村社会管理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通过遍布在基层的网格,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全县已收集掌握民情信息12.1万余条,征求意见建议5.6万余条。

搭建流水线服务平台,第一时间回应群众需求。随着农村群众发展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群众的致富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呈现出高层次、多样式、个性化等特点,传统的点对点服务已不适应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必须坚持统筹理念,打破层级界限,整合各方面资源,着力构建多部门参与、一体化工作、流水线服务的工作体系,让群众说最少的话、走最少的路、用最短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秉持这样的理念,我们专门成立了群众工作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定编定岗定人,专门从事群众工作。在县级设立群众工作中心,以县行政服务大厅为平台开展群众服务工作;镇(街道)设立群众工作室,与行政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资源共享,实行一体化办公服务;村(社区)设立群众工作站,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受理或为群众代办服务事项;自然村设群众工作联络员,帮助群众咨询和代办相关事务,构建起了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群众工作网络。我们还要求,群众工作机构在显要位置悬挂标牌、标识,公示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办理时限、工作纪律等内容,摆放工作指南、服务手册等资料。这样,以群众工作网络为平台,我们更便捷地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创业培训、解难帮困、心理疏导、项目推介、事务代理等服务,满足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对于群众交办的事项,按照“五步走”程序运作:第一步,受理登记。村(社区)群众工作站受理登记群众服务事项,能独立办理的尽快办理,不能独立办理的提交到镇(街道)群众工作室。第二步,分流交办。镇(街道)群众工作室将服务事项按照审批办理权限,分流交办到相关服务窗口办理。第三步,限时办结。对现场能立即处理的事项归入即办件,随来随办;对现场一时不能办理的事项归入承诺件、补办件和上报件,向群众做出解释,限期办结。第四步,回访反馈。采取当面、电话、信函、网络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回访服务事项办理情况,征求意见建议。第五步,跟踪问效。县、镇(街道)群众工作机构定期公示服务事项办理情况,适时邀请辖区内“两代表一委员”开展专项视察,组织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这一程序的运转,使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今年1―7月份,全县共受理办理事项44.6万件,一次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86%和98%。

建立重点帮扶机制,第一时间解决群众困难。我们将困难群众作为帮扶重点,集中力量帮助他们解难题、办实事、谋发展。一是明确帮扶对象。把以低收入家庭和孤、老、病、残、无固定职业与失地农民为主体的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借助机关干部包村联户工作平台,落实以群众联系卡、民情日记本、民情台账为主要内容的“一卡一本一账”制度,摸清登记困难群众的基础信息和基本需求,建立台账,销号管理。二是规范帮扶程序。明确了网长报告、村党组织初核、镇(街道)党(工)委和县直包村部门复核、相关单位组织实施的帮扶工作程序及要求,建立了以公开帮扶单位、帮扶人员、帮扶对象、帮扶内容、帮扶时限为主要内容的“五公开”制度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工作机制,使帮扶工作公平公正、阳光透明、迅速及时。三是落实帮扶措施。组织县、镇(街道)两级机关干部,以“多对一”、“多对多”的形式,联系帮扶困难群众,从县领导到一般党员干部全员参与,每年至少拿出1/3的时间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对群众生活最基本、生产最急需、反映最集中、要求最迫切的问题,集中力量给予解决。对于困难党员、困难学生、低保户、下岗职工、帮教对象等特殊群体,由对口管理服务单位定向联系、帮扶。通过制度规范、载体创新、方向引导、机制驱动,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效能,使困难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为他们尽快走出困境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实施重点帮扶,使机关干部从办公室走向基层,直面各种矛盾和问题,不但转变了工作作风,还检验了干部的工作能力,更在干群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今年年初,县委从宏观层面确定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社会治安监控网络建设等十项惠民工程,从微观层面对2400多户困难群众逐一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对特困群众每年每人给予不少于2000元的大额救助。目前,全县已累计为困难群众提供资金、物品共计164万多元,提供致富信息5620条,帮办创业项目1780个,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7300多个。

(作者:中共山东省昌乐县委书记)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