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一中框架与两岸政治关系

作者:中评论坛发布日期:2013-04-22

「中评论坛:一中框架与两岸政治关系」正文

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不久前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召开座谈会,邀请海基会顾问李建荣、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邵宗海、前扁办主任陈淞山、国政基金会政策委员郑安国与会。座谈会由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主持,与会者就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这种极为重要的文件中使用“一中框架”这个用语,并将“九二共识”写入报告,以及“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的表述,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所具有的启示和意义,各自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以《一中框架与两岸政治关系》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张亚中:开场白

这次非常荣幸邀请到海基会顾问李建荣,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邵宗海,时事评论员陈淞山,以及国政基金会政策委员郑安国参与讨论。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称,“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这是大陆第一次在重要文件中使用“一中框架”的用语,并同时将“九二共识”写进党的文件。中共官方以往的文件,是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立场表述,这次多了“一个中国框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与因应?

今天邀请大家来,希望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所提“一中框架”与“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有何启示和意义?“一中框架”与台湾内部蓝绿两党的两岸论述可否接轨?本质性的异同为何?

国民党在两岸的定位上,主张“一中各表”但在表述上提出“不统、不独”,民进党基本的论述是“一边一国”。北京所提出的“一中框架”跟国民党所主张的“一中各表”,或者“不统、不独”,以及民进党的“一边一国”有没有一些可能在本质上还是可以找出一些相同性的地方?或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异?关于这一部分请各位在第一轮中做一个讨论。

以下请开始今天的讨论。

李建荣:国民党两岸政策主张的变化

正如主持人刚才的开场,中共十八大通过的对未来五年两岸关系政策的指导纲领,讲得非常清楚。台湾这边,也非常关切胡总书记平顺地交给习总书记上台,未来五年在他主政之下的两岸关系,究竟会是怎样的大局?

总的来看,我觉得北京方面对于“和平统一”跟“一国两制”这八个字的对台政策,基本上相当的清楚。从05年到今天,中间谈得最多的是“和平发展”。我想这是一个过程,而且“和平发展”这四个字,是目前两边相对比较能够共同接受的一个政治词汇。这就是过去05年一直到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为什么大家会珍惜两岸和平发展这样的情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至于中共十八大报告里面,“一中框架”首次提出,包括“九二共识”首次纳入,“一中框架”跟过去的“一中原则”,到底同在哪里,或者差别在哪里?北京方面过去一段时间里,跟台北在各方面都有解释,认为“一中框架”比“一中原则”要稍微宽松,甚至更具善意。不管是“框架”也好,或是“原则”也好,两岸之间,从早期的毛蒋时期,双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国际外交上争“一个中国”的代表权。那个阶段,即使两边的体制不同,但至少“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中国”的代表权,当时双方的政权,主要的掌舵者是非常清楚的。

今年七、八月间,国民党要召开19届代表大会。今天为了参加这场座谈会,我把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的一些重要主张和讨论议案,关于大陆和两岸这一块在历次大会里头有什么不同阶段的主张或变化,稍微仔细的罗列。

简单来看,就以1969年第10届“10全”来看,当时有一个案子叫做“积极策进、光复大陆”案,今天时光倒流来看看国民党在台湾主政的历次全会,所讨论议程的一个变化:1976年第11届讨论一个叫“反共复国”的行动纲领;到了1981年第12届出现了“贯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案;到1988年“13全”,蒋经国已经离开,当年有一个中国国民党“现阶段大陆政策”案,还有一个“弘扬三民主义思想”案,迈向民主均富统一的中国。我想,先讲到这里为止,就可以把当时的两岸关系,做那一阶段的总结:

早期,两边是不放弃武力,所以大陆谈的是解放,台湾谈的是光复、反共、复国。但是,我们注意到,第12届和第13届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因为1979年大陆和美国建交,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也就是著名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的“叶九条”,大陆做了相当大程度的调整。当时相对应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案,就在这样的国民党代表大会中提出来。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跟大陆的“和平统一”跟“一国两制”取得相互政治号召的对立。

