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远: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的双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溯本求源

作者:郭震远发布日期:2014-04-19

「郭震远: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的双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溯本求源」正文

 

现在,关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众说纷纭。事实表明,对于两岸政治关系本身缺乏基本共识,就不可能形成关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共识。

2010年5月,笔者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中国内战及其延续中的两岸政治关系――关于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讨论”一文。文中明确提出,“必须追根溯源,从中国的内战及其延续,来把握两岸政治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两岸政治定位做出正确判断,形成共识”。三年多来,笔者的相关认识更加明确,即两岸政治关系就是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双方的关系,实际上这也就是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坚持这一认识,不仅有利于形成关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共识,也有利于对中国统一前的两岸关系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为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等重要后续动作,提供起点和基础。

 

中国内战尚未结束,但内涵发生重大变化

两岸政治关系是两岸关系的核心内涵,是中国内战及其延续的产物。虽然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中国内战最终结束前,中国内战及其延续都一直是两岸政治关系的基础,并由此决定了两岸政治关系定位。

全面爆发于1946年6月的中国内战,既表现出近现代中外内战的基本特点,又表现出需十分重视的中国特色。例如,中国的内战虽有外国势力美国插手,但内战的双方,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都是中国的政治力量,这是定位为中国内战的基本特点;内战双方的目标都不是改变、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而是夺取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即中共的“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以及“国民政府”的“戡乱救国”。这是大多数内战的共同特点,中国内战受国内、国际因素影响,从1946年爆发至今没有结束,已延续长达六十八年,在近现代中外内战史上仅此一例,是这场中国内战最重要特点。另外,在漫长的延续过程中,中国内战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中国内战又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内战是两岸关系的起点,更是六十五年的两岸关系的基础。有人对此虽不全盘否认,但却强调中国内战已经结束,不再是两岸关系的基础。他们认为,随着1991年4月台湾所谓的“国民代表大会”宣布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结束“动员戡乱时期”,就是始于1946年的中国内战的结束,由此,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不再是中国内战双方的关系。这一认识既缺乏法理基础,也不符合事实。无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内战,都必然是双方共同进行的战争行为。战争的爆发、进行和结束无不如此。但内战的结束有些特殊。当内战以一方的完全失败,通常就是一方的被消灭结束时,当然不存在战争双方的共同行为;而如果内战不是以一方的完全失败,实际上就是以双方僵持结束时,肯定有“条约”、“协定”等双方之间的共同文件,予以确认和宣示。

1949年以后,中国内战实际上处于僵持局面,所以中国内战的结束只能由内战双方共同确认、宣示,而不可能由台湾单方面确认、宣示,台湾的单方面行为是无意义的,完全不表明中国内战的结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谓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其制订和实施与中国内战虽有关系,但从来不是与内战直接相关的双方共同文件。这一条款的制订和实施从来不是中国内战爆发的标志,其被废止也与内战是否结束无关。1948年5月,在南京的“国民代表大会”颁布“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开始实施。这时距中国内战全面爆发的1946年6月已两年,显然这一条款的颁布与内战的爆发完全无关;更重要的是,这一条款颁布并实施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完全掌握了战场的战略主导地位,作为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四个月后就将打响,而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也仅有一年零五个月。显然这些都表明,这一条款的颁布与实施,与中国内战的爆发完全无关。所以,这一条款的颁布与实施,不是中国内战爆发的标志,而是内战进行的产物,是“国民政府”方面为挽救局面而采取的措施,除把中国共产党定性为“叛乱团体”外,其他条款都集中于对“国民政府”控制区域内的动员、管制,以集中全力挽救战争败局。这虽然与内战战局的变化密切相关,但与内战的爆发无关。1991年4月,在台湾举行的“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宣布中止“动员戡乱时期”,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至今很多台湾人士坚持认为,这表明中国内战已经结束。但这首先没有法理基础,因为如上所述,这一条款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中国内战没有直接关系,其颁布、实施,都只是“国民政府”出于强化对自己控制区域的动员、管制;而其废除则是为了推进所谓“宪政改革”的需要,都与内战没有直接关系。须特别指出的是,由台湾单方面宣布内战结束,完全没有意义。事实上,1991年以来,中国内战一直在继续,虽然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两岸之间的敌对情绪和行为都十分严重,尤其台湾方面对大陆的敌意明显。1991年至今,台湾方面发表的“国防报告书”等文件,一直以大陆为台湾“最主要的安全威胁”,并一直以此为坚持对美军购的重要原因。即使2008年以来,逐渐放松了对大陆人士赴台的限制,但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其理由同样是“台湾安全需要”。同时,两岸宣布终止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签订和平协议等真正结束内战的动作,都还难以预料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进行。这些都表明,2008年以来,中国内战确实逐渐缓解,但却完全没有结束。中国内战1946年爆发至今没有结束,已延续六十八年,而且肯定还将继续延续。这形成了中国内战最重要的特点,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内战爆发的原因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个国家内的若干政治势力,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引发战争,近现代中外内战的大多数属于这一类,这类内战不破坏、改变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另一类是,参与内战的一方,以所谓的争取“独立”为目标,这类内战直接涉及爆发内战国家的领土主权变化,在近现代中外内战中也有所见。内战爆发后,引发内战原因就成为内战双方追求的目标,并进而形成内战的内涵。须注意的是,在现实中还存在内战进程中,内战内涵可能发生转变的现象。通常是由争夺全国统治权,向争取“独立”转变。中国内战就正在发生这种内战内涵的重大转变。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及若干离岛后,执政的蒋氏父子坚持反共,但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所以四十年中,中国内战内涵基本未变。但在随后李登辉、陈水扁执政的二十年中,他们日益明确地放弃了争夺中国统治权的目标,同时日益明显地以所谓的台湾“独立”为目标。迫于大陆的坚决反对和国际社会的严重忧虑,李、陈最终不敢公然宣布“台湾独立”,但却全力鼓吹和推行,台湾或“中华民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的主张,并在台湾岛内形成“主流民意”,而且其恶劣影响在2008年以后继续保持。实际上,1991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正是李登辉推进“宪政体制改革”、“民主化”的开端,也是明确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的开端,以及中国内战内涵发生重大变化的开端。中国内战的内涵,由双方争夺中国的统治权,到台湾方面企图“独立”和大陆方面反“台独”、反分裂的重大转变,对于两岸关系,甚至对中国的历史都有非常深刻的重大影响。显然,中国内战内涵的重要转变,是以中国内战延续的时间漫长为前提;而内战内涵的重大变化,又必将导致内战的进一步延长。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是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的双方

