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芝鸿:中国发展的10个方面趋势性的新常态

作者:施芝鸿发布日期:2014-12-19

「施芝鸿:中国发展的10个方面趋势性的新常态」正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从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新常态”到7月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新常态”,再到11月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主旨演讲时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半年内三次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使新常态一词在报刊及网络频频出现。您认为习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的背景是什么?

施芝鸿:是的,近几个月来新常态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一些媒体还竞相追寻新常态这一理论概念的来源。其实,竞相引用新常态一词、认真追寻这一重大理论概念的来源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弄明白,习近平同志提出这一重大理论概念是源于以下两种极为重要的新情况。

第一种新情况是,随着客观世界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而导致的一种势逼至此的新常态,这当然是需要我们用平常心态去认真看待和对待的。正如习近平同志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今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重申,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第二种新情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8条基本要求,在两年时间里,励精图治、攻坚克难,给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充满希望的新变化,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由此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可以说,这样的新局面,是由锐意进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觉营造的一种趋势性的新常态。对此,同样需要我们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去认真看待和对待。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您刚才谈到的两个新情况,一种是势逼至此的新常态,一种是自觉营造的新常态,您认为这是新常态得以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有何依据?

施芝鸿:新常态总体上源于上述两种新情况,特别是第二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权威的依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这里列举的新成就、新风气、新局面和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实际上既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这两年形成的各方面工作新常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这些新常态的背景和条件。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我国正在形成哪些新常态,能否请您具体谈谈?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正在形成以下10个方面趋势性的新常态。

第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执政党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又把这种自信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而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裹足不前、故步自封,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正在成为新常态;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不幻想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不把民主当作摆设的装饰品,把社会主义选举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结合起来,既让人民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让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正在成为新常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在前进的道路上既不割断历史,也不虚无历史,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绝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绝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绝不能动摇,正在成为新常态;不论改革开放怎么深化,始终保持清醒坚定的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始终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二,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执政党正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在成为新常态;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推动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在成为新常态;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正在成为新常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强化督促考核机制,实行改革项目分兵把守,守土有责,主动出击,贴身紧逼,让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正在成为新常态;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三,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阶段,把增长速度调整到合适的“挡位”,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正在成为新常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成效,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有机统一,保持政策定力,创造良好的发展预期和透明的宏观政策环境,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协商和协调,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执政党倡导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正在成为新常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正在成为新常态;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民族“根”和“魂”的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正在成为新常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正在成为新常态;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使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让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执政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成为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正在成为新常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好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正在成为新常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正在成为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七,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执政党顺应老百姓“盼环保”“求生态”的共同愿望,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正在成为新常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正在成为新常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

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领导干部损害生态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八,在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执政党按照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要求,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并以这一强军目标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正在成为新常态;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从制度上保证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正在成为新常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确保军队能够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抓住战争指导这个根本,推动军事战略创新发展,把预防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统一起来,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正在成为新常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