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 等:当下电影批评的格局与再建构

作者:饶曙光   尹鸿 (进入专栏) &nb发布日期:2015-12-26

「尹鸿 等:当下电影批评的格局与再建构」正文

时间:2014年11月25日  

地点: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会议室

对话者: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研究员)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周黎明(影评人)

历史定位与当下格局

饶曙光:众所周知,作为沟通电影作品与观众、产业及其艺术之间桥梁和纽带的电影批评,自电影产生之日起就是电影创作和生产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反馈联系”机制的电影批评是联系电影文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纽带,把电影活动的所有领域有机联系在一起。

我个人对当前电影批评的看法跟流行的不太一样,社会上对电影批评更多的是持有悲观的态度和失望的情绪,我个人则相对持比较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这十几年以来,电影批评跟着中国电影一起发展,特别是在促进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尤其是促进电影健康发展方面,电影批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个人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现在对电影批评的很多观念、意识、态度及其方法,都自觉不自觉地以80年代的电影批评作为标准,自觉不自觉就习惯性地与80年代做比较。我们历史上号称有两个黄金时代,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我们相对更熟悉。在中国电影史上,没有任何时期如80年代前期和中期那样对众多的理论课题进行过如此广泛和比较深入的学术性自由讨论。80年代的论争与电影创作上的创新浪潮紧密契合,相互促进,蔚为大观。

在座的杨远婴老师、尹鸿老师,包括我自己,都算是20世纪80年代的“过来人”。借用尹鸿老师曾经使用的“气场”这个词,当时的气场和现在确实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整个社会格局、产业格局和电影业的状态,包括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电影观众的关系和80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伴随着市场化、产业化的历史性进程,中国电影面临着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的冲击和挑战,面临着国内文化市场以及大众休闲生活多样化的影响,社会文化语境也呈现出了复杂、多元、众声喧哗的状态。中国社会的大众生活及其审美表现方式、文艺的价值取向等,都迅速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换、转向、转型。存在于博客、播客、手机报等各种网络载体上的电影批评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显示出了取代占领影坛百年、相对成熟的传统纸质电影批评的趋势,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影评迅速以众声喧哗之势占据了批评话语的主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批评自身的生态。因此,不能简单地把80年代电影批评的标准作为当前的标准,因为批评的对象、批评的生态以及批评自身也在发展变化。

我个人认为批评在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中还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可能现在批评不像80年代跟创作的关系那么紧密,能够直接对创作产生影响,但是如今批评的影响,支撑了一种更大的气场和一种新的社会氛围。在电影批评的发展和影响下,至少中国电影已经摆脱了80年代,开始了转型之初的古装商业大片的尝试,乃至整个电影产业都发生了有效的扭转。电影批评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专业性批评、大众化批评、网络批评都有其自身的潜力和空间,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对电影创作与观众欣赏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找准自身的“支点”、找准自身的位置和疆域,发挥自身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努力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批评体系,形成多元互补的批评形态和格局。

尹鸿:在当前电影大发展、电影市场大繁荣、电影传播全媒介自媒体化的大背景下,电影批评应该说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社会对电影批评有高度需求,而且能够对产业和市场发生作用。为什么能够发生作用?主要是因为在电影生产流通当中,批评已经成为整个生产流通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少有现在这样的时候,批评对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有这么多的人能够参与电影批评。我们一直说电影批评影响不到创作者和生产者,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批评可以影响受众,反过来就可以影响创作者。为什么电影批评有一定的价值?这个价值来自于批评在整个电影生产、流通的环节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环节。难道说时光网、豆瓣网上的评论不影响生产者?不影响消费者吗?我认为都会有影响。

所以我认为,批评对电影生产的作用是存在的。比如说这十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批评所起到的作用是不用回避的。我参与产业界的活动很多,这些产业界活动中有很多评论者、研究者会都影响到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政策的制定。

电影批评处在黄金时代,当然怎么理解这个“黄金”还需要讨论。虽然这个黄金时代在理论上的建设成绩可能还不够突出,但是从功能和作用上来讲这确实是一个黄金时代。只要是电影大发展的时代,批评作为整个电影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一定也是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杨远婴:对于目前电影批评的现状,我与大家的看法接近:现在是一个评论的黄金时代,繁荣时代。中国在电影理论方面缺少建树,但电影评论却一直发达。因为批评跟着创作走,有电影就会有评论。

回想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马上进入脑海的是30年代的左翼评论、“十七年”的宣传导向、“文革”期间的“打棍子扣帽子”、80年代的新电影推介,这几个阶段历史背景不同,文化要求不同,写作内容方法不同,但都在社会上反响巨大。