所谓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就是对于客观存在的两岸政治关系予以认定和宣示。显然,这一定位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客观存在的两岸政治关系,这是定位的基础,缺少这一基础的定位,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对客观存在的两岸政治关系的深刻、正确认识,这是两岸政治定位的主要内容。第一个要素是六十五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形成的,是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而改变;第二个要素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在两岸现实状况下,主要反映两岸之间,以及大陆和台湾内部的不同认识。按上述要求,以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的双方,作为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是正确的、可行的。

迄今为止,两岸之间关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呈现十分复杂的局面。大陆方面关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虽然有“球体理论”、“一国两地区”、“一国两府”等诸多说法,但可认为都属于“一国两XX”模式;而台湾方面并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李登辉、陈水扁等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一边一国”论;马英九的“一中各表”、“中华民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以及广义上统派的“大屋顶理论”、“一中三宪”等等。大陆方面与李、陈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截然对立,不存在寻求共识的可能。大陆与马英九,以及与广义的统派,关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既有原则上的一致,即都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进行定位;又有重要的差异,即大陆方面通过“一国两XX”模式,既强调一中原则,又试图满足台湾方面关于两岸平等、对等的要求。但台湾方面更在意的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马英九关于“中华民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的态度十分明朗,即使是“一中三宪”中强调的中国统一前的“二宪”,也明确地表现了这一立场。事实表明,在进行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时,大陆和台湾的相关人士,实际上主要都是对两岸的定位,即两岸各自是什么的定位;而对于两岸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什么,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的相关定位中,都基本上没有涉及。2013年初,大陆有学者提出,两岸政治关系是对立的政治关系,表明了开始关注“关系”。但这一说法不符合2008年以后,实际的两岸政治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却没有回答“关系”是什么,显然不能成立。这种定位还有着先天的缺陷,不可能成为进一步推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基础。无论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结束敌对状态,还是签署和平协议,都是结束中国内战必不可少的环节,都不可能以“两地区”或“二宪”为主体实现。还须指出,无论“一国两XX”,还是“大屋顶”、“一中三宪”,实际上都是对统一后两岸关系中的两岸的定位,而不是对统一前两岸关系的定位。由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须改变关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模式和思路,以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双方,作为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是正确的选择。

以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双方,作为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有坚实的事实基础。如前所述,中国内战延续六十八年至今尚未结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连李登辉、陈水扁这些“台独”势力的代表人物也无法直接否认。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历史新时期以来,由于两岸关系不断缓和、改善,两岸出现大交流、大合作的全新局面,两岸民众中都有不少人,对于两岸竟然还处于没有结束的内战之中感到疑惑。民众有疑惑可以理解,但中国内战是否结束,不是以民众的感受为根据。2008年以来民众的感受,只表明中国内战的严重程度确实大为缓解,但前述大量事实却同时也表明,中国内战确实尚未结束,并且继续作为两岸关系的基础,对两岸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以“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的双方”,定位两岸政治关系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其一,“中国的内战”强调了、突出了定位的一个中国框架,这是定位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以定位为开端,处理一系列两岸关系政治热点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二,以“中国内战的双方”定位两岸关系中的“关系”,表明了两岸政治关系在对抗性基础上必然的对等性;其三,以“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的双方”定位,表现了两岸政治关系的阶段性,既不是2008年以前激烈对抗中的“关系”,又不是内战最终结束后的“关系”。总之,可以认为这一定位,比现有的,两岸人士提出的各种定位表述,都更符合两岸政治关系的实际,因而最可能被人们认同、接受。

如前所述,进行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主要目的是以这一定位为起点,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向前发展,包括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以及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对之处理也就是最终结束中国内战。事实已经表明,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