1988年“13全”还特别讨论国民党现阶段大陆政策案,隔了没多久,约25年前开放大陆探亲(注:1987年11月台湾开放大陆探亲),这一路过来到“陆委会”和海基会的成立,都跟第13届的代表大会有关系。从14届以后,到18届中间,国民党的全代会基本上比较没有单独就大陆政策或两岸政策,听取一个专案的报告,而是直接把两岸政策纳入政府部门的报告里头当中的一项,包括国际的关系。

我要特别突出“13全”那一次,因为国民党在那次会议上,就两岸政策作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在“总统府”成立了“国统会”,有了“国统纲领”,然后在“行政院”成立“大陆委员会”,以及成立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所以,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对于整个两岸政策的转变,是因为在“13全”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大陆政策纲领。我特别把这段做一个说明,主要就是今年国民党“19全”它的两岸政策,在党内它会不会拿出未来4年,至少马英九主席还有了三年多的主政期间,会不会有一个新的号召或回应。

大陆的信心越来越强 政策主张很清楚

以北京来讲,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特别提到关于“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或是正式的用语,还谈到怎样做到“合情合理的安排”。这个部分国台办的王毅主任,特别就“合情、合理”两个部分,稍后做了一些解释:“合情”就是讲“照顾彼此的关切,不搞强加于人”:“合理”就是“恪守法理基础,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我想,他这样的解释,基本上让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地思考,这个文件里面,谈到“国家尚未统一前两岸的政治关系,合情合理的安排”到底意指为何?或是下一步,双方有没有什么可以进一步交集或彼此愿意共同跨出以前不容易跨的那一步。

总得来讲,我觉得今天讨论的第一个提纲,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启示和意义?以大陆的对台政策来讲,包括目前国力的发展,跟两岸情势的消长,我们可以注意到,北京对台北各方面不管是交流或各种议题的探讨,我觉得他们的信心越来越强。当有自信心的时候,当然在讨论敏感或复杂问题的时候,应该会把以前的僵化做调整,自己本身可以不必像以前那么紧。这是一个在这文件里头所表现、传达的讯息。所以紧接着,去年底,包括统合会所办的台北会谈,陆续关于以及有关“九二共识20周年”的活动等,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派出了代表,对于十八大的政策指标、方向,像孙亚夫他们已经说得相当清楚。

总而言之,现阶段两岸只要双方的执政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坚守九二共识,跟反对台独这个政治互信基础能够继续维持,经济、文化各方面交流当然会日益开展。同样的,北京当然希望,在“习”跟“马”主政的这个三年多的重迭期间,在政治对话上有所突破。我想北京的想法和做法已经非常清楚。现在只是在于台湾这一边相对的政治对话,政党上的看法还有歧见,甚至刚才主持人也提到,大陆的立场很清楚、民进党的立场也很清楚,国民党原先对一个中国的政策立场本来也很清楚。

马英九的三不政策有民意基础

近几年台湾所谓的“不统、不独、不武”,为什么有这样的主张,对主张统一的人,觉得这是很消极的,甚至,以为抵触“宪法”。我们看到主政的人主要强调“三不”,是基于现阶段台湾的民意;在对台湾是否统一和“独立”的调查里,主要是希望维持现状,不要搞台独,统一现在也不要谈,所以归纳成所谓的“不统、不独、不武”,不能讲它没有民意基础。

今天台湾所有政党,假若要争取大位,都得考量民意基础。民进党在08年、12年两次“总统”选举失利,去年上半年,至少520之前,对于调整对大陆的交往,也有过热烈、真诚、坦诚的检讨。可惜的是,随着去年台湾内部经济不好,跟马政府的声望低迷,使得民进党检讨对大陆关系停滞下来,包括“中国事务委员会”成为一个空壳子,没有任何进展。

