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南平:当前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作者:吴南平发布日期:2011-09-15

「吴南平:当前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正文

最近以来,大陆涉台学界开始重视与讨论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尤其是认为阶级矛盾愈益突出,并成为民进党在政治斗争与选举中主打的议题,即不再主打“统独”等政治议题,而主打“阶级”、“民生”与“贫富差距”等“非政治”议题。那么如何看待当前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深刻认识台湾社会与政治的重要途径。纵观台湾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可以发现,蓝绿对立与蓝绿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他社会矛盾包括统独矛盾、省籍矛盾、南北矛盾、政经矛盾、环保与经济发展矛盾等,或多或少都受蓝绿矛盾的制约与影响。

蓝绿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

台湾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但在诸多矛盾中,蓝绿矛盾是一个基本矛盾,而且是一个对抗性的矛盾,影响与制约其他矛盾。蓝绿矛盾不解决,其他矛盾与问题就很难解决。

当今台湾社会不再是一个整体,不再是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而是一个分裂的社会,是蓝绿二元社会。台湾逐渐分裂为两个阵营,两种势力,两种力量,即泛蓝阵营与泛绿阵营。泛蓝阵营在政治与权力结构上以国民党为主体,包括了盟友亲民党与新党等,其支持者构成泛蓝阵营的群众基础;泛绿阵营政治上以民进党为主体,包括了盟友台联党与建国党等,其支持者构成泛绿的群众基础。蓝绿的主要区别在于:泛绿阵营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主张与追求台湾独立,否定“中华民国”政治架构,否定“九二共识”,“反蓝反中”;泛蓝阵营既有本土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也有中华民族意识,坚持“中华民国”政治架构,承认“九二共识”,反对“法理台独”,“反绿不反中”。因此,蓝绿矛盾与统独矛盾、族群矛盾、国家认同矛盾等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存在差异与区别。

蓝绿矛盾之所以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与两岸等几乎所有议题,都存在明显的蓝绿差异与蓝绿之争,难有共识。同一个议题,同一个问题,蓝绿很难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与认知。第二,台湾社会已没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与是非标准,完全是以蓝绿立场与蓝绿政治标准来衡量,而蓝一个标准、绿一个标准,形成典型的二元格局。第三,今天台湾的一切政治斗争与政治运作,完全呈现蓝绿之间的利益与权益分配,没有第三势力生存、发展的空间。

蓝绿矛盾的核心问题不是内政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而是如何处理与定位与大陆的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台湾内部与大陆的矛盾是台湾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台湾内部的许多重大政经决策,都与大陆或两岸关系存在密切关系,或者说无法回避两岸议题。国、民两党在权力争夺中,主要是围绕两岸议题(台湾的政治问题核心也是两岸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在其他议题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只要两岸问题不解决,岛内政治就无解,蓝绿矛盾就会长期存在,并制约与影响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统独矛盾已变为“独”与“非独”的矛盾

长期以来,许多涉台学者认为统独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最重要的矛盾。如果在前些年有这样的认知也许是准确的,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表现上台湾社会的统独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好像还非常突出,也是两岸学者经常使用的概念,但仔细分析发现,台湾的统独矛盾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今天台湾只有“独”与“非独”的矛盾,已没有统一与独立的矛盾。

台湾社会内部尽管还存在统派,但统一力量在迅速衰退,在岛内已无法构成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反,在今天的台湾,尽管维持现状派占绝大多数,是主流民意,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独立,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无法回避的巨大挑战。因此在今天的台湾,已不是“统”与“独”的矛盾与选择,而是“独”与“非独”的矛盾与选择。“非独”就是维持现状,却不是“要统”。“非独”是一个需要科学解读的概念。这里还存在一个“事实独立”与“法理独立”的区别。“非独”是指不搞“法理台独”,而是要“维持现状独立”,或寻求“事实独立”。

事实上,中国国民党“非统”立场的变化或“独台化”之后,统独矛盾就不再是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今天民进党仍将国民党视为“亲中”的统一政党,是为了在台人面前给国民党栽赃与抹黑,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是逼国民党不断“台湾化”、“本土化”与“台独化”。事实上国民党已是一个完全“台湾化”的政党,是一个仍坚持“中华民国”政治框架或“一中宪法”的政党,是一个承认“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党,但也是一个强烈反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政党,是一个不再追求两岸统一的政党,是一个公开主张不搞“法理台独”、而谋求维持台湾事实独立的政党。民进党是一个台独政党,尽管在现实中逐步向“事实台独”靠拢,但没有放弃“法理台独”的主张与目标(追求建立“台湾共和国”的“台独党纲”仍在),仍伺机谋求“法理台独”,是一个“事实台独”与“法理台独”兼顾的政党。台湾民众主流民意虽然不主张统一,但也不希望搞激进的“法理独立”,而是维持现状,即维持台湾的“事实独立”。可见,统独矛盾不再是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是演变为“独”与“非独”的矛盾,是维持“事实台独”与追求“法理台独”的矛盾。

