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弟:旧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正文
【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浙江罗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近代的海关,是由外国人创立的。海关的最高领导总税务司一职长期由外国人担任,总税务司署和各地海关的关员大多是外国人。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政府官员的无能和低效,朝廷将大部分征收沿海的国内贸易的税收的常关也交由海关接管。近代中国海关的基本职能是监管进出口贸易、征收关税、查缉走私、编制进出口统计,同时兼办沿海及内河航务、港务、邮政、检疫、气象、内外债和对外赔款的海关担保与清偿支付,代征厘金、常关税等附加税捐,甚至筹办国际博览会、教育(国文馆、税务专门学校)以及中国政府特派的外交事务等。可以说,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海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顺利地完成各项业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从1860年开始,按照西方的管理和统计理念,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申报、汇总的制度。总税务司署还设立造册处(后期改称统计处),印行各种供海关人员和地方官员阅读的出版物。这种制度一直维持到1949年。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它们在国内长期作为档案保存,图书馆保存不多,而因档案工作的性质又导致读者使用颇为不便。此外,海关历来被理解为管理进出口贸易和收税的机构,学者往往忽略了它在当时的中国政府和社会的特殊作用。因此,很少有学者使用旧海关出版物,更少有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1951年韩启桐、郑友揆利用海关贸易资料合编的《1936-1940年中国埠际贸易统计》出版,此后利用海关资料研究海关史和经济史的论著在1950年代和199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
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对海关资料的利用还远不够充分,鲜有论著对海关出版物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笔者曾撰文对海关出版物进行过较为全面的介绍,但受写作主旨所限,并没有对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由笔者主编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将在2015年上半年内完成出版,《上海海关档案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的出版工作也已展开,为了促进这批海量资料的充分利用,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特撰此文。
一、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构成
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由七大系列和“系列外之书”共八大类构成。
第一系列统计系列(StatisticalSeries)是海关最主要的出版物。本系列最重要的是贸易统计(TradeReturn)和贸易报告(TradeReport),贸易统计基本上是数据,贸易报告则以文字论述为主,两者都于1860年代陆续形成,最初以各口岸为单位,从1882年起,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合并,以全国与各海关为单位,先有全国总述,再有各关的论述。原先只使用英文,后来同时用英文和中文,中文版即《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总税务司和各地的税务司通过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分析各地的贸易和相关的政治、经济、交通、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状况,《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则提供给清朝的中央和口岸地区的官员阅读,供他们了解贸易状况和影响贸易的各种因素,以解决相关的问题。本系列中的各种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基本上定期发表,有的是月报,有的是季报,有的是年报。
1882年海关总税务司署又下令编撰十年报告,从1882年编起,一直编到1931年。十年报告以文字为主,少量统计为辅,有时还附有相当详尽的地图,用以显示海关关区范围和关区内的山河、交通、城市、村镇。报告内容各期不一,但都相当庞杂,例如,第三期(1902-1911)的内容涉及21项:贸易与航运、税收、鸦片、货币和金融、人口、港口设施、灯塔航标、邮政电报、各省行政和省议会、司法、农业、矿业、制造业、铁路公路、教育、卫生、移民、物价和工资、饥荒和灾害及传染病、陆海军、当地报刊等。十年报告详述各关所在省区十年间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变迁,宛如一部区域百科全书。
第二系列特种系列(SpecialSeries),共44个编号。其中,最大的门类是医学报告(MedicalReports),每半年为l期,自1871年到1910年结束,共出了80期。除医学报告之外的其他的编号,几乎都是一个编号一本书,均为各方面的调查报告。内容五花八门,首先是土产鸦片、进口鸦片、江南丝绸、东北柞蚕丝、长江中游的药材、南方茶叶、东北大豆、黄麻等商品进出口情况的调查。其次是中国内地市场状况和交通的调查,如重庆商务、长江宜昌――镇江段的水路和经济、长江上游船长手册、上海吴淞江的疏浚、广西水上交通、云南西部贸易路线等等。此外,还收入了有关黄河堤坝、海员须知、台风规律、中国音乐,以及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海关的税收等方面的调查。
