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杰:着力思考两岸政治互信新理念新途径

作者:倪永杰发布日期:2013-02-24

「倪永杰:着力思考两岸政治互信新理念新途径」正文

两岸政治互信,泛指两岸双方在政治领域内的信赖感,双方不但需要具备自信,而且互赐信心,从而实现双方政治言行的可预期、可信任及可塑性。两岸政治互信既是两岸政治上的相处之道,也是双方复杂微妙的互动境界,更应是双方着力追求的价值准则。增进政治互信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议题,五年来的实践经验充分表明,两岸政治互信增强,两岸关系就较为顺利,发展动力就较为强劲,两岸同胞的利益就得到保障;两岸政治互信削弱,两岸关系就出现波折,发展动力就会萎缩,两岸同胞的利益就遭到损害。本文认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应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开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巩固深化、早日穿越两岸关系“深水区”、实现和平发展螺旋上升的不二法门,两岸政治互信的高低决定了两岸关系的成败。因此,两岸双方应着力思考并寻觅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新理念、新路径。

本文将就两岸政治互信的现状、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若干观念,以及增进两岸政治互信路径进行探讨,以就教于两岸先进。

两岸政治互信现状

五年来两岸政治互信有所增加,表现在六个方面。1、国共高层建立多个交流沟通平台。2、两岸双方达成多项政治共识。3、恢复制度化协商,签署协议得到有效落实。4、两岸共组机构、互设办事处。5、涉外事务达成默契。6、建立多个危机应急机制。

马英九为两岸政治互信作出了不懈努力,有其历史性贡献。2011年元旦,马发表了“壮大台湾、振兴中华”讲话,紧扣中国百年来振兴中华的历史命题,提出在“中华文化智慧的指引下,为中华民族找到一条康庄大道”。①在今年“520”讲话中,马表示要“拓宽合作领域,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马也曾表示“两岸同是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②中共十八大闭幕时,马英九当即致电胡锦涛、习近平,高度肯定和平发展成果,期待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深化交流、强化互信,真诚合作,创造和平红利,造福两岸人民,追求民族复兴。这是国共高层之间的密切互动,有利增强两岸政治互信。

五年来尽管两岸政治互信有所增强,但较为脆弱、容易波动,具有“不稳定”、“不平衡”、“不全面”、“不厚实”的特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1、强调“主权”,衍生争议。2、强调“台湾优先”,习惯片面行动。3、歧视甚至敌视大陆,设置人为障碍。4、鼓吹“民主”价值,增加交流变数。5、勾连敏感势力,踩踏两岸“红线”。6、自许扮演遏止大陆的“关键枢纽”,伤害两岸同胞情感。

两岸政治互信不足、互信不稳、互信不深,难以适应当前两岸关系全面交流、快速发展、深入进行的形势,难以满足两岸关系巩固深化、再创新局的需要,削弱两岸关系发展动力,压缩两岸关系发展空间,制约两岸关系后续发展。

增进政治互信的若干观念辨析

我们认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需要进行理论的探讨与观念的辩析,需要寻找正确的路径。

一是两岸双方应培植自信,并赐予对方信心。台湾学者杨开煌认为,互信本质上是中性名词,是对双方的解和对自己具有信心的表现。③互信需要双方的自信并给予对方信心。首先,两岸双方唯有自信,才能敢于面对并打破一切内、外不利因素的干扰,化阻力为助力;才能在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方面向前迈出关键步伐,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国台办主任王毅日前表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大陆已具备了坚定的决心、充分的信心和应有的耐心,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④台湾方面也应具备自信,唯有自信,台湾才可以坦然面对大陆崛起,扮演合适的角色;唯有自信,台湾才可以尽情发挥优势,积极参与、成就并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其次两岸双方应相互扶持,彼此激励,给予对方以信心。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两岸需要相互取暖、相互分享发展的经验教训。两岸双方可就应对各自面临的内外挑战交流经验,以提高自信与互信。

二是两岸双方相互承诺并加以兑现,确保两岸和平发展。信任涉及可预测性、可信性以及良好的意图三种概念,博弈双方应经历一个“承诺期”才会建立信任。⑤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两岸双方需要相互承诺,以增加彼此信任。大陆学者刘国深认为,两岸政治互信就是两岸双方“展现出共同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和政治现实之意志,建立起包容和信任的关系。”⑥李家泉认为,两岸政治互信核心就是台湾承诺不搞“台独”或“法理台独”,也不搞“独台”或“法理独台”;大陆承诺不用武、不搞武力统一。⑦另一位学者张文生认为两岸之间应相互承诺,台湾要给予大陆“台湾不会走向分裂、海峡两岸最终将走向统一”的信心;大陆要给予台湾“保持台海和平稳定,两岸统一对台湾人民有利”的信心。⑧台湾学者杨念祖认为,政治互信实质内涵就是双方“不具备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不具备以武力侵犯领土主权的威胁,并以充分的政治作为保障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充分表现相对认知与实际作为的政治决定与行动。”⑨本人认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阶段,两岸双方最重要的政治承诺,就是相互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双方特别是台湾各方应充分认知到,唯有两岸和平发展,台湾前途与命运才有保障;唯有两岸和平发展,台湾同胞的福祉才能最大化、最优化。这是争取、塑造台湾主流民意不二法门。在此过程中,两岸双方应采取实际措施,充分、全面兑现承诺,持续增进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螺旋上升、不可逆转。

