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川:大陆对台仍需静观其变

作者:许川发布日期:2015-03-18

「许川:大陆对台仍需静观其变」正文

许川: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月19日,国民党进行了党主席改选,朱立伦先生毫无悬念地接任党魁,在就职致辞中,朱虽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也强调要检讨大陆政策,正视不公;同月21日,民进党亦召开了蔡英文回任党主席后的第一次“中委会”,希望藉以整合党内两岸政策意见。然而,蔡英文提出“三个有利”及“三个坚持”似乎并不为各方买账。“九合一”选举之后,岛内蓝绿政治版图重新洗牌,这是否也意味着两岸关系亦将“变天”?倘若现在就下此结论,笔者认为不仅此一做法为时过早,也认为没有必要。对于两岸关系的走向,大陆仍需静观其变,切勿操之过急。

一是政党轮替乃民主政治的常态

这就要求分析台湾选举时,有必要将岛内政务与两岸事务作一定程度上的区隔。尽管,两岸关系可能会影响岛内民意的流向,但其不必然就是决定选举胜负的唯一因素。换言之,国民党的溃败并不意味着两岸政策的崩解。诚如外界所分析的那样,国民党此次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也很少有人将败因归结为是两岸关系所致。相对地,民进党能够大获全胜,也并不表示是台湾民众认同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显而易见,台湾地方选举的胜负与两岸关系并未直接挂钩,那么由此臆断往后两岸关系开倒车的推论似乎就不成立。首先,纵使国民党在县市首长上不敌民进党,但在议员及议长席次上皆是以压倒性的优势胜过后者。换句话说,蓝绿基本盘均没有发生太多变动,那么维持现状仍然是主流。其次,地方选举与全台“大选”有所不同,地方选举针对的是局部性事务,一般以公平、正义、幸福为主要诉求,而全台“大选”则是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多数强调和平、稳定、安全为竞选主轴。谁能够使社会保持稳定,谁就可以优先取得入住凯达格兰大道的门票。最后,影响台湾大选的外部仍旧存在,正如台湾学者苏起所言,“美中干预台湾大选是原则,不是例外;是常态,不是偶然。”也就是说,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任何政党候选人都必须取得大陆和美国的信任,否则,背离美国的原则和大陆的底线,无疑是以卵击石,而地方选举则不然。

二是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存在调整的可能

平心而论,此次地方选举对国民党的打击显而易见,反思和检讨必将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只是,国民党会不会拿大陆政策开刀,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国民党被贴上所谓“亲中”的标签后,使得其或多或少对此有所顾虑,有些在意。在力求胜选至少是不能输得太难看的思量下,放缓两岸步伐不无可能。从近来的言语看,朱立伦先生处理两岸问题极为低调,也趋保守。主要表现在,第一,不仅缩小国共经贸论坛规模,还有意简化平台之功能,恐怕也是担心过多刺激选民,带来负面影响。第二,赴任伊始,就大打“和睦牌”,提倡“家和万事兴”,固然表面上尊马,但挺王的言行举止却是意蕴深长、记忆犹新。马王本来就有心结,马朱之间也有不少隔阂,朱王高调连手,是否意味着是对马英九不满的宣泄,宣泄哪些不满?可想而知。第三,抛出“修宪”,尽管有利于建立权责一体的行政体制,但是,毫无疑问,假若“修宪”成功,那么本属于领导人的某些权力和权限就有可能转移到立法部门。这样,包括两岸关系在内的岛外事务就很有可能受此牵绊。加之,主控权被分散,发展两岸关系的速度和效率必定会大打折扣。

三是民进党的两岸路线仍有提升的空间

“九合一”选举过后,民进党重返“中央”情势一片大好,可谓是胜利在望。不过,按照以往经验,蔡英文如何杜绝2012年“悲剧”不被重演,恐怕是其接下来要面对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民进党心知肚明,若是在两岸关系上不能让民众放心、安心,那么跨越所谓“最后一哩路”的征程就可能就此画上句点,重蹈历史覆辙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蔡英文及其民进党一定会想方设法避免在明年“大选”中功亏一篑,否则就有很大风险沦为永久的在野党。然而,按道理说,民进党应该加紧布局路线才是,而偏偏为何仍是老调重弹,期待所谓的“转向论”。表征上看,其主要有两点意图:一方面欲以民意为要挟,迫使国民党不断向中间偏左靠拢,稀释蓝营票源;另一方面则是故意拉高分贝,欲使大陆在根本立场上有所让步。不过,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民进党仍未端出美味的牛肉,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出台时机未到,蔡英文目前还不是民进党的所谓“总统”候选人,那么她势必就不会在此之前率先明确表态,不然深绿反弹声浪就很难掌控;其二、党内缺乏共识,当前,民进党地方诸侯如日中天,各霸一方,加上派系作梗,整合难度不言而喻;其三、与美沟通不足,蔡英文要想取得角逐大位的入场券,如果没有美国的背书甚或加持,那么“总统梦”或许就会因之破灭,想必这一定不是蔡英文愿意看到的结果。

综上所述,虽然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已经成型,但是马规不一定会朱随,故其仍存在调整的可能,是一如往前举旗西进,还是收兵返乡向民进党看齐?皆有待继续观察。再看绿营,尽管蔡英文的两岸纲领尚未定型,但因其既有价值和条款均无法获得岛内外的认同。这样看来,如饥似渴的民进党是否会转型,以及怎样转型似乎又给了外界更多更广的想象空间。

来源:澳门《九鼎》月刊2015年第2期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