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中国需要真改革,还需巧改革」正文
尽管从 2016 年上半年的部分数据看,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迹象在增多,中央一系列针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措施应对有了些成效,但社会舆论对中国经济的焦虑情绪很重。
三大社会焦虑心理
2016 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一些来之不易的企稳向好信号,然而,抵消经济企稳回暖的社会焦虑心理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三点:
一是通胀压力抬头。数据显示,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通胀值得警惕。更糟糕的是,国内消费品价格上涨并未带动质量的提升。一个典型事例是,2014 年中国赴日旅行达 220 万人次,比前一年增加了 82%;2015 年更达到 500 万,再翻一番。去年访问日本的外国游客,中国人数占了 25%,但消费额却占近一半,且将近 1/3 的中国人两次以上去日本,俗称“回头客”,多数为购物。
二是社会阶层固化,加剧青年人对未来的无望感。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基尼系数也呈小幅下降趋势,但中国存量社会财富的差距日益扩大,资产的增速远远超过工资收入的增速。2013 年以来创业板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股权价格上涨,以及一二线城市房产价格大幅上涨,都加大了人群财富差距,固化了社会阶层分析。其中,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尤甚,正摧毁年轻人的梦想,对社会及产业层面都有负面影响。
三是国际舆论看空,助推国内的心理情绪波动。国外智库、媒体等时常释放一些崩溃论、停滞论的声音,转移中国民众对经济转暖积极面的注意,提升了社会的经济悲观预期,也间接助推了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的中期压力。
好消息与坏消息在赛跑
从国内智库的研究评估看,中国经济发展从 2016 年开始的“十三五”时期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高概率事件。但进入中高收入的国家发展时期,国民心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观感,将不再只取决于“量”的增长,还有赖于“质”上的提升,后者所产生的公众情绪,将反作用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诸多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好消息与一些干扰性的坏消息,正在发生一场拉锯战。中国经济的画面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现消极与积极、惨淡与繁荣并存的局面。能否让中国经济在社会良性舆论环境下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讲清、讲好中国经济故事,让正能量占据主流。
在国内,依靠服务、消费增长和效率提升支撑的中国经济转型成效将越来越明显,然而,大量中国经济的消极故事也将长期存在,比如,电信、金融、教育、文化、养老、体育等领域有效供给不足;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煤炭、轻工、纺织等行业出现相对产能过剩;企业成本长期高企,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不断蚕食企业竞争力;地区性或局部金融风险的威胁长期存在,地方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国际上,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走强,中国与部分国家之间的战略互信赤字也在上升,双方合作意愿低于经济竞争的导向。美国、日本对中国“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反应消极,美日构建 TPP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贸易包围圈之势凸显,美元加息的预期将对全球金融市场构成持续冲击,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部分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在升级,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仍困扰各国,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大通缩”的大环境下,资本账户逐渐开放的中国经济的各类隐性风险逐渐显性化,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极大挑战。
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坏消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进程中个体幸福感的上升。而此时,传播并放大更多的中国人个体幸福感上升的经济故事核心要素,是以正压邪,进而助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重大变量。
让国民为中国经济改革自豪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遭到了消极舆论干扰,大量经济成本耗费在对国内外负面消息的应对上。经济改革的有效性与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也随着国内外舆论冲击的烈度呈现正向的比例关系。要吸取过往的经济发展教训,既解决短期经济下行,又实现长期愿景目标,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在于,让民众与社会舆论经常性地体会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兴奋点。
第一,让民众既体会到各类改革的困难度与复杂性,又能体会到各级政府的坚定改革意志,用真切的个体故事,喜闻乐见的媒体方式,真实、客观地描述好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等的不易与艰辛,让民众感受到政府的改革诚意。
第二,在真正能够提升国民幸福感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安全感的经济政策上下功夫,如发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基础性作用,对老少边穷困群体予以底线救助,树立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功典例,激发斗志。
第三,讲好群团式创新故事,树立群团式创新团队榜样,对创新团队进行制度性的表彰和奖励,大力支持和推进技术创新转化。
第四,加强在各级官员和企业家群体中形成稳定的发展预期,严禁“朝令夕改”,强化各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与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观念,调动各方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第五,推动双边与多边的产能合作,更多讲述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精彩奋斗进程与对世界的积极贡献,以真实的中国海外运营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事例,增加中国作为“大国国民”的尊严感、自豪感。
换句话说,目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真改革,也需要巧改革,要注意改革故事的阐述与传导。毕竟,中国经济急需找寻刺激与提振社会信心的兴奋点,最大化地释放来之不易的改革红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