三是形塑两岸互信的情感、价值及利益的共生体系。在心理学中,信任涉及诚实、能力和价值的相似性。而在社会学中,信任涉及相互依赖性、心理概念、风险、善意、理性决策及情感成分。⑩而情感、价值与利益可以构成三位一体的两岸互信的共生体系。从情感而言,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双方相处之道在于同理心、包容性,彼此欣赏,彼此倾听。古人云: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两岸双方需要同情的相互理解。从价值而言,两岸双方都肩负着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一中框架、传承中华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从利益而言,两岸双方可透过交流合作实现各自发展与完善,走向共同发展,以此确保两岸同胞利益与福祉的最大化、最优化。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马绍章提出了构建两岸互信的四项条件,包括共同性、一致性、确定性以及突破性。?其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两岸共同论”,包括共同发展、共同成就、共同分享。本人认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培植两岸共同利益,减少利益冲突;形塑两岸共同价值,消弥价值分歧。

四是建构政治互信的制度化。增进两岸政治互信,需要两岸双方进行互信的制度化建设。制度化涉及共同的价值理念、制定规范准则以及建立体制机制三方面内涵。?为此,两岸双方特别是两岸高层应将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和平发展作为双方共同的价值追求,不容回避。两岸双方立即着手制定增进互信的规范、准则,可就政治互信进行正面、负面表列,多做积极、正面、善意的事,不做消极、负面、恶意的事。两岸双方应建构一套增强政治互信的可长可久的体制机制,包括两岸互信的对话沟通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修复纠错机制、激励机制等,以确保和平发展的价值理念得到弘扬,互信规范得到遵守,政治互信得以持续增强。两岸双方应在现有国共平台、海协、海基两会管道之外,设立制度化的政治对话机制,可采取智库对口、官员参与的形式,进行深度交流与共同研究,为最终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途,两岸双方亟需采取实际步骤增进政治互信,寻觅并拓宽实践路径。

增进政治互信的实践路径

一是消除互疑,累积共识,扩大政治基础。

与互信相反,就是互疑。当前,两岸彼此猜忌、相互质疑、甚至恶言相向的情形时有发生,对两岸互信构成重大伤害。因此,消除互疑、累积共识可视为增进互信的基础。两岸应思考在巩固基础、求同化异、共同承担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1、巩固政治基础,维护一中框架。

两岸必须巩固既有的政治基础,强化“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台湾学者包宗和认为“九二共识”已成为台湾共识,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促进两岸互信。?“九二共识”曾遭遇台湾当局多次弱化、虚化及异化,?2008年以来,台北方面回避“一中”只讲“各表”,或者弃“一国两区”转而强调具有排他性色彩的“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概念,此种迹象令人忧虑。

增进政治互信的核心在于确立“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双方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与一致立场。今年以来,两岸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了连续互动。3月22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会见胡锦涛时明确表示:“根据双方现行的体制及法律相关规定,彼此都坚持一个中国,两岸同的是‘两岸同属一中’,对于异的部分正视现实,搁置争议。”?这是国民党方面对于“两岸同属一中”所作出的明确承诺。

对此,国台办主任王毅在2012年4月13日表示,“‘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只要认同并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中,国土就没有分裂,主权就没有分割,两岸双方就有了最基本的互信,台海和平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两岸关系的改善就有了最基本的动力。两岸双方对一个中国涵义的认知尚未形成一致,但这是在一中框架下存在的分歧,与‘一边一国’的‘台独’分裂主张截然不同,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通过平等对话,逐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之道,从而达到聚同化异的目标。”

7月28日,贾庆林主席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表示:“增进政治互信就是要维护和巩固一个中国的框架。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两岸从各自现行的规定出发,确认这一客观事实,形成共同认知,就确立、维护了一个中国框架。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求同存异,增加彼此的包容性。两岸双方应当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政治智慧,采取更多实际行动,巩固和深化双方的‘同’,搁置并包容双方的‘异’,积极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为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深层次的问题开辟道路。”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共方面再次呼吁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两岸应“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这是大陆方面对于台北方面“一国两区”的呼应,释出重大善意,旨在求同化异,为下阶段两岸政治互动创造了空间。表明两岸双方试图从各自的现行规定出发,寻找一中框架的交集,“两岸一国”为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提供了创造性的空间。

2、搁置争议、求同化异。

针对两岸政治定位、台湾国际活动空间、两岸军事部署、两岸政治、社会体制差异等固有分歧,双方首先应搁置争议而非突出争议,其次是缩小而非扩大分歧,再次是寻求共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强同弱异,以利双方逐步化解分歧、达成共识。

当前,两岸双方应着力巩固并深化双方的同,搁置并包容彼此的异。两岸政治上求同方向应包括:两岸共同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同属一国”;两岸不是“两个国家”、两岸关系非“国与国关系”;两岸共同守卫“固有疆域”;两岸都是炎黄子孙、同是中华民族;两岸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等等。两岸双方应着力把这些政治共同点塑造成为两岸政治公约数,使之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深化、再创新局的重迭共识。

3、共同承担责任,维护民族利益。

两岸必须共同承担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责任与义务,共同应对外来威胁。台湾方面尤其要守卫好其“宪法”所规定的“固有疆域”,绝不做分割主权、领土之举,绝不造成“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之后果。在东海钓鱼岛、南海议题上台湾方面应无惧外国势力的威逼利诱,与祖国大陆联手,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台湾安全与前途系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湾的安全凭藉绝不是美国军火,而是中国强大。台湾应耻于充当美国棋子,应做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守护者。

两岸双方应思考如何削弱、摆脱台湾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特别是要妥善因应复杂的国际因素,使之成为积极因素而非消极因素,化阻力为助力,化不可能为可能。

二是消除歧视及敌视,转向开放及人道。

两岸双方需要与时俱进,决策观念、政策措施应符合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需要,为两岸交流合作创造宽松、公平、友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