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未来10年两岸关系走向

作者:黄靖发布日期:2011-04-07

「黄靖:未来10年两岸关系走向」正文

* 采访对象: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黄靖教授

黄靖教授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资深中国问题专家。黄靖教授先后获得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1994-2004年任教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2002-2003年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2004-2007年担任美国顶级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2008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员。

黄靖教授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目前,也担任新华社资深国际经济分析师以及中国国际与战略基金会的顾问。

* 采访记者:暨佩娟

* 采访时间:2010年2月18日泰国曼谷时间09:00

问:您认为两岸目前的关系进展如何?未来10年,您预测两岸关系会走向何处?

答:要评估任何一个问题的未来,都要看它过去的发展。要评估未来10年,不妨先看看过去10年。总体来说,2001年时的台海局势非常严峻:当时主张“台独”的陈水扁在2000年赢得总统大选,之后“台独”势力不断发展。到2006年,陈水扁公然“废统”,违背了自己“四不一没有”--不宣布独立,不更改国号,不推动两国论入宪,不推动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地问题--的承诺。尽管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做出“和平之旅”,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直到2008年马英九赢得总统大选,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同意以“92共识”为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台海局势才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台独势力受到根本性的遏制,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掀起大的风浪了。其次,中国的快速和平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台海地区大的战略格局,不仅使大陆对台湾的整体优势不可逆转,而且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均衡、包括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战略关系也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的变化。因此,一度非常嚣张的“台独”势力在2008年后受到了严厉而快速的打压。

回顾过去十年台海局势的巨大变化,由理由对今后10年的走向保持乐观。这将取决于3个因素:第一是中国自己要不断发展壮大;第二是两岸关系的持续和平发展;第三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如果中美关系稳定,台海关系就稳定,如果中美关系出了问题,台海关系也会出现问题。

当然,中国自身的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能否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维护政治稳定。但在台海问题上,还应改十分注意的是决不能让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情绪左右对台政策。所谓民族主义,其实是近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产物。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发源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在列强的不断欺压下,中国人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民族,国家、民族的认同感空前强化。民族主义成为推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强大动力。因此,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很强调民族主义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正是由于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在西方列强欺压下造成的,因此其中包含了强烈的悲情和仇恨的成分,产生一种十分负面的民族情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年轻人当中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民族骄傲感和自豪感,这是十分正面。如果健康地发展下去,正面的情绪应该会渐渐增强,并最终克服民族情绪中淤积的悲情成分。这样的民族主义就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大气,形成泱泱大国之风。但是现在正好是两种情绪互相冲撞的时期。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年轻人记住历史,不忘记去,这是应该的。但年轻人们又看到现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在未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的同时,很容易产生“以前我们饱受欺凌,现在绝对不行!”的情绪。如果任其发展,让这种情绪胜过理性,就容易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所以,今天在面对外界、尤其是西方的质疑、批评和攻击时,特别是在国家核心利益受到挑战时,年轻人往往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促使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飙升,产生所谓“愤青”现象。

台湾问题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继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台湾是目前唯一一块在“丧权辱国”时期被割裂出去、但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的土地,成为举国上下“如鲠在喉”的问题。因此,要求尽快促进台湾和大陆的统一,很容易获得“一呼天下应”的效果,但真正做起来却是一个长期的理性工程,急躁的结果是“吃夹生饭”,产生反效果。中国政府在反对李登辉、陈水扁搞台独时指出,“急独”必然导致“急统”--《反分裂国家法》就是针对陈水扁“急独”而制订的。反过来看,焦躁的“急统”观点,不仅会在台海局势上起反作用,而且还会危及中国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稳定。在这一点上,尤其要警惕别有用心的者为一己之私煽动民族情绪,大肆宣扬“早日完成统一大业”,利用它来大做文章,捞取政治资本。一旦得逞,影响的就不止是台海局势,而是整个中国的发展。

毕竟,两岸关系的走向,终究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独立,一个是统一,所谓“现状”只不过是一个不得已的动态平衡。随着《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两岸的经济整合已经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两岸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是势在必行的。经济上统一会促进政治上统一,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但是着急不得。只要中国持续发展,同时把“台独”的路堵死,随着两岸关系在经济统一体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整合,统一是大有希望的。毕竟形势比人强。

事实上,中国领导人的对台主张一直在与时俱进。从毛泽东的“解放台湾”,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到江泽民的八条和平统一主张,再到胡锦涛的“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争取和平统一的共同愿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逐渐宽容但更加自信的政策轨迹。转折点在2004-05年,台独当时十分嚣张,中国政府发布了“5・17”声明,随后又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将“防独”放在对台政策的首要位置。这是一个重大的,而且被后来的发展证明是十分正确的战略调整。只要把“台独”的路堵死,使“台独”在政治经济上都成为不可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两岸关系的越来越紧密交融,“现状”的动态平衡便会越来越向统一倾斜。

我很认同邓小平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不能机械地“促统”,而是要从长计议,顺其自然。我认为,只要把握住以下3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可以实现的。

第一,最根本的是在保持中国自己的发展和壮大的同时,在台海问题上保持理性务实的态度。

第二,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对台湾政坛各个派系和社会中的各利益集团,要始终保持宽容和向前看的姿态。对朋友的宽容,就是对“台独”死硬派最强硬有效的打击。