第三系列杂项系列(MiscellaneousSeries),共54个编号,每个编号基本是一本书。以中国参加早期历次世界博览会的展品报告数量最多,包括1873年维也纳、1876年费城、1878年巴黎、1884-1885年新奥尔良、1900年巴黎、1902年河内、1904年路易斯安那、1905年列日等多个世界博览会,以及1880年柏林国际渔业、1883年伦敦国际渔业、1884年伦敦世界卫生等专业博览会的展品详细介绍。各个博览会的报告往往都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中国的通商口岸、人口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第三系列的其他的门类内容亦极为繁杂,大致包括:各海关关区地名录,海关内部出版品名称,海关法规和条例,海关的规则和办事程序,船货立据专章,各时期的关税表,进出口税及其分类表格,度量衡的换算,中国药材出口情况,中国灯塔分布图,四川船只,长江的帆船和舢板,上海的货船,中国和外国签订的条约与协定,朝鲜与大国签订的条约,1876-1889年大国在朝鲜的外交角逐,等等。其中,有的是数十年连续发表的专业期刊,如《中国沿海沿江河的灯塔、灯船、浮标、路灯名录》(ListofLighthouses,Light-vessels,Buoys,Beacons,etc.,ontheCoastandRiversofChina),约3000余页。
第四系列公务系列(ServiceSeries),共75个编号,主要是为了某一方面的工作而长期发行的专刊。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总税务司通令》(InspectorGeneral'sCirculars),第1号发行于1861年,终结于1938年的第5700号。为总税务司赫德及其继任者下发海关各部门和各地海关的文件,以及与他们的内部信函,内容都属于海关内部的行政事务。此外,还有《海关职员名录》(ServiceList)、《指导外班工作人员的临时说明》(ProvisionalInstructionsfortheGuidanceoftheOut-doorStaff)、《灯塔说明》(LighthouseInstructions)、《编制贸易表格和关税收入的说明》(InstructionsforPreparingReturnsofTradeandRevenue,etc)等不同的专刊。
除了专刊,一些可供研究海关内部工作的著名的文件,如《新关内班诫程》(ProvisionalInstructionsfortheGuidanceoftheIn-doorStaff)、《中国近代海关历史文件汇编》,也都属于第四系列。
第五系列办公系列(OfficeSeries),共132个编号,一个编号一个报告。相当部分为海关解决历年工作所遇到的问题的文献,例如:1876年古巴的中国移民,通商口岸的鸦片贸易和香港、广东沿海的鸦片走私与海关对策,九龙海关,1876年镇江因外轮停泊与租界等问题引起的外交文书,长江沿线和苏州、杭州的厘金,常关的国内税收,港口疏浚,帆船的登记和管理,1865-1872年的关税修订,湖南岳阳开关报告,盐的生产和税收,以及1911年武昌起义和1933年长城各口商务等专项报告。还有一部分与商业和贸易的规则有关,如海关总税务司署向总理衙门提出的建立良好商业规范的建议书、通商口岸货物装卸章程。反映当时的金融状况,如通商口岸海关银号和本地货币、马蹄银的重量和价值、铜钱、中国的通货,也都有报告。此外,还有一些报告与灯塔灯船、关员名录、关员组织、各地常关报告、海运部门报告,以及海关关员在内地的旅行见闻有关。
第六系列督察系列(InspectorateSeries),共10个编号,一个编号一个报告。内容包括电报码文本、海关出版物名单、关于修改长江通航条例的建议、1854年海关建立过程的回忆、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海关和常关税收的征收和支出、香港和中国海关,以及1911-33年间总税务司的通告,等等。
第七系列邮政系列(PostalSeries)。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设立“大清邮政官局”,任命赫德出任中国第一任总邮政司,仍由海关兼办邮政,直到1911年,海关连同人员、房产等一并移交邮传部。在此期间,邮政事务是海关的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海关出版物邮政系列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形成。按滨下武志列出此系列的10种报告,其他人均未提到本系列。滨下武志读到其中的三项报告,第3号是北京等16地设立书信、包裹等业务及邮寄费用的规定,第4号是1878年设立主要通过轮船招商局处理与海外中国使馆通信工作的文报局的规定,第5号则规定在邮政、电报业务上采用中文发音罗马字化的方式。[1](P801)笔者读到其中的两项,第6号《邮政地图地名索引》(IndextothePostalWorkingMaps),1903年出第一版;第10号《邮局名录和邮政指南》(PostalGuideandListofPostOffices),1910年出版,主要介绍各类邮局的工作以及各地邮局名称。
除了以上的7个系列,还有数十本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编辑或出版,但未列入任何系列之书,不妨简称为“系列外书”。其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语言自迩集》、《南京官话》、中文修辞手册、英汉标准口语辞典、中文教科书等语言学的著作,以及海关法典和工作手册、银行和货币报告、中外关系等。
以上所说的第二至第七系列加上系列外之书,约达504期(卷)。如加上第一系列的506期(卷),共1010期(卷)。这一数字,还不包括日报、月册和月报在内。因此,旧海关出版物可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最大的资料库之一。
二、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价值与局限
(一)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特点与价值
纵观中国旧海关出版物,大致具有以下几个近代中文文献多不具备的特点:
第一,系统。自1860年开始,海关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申报、汇总的制度,海关总税务司署在此基础上定期编辑发布报告,月有月报、季有季报,年有年报,专题有专题报告,单项活动有单项活动的报告。有的重要口岸甚至还有日报、周报或旬报。这种定期汇报、发布的制度,一直维持到1949年,其时间覆盖近代中国的80%的年度。在有关中国近代的各种文献中,估计没有比海关内部出版物更为系统的资料了。
第二,科学。海关出版物中的数据和文字描述,都是按照西方经济制度和科学标准,按统一的要求和格式汇总上报的,其科学性和严谨性,是近代大多数中国官员漫不经心的统计和士大夫的随意性描述所无法比拟的。其实,中国今天仍在使用的经济、贸易甚至科学的词汇,相当一部分都首先出现在海关出版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