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社平: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

作者:金社平发布日期:2016-11-14

「金社平: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正文

(一)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

“2013.11―2016.11”,全面深化改革走过了三年的历程。三年虽短,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大地上却有数不清的改变在发生,亿万人的力量在汇聚,延展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精华荟萃的特殊单元。

这三年,中国进入了新的“改革时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改革集合号;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改革与法治相向而行、破立并举、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布局“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奏响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部署,开启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征程。

这三年,中国实现着新的“改革愿景”。“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这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今年力争把主体框架搭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自信有力。

从广东莲花山邓小平铜像下,到陕西杨家岭党的七大会址中,再到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麦田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当不少国家为难觅发展新引擎而扼腕叹息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正拔地而起。

抉择中国自身命运,回应世界发展难题。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程”上,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治理变革正闯关夺隘,新世纪最壮阔的改革画卷正徐徐铺展。今日中国,已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历史新起点上。

(二)“新的觉醒,新的长征”,有人这样形容三年来的治理新局。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

从深改元年全面播种、次第花开,到关键之年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再到攻坚之年立柱架梁、击楫勇进……这三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在改革“大考”中获得了高分。

――真刀真枪,敢于“亮剑”,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硬骨头”。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启动实施;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精彩亮相;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试点扎实展开;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正式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诞生,军队组织架构实现历史性变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破解了一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长期难啃的“老大难”。

――刀刃向内,敢于“断腕”,全面深化改革攻克了“突破口”。

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八成,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减一半,价格改革大刀阔斧;晒权力清单,推政务公开,法治政府建设蹄疾步稳;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改革抓住了涉多部门、跨多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

――真金白银,敢出“实招”,全面深化改革凸显了“含金量”。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更多农村娃能念上好大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理顺医药比价,推进分级诊疗,更多病人不再“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全面放开二孩,优化人口结构;户籍制度改革坚定推进,户口本不再成为阻隔城乡流动的高墙;公安改革全面深化,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异地办身份证、考驾照、做车检等更加便捷……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义,改革打出了一套“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组合拳,给百姓沉甸甸的“获得感”。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三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时,海外舆论对中国的336项改革任务曾不乏怀疑之声;如今,他们的评价是:“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

(三)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上审视新一轮改革,它的历史方位是什么?又该如何研判其历史价值?

制度与治理,是决定一个国家性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问题。古往今来,大多数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从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过程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历;列宁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尚未深入探索就溘然长逝;苏联在其70多年治理历程中也曾辉煌,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最终逃不过国亡政息的命运。

再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看,武昌城头辛亥革命的枪声,击碎了旧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随之而来的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种种国家治理体系方案都在现实中败下阵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治理实践中有过积极探索,也曾遇到严重曲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制度问题被提到“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高度,最终找到了正路、开辟了新路。

我国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需要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走过前半程,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正是这样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担当,让全面深化改革义无反顾、砥砺奋进。最为宝贵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升华为思想成果,形成了凝聚共识、指导实践、引领未来的改革理念。这一改革理念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对改革动因、改革目标、改革主体、改革方法、改革落实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精辟阐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为什么改”问题上,改革理念认识更加深刻。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势而为,符合世界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欧债危机后,欧洲重提再平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不行。错过改革窗口期,今后改起来,成本更高,代价更大,后遗症更多。

全面深化改革是迎难而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些年,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腾飞的自豪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

许多“两难问题”亟待破解:我们还来不及回味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喜悦,就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调结构要大刀阔斧地去产能、去杠杆,可保民生又要守底线,稳就业;去除行政审批体制的痼疾需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可转变政府职能还得讲究程序正义、于法有据……矛盾重重,剪不断、理还乱。

许多“群体焦虑”需要纾缓:一边是教育快速发展,一边却是教育通道还不通畅;一边是医生过劳收入不高,一边却是患者看病难,看病贵。腰包鼓了,有的为何分配不公?房子多了,有的为何居住不起?马路宽了,有的为何通勤更难?……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执着。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丝毫不比不发展时少。当下中国,依然面对着长长的“问题清单”: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回首过去,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舍此别无他途。

全面深化改革是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向前看,全面深化改革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是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的姊妹篇章,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必由之路。改革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领域,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改革扬帆,“中国号”巨轮才能向着中国梦破浪前行。

(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往哪儿改”问题上,改革目标更加明确。

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这样的“两句话”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五位一体”加党建的体制改革分目标,这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前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明确这一方向,就是响亮地告诉世人,不管改什么、怎么改,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都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搞其他什么主义。“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不应照搬他国政治制度模式,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不能让别人拿我们的生活做试验”。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地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能走得通、走得远。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这条路走得更踏实、走得更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制度自信。

“后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和鲜明指向。我们曾经讲过很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但并非只要把这些现代化拼接起来,一个现代化国家就诞生了。社会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把现代化的内涵提升到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熔铸为改革的总目标,现代化才能平稳持续地向前推进。我们绝不能低估蕴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优势、韧性、活力和潜能,但也应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