第三,不要急于一时,老是把“统一”放在嘴上。手段可以硬,身段必须软。所谓“事要硬做,话要软说”就是这个道理。在统一这个问题上,要有前瞻性的战略远见,要展现中国人的气度、胸怀和信心。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中国现在的发展势头,同时坚决堵死“台独”的妄想,台湾人民迟早会做出符合他们利益的最好选择。但是这个决定他人不能代劳,必须要台湾人民自己来做。

问:蓝营或绿营上台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答:蓝营、绿营,是台湾内部的政治问题。中国要反对的是“台独”,但是不应该把自己放到了蓝营和绿营纠葛中去。当时把“台独”挑起来的是李登辉,把它继续“发扬光大”的是陈水扁。两人的共同点就是把“统独”议题意识形态化,使“统一”成为台湾政治中的“自杀语言”,其目的无非是要把“统一”的路堵死。但统独之争、蓝绿缠斗毕竟是台湾岛内的政治斗争。如果中国把自己的台海战略和台湾岛内的政治绑在一起,既不明智,也不现实。现在的现实是,不管蓝营还是绿营,都不想和大陆统一,都对自己的将来有各自的幻想和打算。如果非要勉强,就会产生双向焦躁情绪--这边越是急统,那面就越是“拒统”,甚至是“急独”死灰复燃。中国的态度应该是相对超然。不要去干预岛内政治,而是要继续坚持2004年以来的“反对台独、促进发展、争取统一”的理性路线,积极耐心地营造一个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以一个中国为原则、以九二共识为底线的“一个中国”战略框架。在此战略框架之内,只要“台独”就严厉反对,只要不搞“台独”就争取合作。

要相信蓝营和绿营的领导人都是有头脑的,是理性务实的。中国应该把握一个方向:无论蓝营还是绿营,只要不搞李登辉、陈水扁式的“台独”,蓝绿之间的问题就让蓝绿自己去处理。中国把精力投入到蓝营和绿营之间的争斗,既不值得,也不现实。

当年民进党把“台独”作为建党原则,当然有很强的理想成分,但同时也是一个求生、求胜的基本策略。形势比人强。形势变了,人也要变,否则死路一条。这是政治斗争的最基本原理。为什么民进党的原则和政见就不会变?其实,蓝营和绿营都在变。蔡英文去年有一个讲话,大意是说即便是民进党(在2012年)上台也不会搞“横柴入灶”,其实也就是认可了由马英九主导下的两岸关系发展,不会再像阿扁那样搅局。对于民进党和蔡英文表露出的姿态,大陆不要太早就下定论。总之,对于蓝绿之争,要做到:置身事外,耐心观察,细心体会,谨慎应对,理性决策。但是,对于李登辉、陈水扁之流,要坚决打击,决不姑息。

问:您认为,台湾和大陆之间的经济合作会不会促成政治认同?

答:我认为,这个问题目前最好不谈,也不要问。台湾和大陆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为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只要两岸共同的经济利益得到满足,就会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正面积极作用。总是急着去问两岸的经济合作会不会促成政治认同,只会给人一种很势利的感觉,会让人觉得中国促进两岸经济交流的背后存在着某种算计甚至阴谋,容易起戒心和反感。实施上,这是让台湾人民非常不舒服的一种提法和说法。中国作为大国,既然把台湾看作是自己的同胞,就一定要有大的包容心,要让台湾人民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对双方有利,促进交流是为了双赢。毕竟最后的统一,是要获得的是台湾人民的认同。否则,即便可以照某些人的想法用“非和平手段”去强求,得到的只能是一个长期的包袱。

说到政治认同,应该认识到首先要争取的是国家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我认为我是这个民族的一分子”。其次才是对国家体制的认同。如果两个层面上的认同都争取到了,两岸关系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因此,要保持理性,要掌握轻重缓急。显然,民族认同是最根本的基础。比如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尽管在高压下似乎取得了各民族对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上的认同,但是国家民族认同十分催弱。所以政治制度一垮,所谓“国家”立即分崩离析。而中国自古以来屡经战乱、分裂、外族入侵甚至“天下大乱”,但中华民族始终聚而不散,并能最终“重整河山成一统”。其根本原因就是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首先要做到的是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民族的认同感,然后才有讨论所谓“政治认同”的基础和空间。如果今天问台湾老百姓“是否认同大陆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绝大部分都会持否定的态度。但是如果问“你是否认同中华民族?你是华人吗”?情况就截然不同。

经济合作确实促进了两岸的根本利益。人类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无非是为了两个目标而努力:过得好,过得自由。如果两岸经济合作发展,台湾感到在和中国的经济交往中,经济上越来越进步,两岸人民过得越来越好,人们的政治感受和交流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宽松,这种相互的正面情绪自然会促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他们会发现“原来大家在一起做,对双方都是很好的”。只要在民族上的认同提高加强了,政治上的认同就有了讨论交流的基础和空间。毕竟台湾和中国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制度。你越是去追着人家认同,人家越感到和你不一样。事实上,台湾的社会民主转型已经完成,他们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大陆的前面,这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现实。

因此,在认同问题上首先要思考的是,经济合作是否会促进民族的认同和包容,是否会促进整个民族的共同发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再谈认同才有基础。如果这个问题非要问,重点也一定要放在“国家民族认同”,而不能放在“国家体制认同”。中国自己也承认对台政策是“一国两制”,毕竟大陆和台湾有相当大的政治制度上的差别,千万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果强求之,更是毫无理性的感情用事。

问:未来十年,您预测两岸关系会走向何方?

答:今后十年两岸关系走向,我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过去10年和今天比,已经很大进步。2006-2007年时我的著作《Inseparable Separation: The Making of China's Taiwan Policy》已经完稿。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