省籍矛盾依然存在

台湾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本省籍与外省籍两大族群的矛盾,即省籍矛盾,并成为台湾一个重要的社会矛盾。

国民党统治政权退居台湾后,形成台湾社会“中央/外省―地方/本省”的二元政治权力结构。反映在社会层面,则呈现掌握社会优势资源的外省人与居于弱势地位的本省人的关系与矛盾,也表现为掌权的外省少数群体与不掌握权的本省多数群体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民进党的发展与崛起,就是建立在强化这一省籍矛盾基础之上的,即强烈反对所谓的外省权贵权层,为所谓的弱势本省群体争取利益。经过政治发展演变与民进党的执政,这一省籍矛盾更为突出,但内部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势力不断壮大的本省人及本省政治集团与实力不断弱化的外省人及外省政治集团的关系或矛盾。

在台湾,特殊的省籍矛盾并没有因台湾政治民主化而消融,反而在民进党的政治操作下变得更为敏感,渗透到台湾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李登辉曾试图融合外省人为本省人,建构“新台湾人”,形成“台湾命运共同体”,但事实上却一直在压制外省人,并没有实现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和解,没有实现族群融和,反而因其分裂路线进一步加深了省籍矛盾与省籍裂痕。陈水扁执政后,在“去中国化”、“去中华民国化”、“去蒋化”与“文化台独”路线下,极尽打击与排挤外省人与外省势力,进一步加深了省籍矛盾。时至今日,民进党仍在质疑马英九的外省人身份与质疑他对台湾的政治忠诚度,就是省籍矛盾在政治斗争中典型体现。

台湾社会的省籍矛盾仍在调整过程之中。外省籍群体绝大多数支持国民党,约占百分之八十,但已有百分之二十转为支持台独主张的民进党,民进党政治精英中有一大批外省人包括陈师孟、王定宇等,未来支持民进党的比例可能还会上升。本省人尽管是支持民进党的主体力量,占百分之六十左右,但仍有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的本省人支持国民党,支持泛蓝,否则国民党早已终结,未来如何演变,仍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与分析的。

南北矛盾依旧突出

在全球范围内的南北矛盾是指北半球的经济发达国家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或矛盾。台湾的南北矛盾也是由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引起的南北地区矛盾与政治矛盾。

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存在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南北差距与南北矛盾。就历史发展看,台湾经济重心一直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过程,只是近几十年才形成显著的南北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台北市作为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台湾最多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国民党当局曾有以台湾作为反攻大陆基地的战略考虑,有一种过客心态,在施政上采取了“重北轻南”的政策,即重点经营北台湾,较忽视发展南台湾,使南北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今天以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县与新竹县市为中心的北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达,南台湾(中南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传统工业、重化工业与农业为主。

其实台湾的南北经济差距并没有东西经济差距大,但却从来没有出现所谓的东西矛盾或东西问题,为何出现严重的南北矛盾?显然是经济话语权与政治因素造成的,与反对势力或民进党的反对国民党策略有关。由于外省人绝大多数生活在北部地区,所以制造南北差距也有制造省籍矛盾与政治矛盾的显著用意。由于不断制造南北矛盾并将原因归结为国民党的“重北轻南”政策与忽视南部利益,造成南部民众对国民党的强烈不满,让国民党逐步失去南部的支持力量,也造成政治结构上的“北蓝南绿”格局。

阶级矛盾并不显著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不同阶级或阶级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所处社会地位不同。但如何划分台湾的阶级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简单来讲,可以将台湾社会分为上层阶级(以大资产阶级为代表)、中产阶级与中下阶级(以劳工阶级为代表)。在台湾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存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双方基本上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存在着利益冲突,资方希望维持较低的工资以赚取更高更多的利润,而劳方希望尽可能增加工资,提高福利待遇。但现实情况是,台湾劳资双方虽有矛盾,但并不紧张,也不突出,劳资争议案件在减少,没有普遍性的与强烈的劳工抗议资方的社会运动,台湾偶发小规模的劳工运动更多的是向政府争取权益,而不是直接要求资方增加工资及保护权益。作为台湾新兴的、庞大的中产阶级因台湾经济形势逐步逆转,收入增长放慢,生活压力增大,地位下降,部分沦为所谓的“新贫”。据台湾“经建会”研究,上世纪八零年代以来,台湾中产阶级户数占台湾全体总户数的比例,由一九八零年的百分之四十一点六降为二零零六年的百分之三十点四,约有八十二万户中产阶级家庭消失,沦为下层阶级近五十万万户,下层阶级所占家庭户数比例由百分之二十六点四上升至百分之三十三点八。按此估计,过去二十五年有一百多万中产阶级消失。但台湾中产阶级并没有与其他阶级或阶层发生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也没有发生典型的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抗议运动。近些年来,台湾的所谓社会运动多是以蓝绿政党组织为主体的抗议运动。