80年代的时候,我们这些刚入行的电影学徒工有一条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决不能再走政治批判的路子,决不能再“打棍子扣帽子”,不能让评论的历史成为政治压迫的历史。所以当时就想学习新的阐释理论,用方法论冲击政治论,回到电影事实,回到行业内部规律。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成长起来的新人思维开阔、写作踊跃。媒体上的电影评论表现出多种角度、多种笔法,比如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索隐式解读,可以说是汪洋恣肆。最近的《星际穿越》,也是上天入地,引经据典。许多并非职业影评人的文章写得很好,电影知识丰富,镜头读解精细,文字生动,而且也顾及到了读者的不同层次,或者严谨论证,或者轻松活泼,或者嬉笑怒骂,读起来很有趣味。这些开放环境中长大的青年学子,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看到了大师之作,懂得了电影生产法则,有些人还文理兼通,做影评的知识起点很高,让观众在他们的评论里读到了没想到和想不到的东西,这样的评论就是好影评。

李道新:我也想从电影批评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谈谈现在电影批评的问题。中国电影批评自诞生以来,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从其主流分析,是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之时,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前提下所进行的一种思想文化实践。这一时期里,电影批评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思想武器,借用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来批评电影,夏衍、尘无等重要的电影批评家们,也因此获得了自身的主体性。这是一个使命意识极为强烈,电影批评在观念、方法和效果等层面上也都极为鲜明的时代。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进入第二个黄金时期。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杂语年代,也是中国电影批评者努力探讨电影本体和批评主体,寻求可以依凭的理论和方法的年代。这一时期里,电影批评者试图更多地出入西方学术体系与宏大理论话语,并以此走向中国电影及其批评的“现代化”。现在看来,这也是一个使命意识极为强烈,电影批评在观念、方法和效果等层面上也都较为鲜明的时代。

回到当下。在市场化诉求、全球化格局与互联网语境之下,中国电影批评真正进入一个思想多样、话语驳杂、隐晦难辨的新时代。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影批评的第三个黄金时期,也是一个电影及其批评都需要并正在重新定义的转折时期。令人感叹,也不无向往的地方在于:中国电影批评终于第一次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其不可放弃的使命意识及其始终跟随的西方视野;在面对复杂的电影现象时,各种批评主体都在充满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电影批评真正成为一个彼此商榷的价值建构方式与平等对话的话语生成场域。尽管这种失去焦点、缺乏权威甚至游戏对象的电影批评,经常会让习惯了经典批评的电影人和批评家满怀焦虑,但打破单一决定论和本质主义的思想文化模式,不也正是我们从80年代以来就一直期待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吗?在我看来,中国电影批评确实需要在解构失范的政治权力与对抗弥漫的资本操纵的过程中,走向一个真正多元、宽容而又富含建设性的路途,现在的电影批评正在路上。在这方面,我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周黎明:诸位老师从历史角度做纵向比较,那我把当下的中国电影评论跟美国的做一个横向比较吧。美国的电影批评主要来自三个领域,第一个是主流媒体。主要是平面媒体,论影响力是最大的,养了三四百人一个专业影评人团队,近年来受到网络冲击也最大,人数和影响力都大不如前。第二个是学院派。发表平台是学术刊物,对观众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三个是网络。过去十几年对主流媒体产生强烈的竞争和挤压,这从烂番茄网上各方影评人的比例便可看出。中国的电影批评也可以分这三块,但我们这里互相渗透的情况比美国更常见。美国只有罗杰・伊伯特等极少数人能够(或愿意)同时跨越几个阵营,而中国的主流媒体评论,因为不需要专门养一批评论人,人才来自媒体内部、学界、网络等很多地方,反而门户的区分没那么明显。

但是,这三个平台(或称领域、阵营)所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学界有一套学术话语体系,而且有时跟官方体系相重叠;平面媒体需要深入浅出,用有限的篇幅争取获得较大的传播力;网络的竞争就更激烈了,面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如何做到言之有物,而不是高喊口号,大家各出奇招。我发现,咱们有些评论者能熟练使用这几种不同的语言,穿越于几个平台之间,比如既拥有扎实的学理,又掌握活泼的表达方式,还有一点,就是对热门电影和电影现象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敢于面对民粹汹涌的网络,提出跟多数人相反的意见,并用理性但并不学究的方式跟不同观点者进行辩论。

时代挑战与发展机遇

饶曙光:中国在这样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特别需要电影批评,批评应该有建设性的态度,有力度、有温度地发出主流的声音。当下的电影批评应该怎么做?我认为,电影批评不应该有任何的禁区、禁忌。也就是说,批评只要坚持专业的立场、客观的态度、建设性的思路、具有辩证的方法,任何问题都可以讨论,任何问题都可以拿到桌面上谈。

当前文艺界都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文艺与市场,特别是电影与市场的关系,确实非常复杂。可以说,电影与市场的关系是最紧密的,也是最富有变化的。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