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三个层面变化必须引入宏观调控视野

作者:高培勇发布日期:2015-07-21

「高培勇:三个层面变化必须引入宏观调控视野」正文


宏观经济分析应当“增密度”和“精细化”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我们首先应当沉下心来,以超出以往的精力和气力投入,走出一条“增密度”和“精细化”的新路子;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我们不仅要“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后而动,看清楚再下手”,而且要以此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加强政策研究的“针对性”和操作反应的“及时性”上下功夫。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与以往相比变化很大。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我们沿袭已久的宏观经济分析工作格局。

先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无论采用何种指标体系加以评估,也无论是就全球而论还是单就中国而言,进入新常态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极大,绝对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它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是,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扑朔迷离。而且,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叠加,其画面令人眼花缭乱。比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2007年的14.2%到2010年的10.4%,再到2014年的7.4%;又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是21.3%,而2014年仅为8.6%。进入2015年以来,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增无减,财政收入增幅继续下滑。

应当说,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放缓或下滑,其本身并不足惧。因为,即使以这样的增速同当今世界其他经济体做横向比较,也算是高速度。况且,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念加以分析,其中的有些成分还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算是乐见其成。当然,有些成分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属于被迫接受之列。有些是周期性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

问题在于,在总盘子中,乐见其成和被迫接受的成分各自占的比例如何?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分别是怎样一种情形?又有哪些是常态性的现象,哪些是短时的现象?如此等等。这些显然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工作中可不可以回答的,而是躲不开、绕不过,必须回答的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只有在对此作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有关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

再看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依照常识,经济形势越是趋于严峻,越是风云变幻,就越是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然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同样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除了上述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之外,至少还有如下三个层面的变化是必须引入宏观调控视野的:

其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决策层,也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也在发生变化。立足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功能更齐全、作用更完整、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新判断,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必须与新常态相契合,建立在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的基础之上。

其二,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对于形势判断的变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经济工作的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形成了宏观调控新理念。比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要主动做好政府该做的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保持一定经济增速,主要是为了保就业;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定力,向社会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宏观经济政策就保持基本稳定;要避免强刺激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等等。所以,鉴于建立在新形势、新判断基础上的治国理政思路已经发生变化,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必须同新的经济工作理念相对接,根据新理念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方法。

其三,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定位不仅指向逆周期调节,而且旨在推动结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也同时指向于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改革等多重目标。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同时配置于双重作用和多重目标,从而难免使得以往的“歼灭战”演化为“阵地战”。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依托的宏观调控空间变窄,从而难免使得宏观调控的操作目标或着力重点频繁调整。所以,即便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面亟待在扩张方面加力增效,我们也必须在兼顾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改革等多重目标的前提下,围绕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两个方面的功能作用,妥善安排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格局。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应当坦承,当前极为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很多方面是我们所不大熟悉的、凭借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经验难以做出清晰阐释的;还应当坦承,对于宏观调控的新路子,对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经济政策新格局,我们尚不十分清晰。究竟该向何处调整并做怎样的改变,还需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应当确认,对于事关认识当前、规划未来意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我们首先应当沉下心来,以超出以往的精力和气力投入,走出一条“增密度”和“精细化”的新路子;还应当确认,对于事关当前稳增长政策成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我们不仅要“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后而动,看清楚再下手”,而且要以此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加强政策研究的“针对性”和操作反应的“及时性”上下功夫。

总之,我们应当全面而适时地调整以往习以为常的理念、思维和做法,以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理念、思维和做法,推动宏观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转型。以此为基础,全面构建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的宏观经济分析工作新格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高培勇)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