现在外界之所以认为台湾的阶级矛盾变得突出,是因为台湾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变得严重。即以上层社会为代表的有钱阶级(以工商大资阶级为主体)财富越来越多,“富可敌国”;另一方面中低收入群体扩大,收入减少。如果采取收入最高百分之五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百分之五的家庭的对比看,双方收入差距则从一九九八年的三十二倍迅速扩大到二零零九年的六十六倍。于是外界对台湾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更加关注,尤其是民进党为了选举的需要,不断以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制造新的阶级矛盾,即一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商情结”,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低层劳工群体。然而,贫富差距扩大并不意味着阶级矛盾的加剧与恶化,台湾有钱阶级或工商大资产阶级与贫穷阶级或劳工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不尖锐。扩大阶级矛盾不符合台湾的社会与政治现实,不会改变蓝绿矛盾这一基本社会矛盾。事实上,台湾各个阶级或阶层并非一个整体,而是三分天下,一部分倾向支持泛蓝,一部分倾向支持泛绿,还有一部分保持中立,尽管其间的比例有所差异,但这一大致结构基本确定。在蓝绿基本矛盾与政治倾向分野下,台湾的阶级矛盾就变得不突出,甚至被蓝绿矛盾所淹没。

政经矛盾无解

政治本来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但在台湾却变为政治绑架经济,选举绑死经济,经济发展受制于政治斗争,让台湾经济发展陷于新的困境。

在民主政治机制下,政党轮替逐步成为常态。在一般民主国家或体制下,新政权基本上会延续旧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即使采取新的经济政策,但不会推翻已经在体制或法制下运行的政策。但台湾不同,由于两个主要政党的政治理念与两岸政策有很大差别,新政府会采取推翻或否定旧政府的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风险。最典型的是陈水扁上台后公然违法宣布停建“核四”,不仅引发巨大的政治风暴,而且对核电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在依法重建后又采取不积极作为或消极做法,让第四核电厂运行时间一再延后,至今无法实现商业运转。如今有可能当选台湾领导人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又提出将来执政后不让其商业运转,可能对台湾能源电力与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马英九当局彻底修改陈水扁当局处处限制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管制与保守政策,而是采取积极开放的政策,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签署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以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分享大陆经济发展红利,并实现两岸经济的互利双赢与共同发展。但民进党则在台独主张与意识形态主导下强烈反对两岸经济合作,污名两岸经济合作,回避两岸经济合作为台湾带来的巨大利益与好处,无限扩大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民进党上台后,在政治利益考虑下很可能废止ECFA,或者修正ECFA,或采取不积极作为,让ECFA的未来命运存在很大变数,这都是政治对经济的典型影响。

为了选举利益,民进党不是积极配合执政当局共度经济难关,而是处处制造麻烦与问题,希望执政党搞不好经济,给自己创造上台的有利时机。在政治利益算计下,经济成为台湾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环保与经济的矛盾再度日益尖锐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是台湾后工业化发展以来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但近来因民进党政治领袖的党内初选变得尤为突出,其中又涉及复杂的政治因素或蓝绿矛盾。

近十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已步入低速增长期,尽管去年出现偶然的高增长,也没有改变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与趋势,今年又重回中低速增长,高失业与收入低增长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台湾当局尽管致力于经济建设,落实民进党执政时期提出并推动的国光石化项目、扩大科学工业园区建设,但却遇到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兴起一股新的环保运动高潮。尤其是民进党党内初选的两位主将蔡英文与苏贞昌均公开反对兴建国光石化项目,而且蔡英文还提出“核四电厂不能商业运转”与二零二五年实现“无核家园”目标,再次引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石化工业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有一个庞大的完整产业链,也是台湾的“兆元”产业,就业人口庞大。如果不再发展石化工业,对台湾经济的发展与就业将带来巨大冲击。在强大的反对声音与大选背景下,国光石化命运出现变数,马当局不得不在强大的环保与选举压力下做出政治妥协,已确定无法继续在岛内兴建,而被迫选择海外建厂。尽管如此,台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仍将长期存在,也使台湾经济发展前景堪忧。

吴南平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