国共两党政策不乏“同”的部分

此情况下,我们谈到下一个讨论提纲的主题,“一中框架”跟台湾内部蓝绿两党的两岸论述可否接轨,本质性的异同为何?我觉得,“一中框架”从蓝的角度来讲,基本上只要继续坚守“一中各表”,这中间还具有“同的部分”。简单来说一中各表“同的部分”,一个中国原则也好,或说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两者的组合重迭才是完整的中国,这种用语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内部来讲,基本上没有问题,亲民党和新党亦复如此。九二共识大致如此把握。

北京政府,认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会谈上先不要讨论内涵。台北这边,认为北京逼着要事务性商谈谈“一个中国”原则,逼着把定义也要讲出来。马英九在去年520就职演说里头,还是把一中各表,甚至一个中国两个地区,定义为一中就是“中华民国”,是站在维护“中华民国”的“宪法”上,去讨论维护“主权”,由此定义最安全。反之,大陆讲的主张是凸出一个中国原则,或是一中框架。

今天讨论的议题,在没法商谈出“一个中国”的结果之下,我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恪守九二共识之下就可以往前走。马英九甚至已经揭露了未来两岸政策的大势,就是升华各方面交流合作,设两会办事处,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但台联或民进党等智库的民意调查,对于两岸互设办事处似乎有“污名化”之倾向。台联、民进党在主张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修正版本上,认为应该把“国家统一前”的字样拿掉。可见蓝绿之间,对“国家”的认同,对两岸关系的走向和修法,还是有很深的歧见。固然,绿的跟蓝的、红的差异很大,但最近可喜的是民进党谢长廷、许添财等到大陆访问,这种交流对彼此的认识绝对有帮助。我们期待民进党内部有更多宽容的声音,支持交流。

邵宗海:对一中框架的理解

我先把两个说法collection、深入和缩小。如部分当时北京官方已有的看法,另外一部分我自己解读,这样来解读比较能正确解释出北京的看法。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北京对这些问题,都没有讲得十分清楚。没讲清楚有个原因,学者的讲话抓不到上面政策的底细,官方的讲话绝对在一个安全的范围之内,胡锦涛提出的观点,连续三次谈话,包括2005年的胡四点、2008年的胡六点、到十八大,大概都是讲“没有统一之前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我也问过其他学者和官方,这一中框架的讲法到底差别在哪里。大致上,所答如建荣所讲的,一定是比较宽松的。

一中框架宽松,跟中国大陆认为一中原则,过去的原则已经讲了20多年,台湾的接受程度不多。我听过一位学者跟我讲,框架这两个字,是跟台湾学者这边拿过来的。所以台湾应该对“框架”一语排斥不多。但都没见诸于官方的说法。一直到去年七月我们去参加哈尔滨国共论坛,贾庆林提出“一个国家”,让大陆和台湾学者都多一点思考,中国大陆过去所提的一个中国原则受到台湾肯定,乾脆转到一个国家,包括一个中国框架的提出。一个中国框架的名词,所讲不超过两年,而且是贾庆林先提的。一连串扮演到现在,这个搬出来,当然有它的道理。

他讲“框架”,一定有他的道理,到底宽松到什么程度。我的解读是中国大陆认为,框架给外界的感觉是有一个范围的,并不像一中原则,给人一种暗示,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一中框架没有这种三段论的说法,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也没讲到中国的主权与领土不容分割,但一个中国框架的确有提到,大陆跟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框架。把这些解释凑合起来,我认为“原则”容易导致台湾过去传统性的想法,认为他所讲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一个中国的框架站在北京的出发点来讲,他认为就是一个范围,就是不要超越这个范围,拘束在这个范围之内。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蓝绿两党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的反向的思考,可以说,这样的一个范围,不管蓝、绿能不能跳脱这个范围,都要跟北京做一个接触。

大陆不再忌讳“中华民国”四个字

第二个,国家尚未统一之前,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