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亦军:当前俄罗斯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前景」正文
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主要为国际市场提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原料。俄经济已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处于危机后的恢复阶段,调整结构和二次工业化是其首要任务。俄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在于国民经济能源化倾向日益严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经济全球化是俄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使其有可能在发挥能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欧盟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快经济现代化步伐。
俄罗斯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在过去100多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伴随着综合国力的起伏波动,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所处的国际经济地位大起大落,非常具有戏剧性。其波动幅度之大、波动频率之高在世界各大国的现代发展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20世纪初,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俄罗斯(苏联)的经济受到严重削弱,国际经济地位也随之大幅下降。随后,得益于国家的快速工业化,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经济获得了空前增长。根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15%(西方认为只有5%~6%)。战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苏联经济再次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10%(西方估计在6%上下)。尽管在统计数据上苏联与西方大相径庭,但是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经济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根据联合国统计署提供的数据,1970年苏联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34.12亿美元,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250亿美元,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31.22%。苏联的经济总量大体相当于美国的42.28%。从当时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苏美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苏联也因此有了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底气和实力。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苏联奠定了超级大国的地位,苏联与美国并驾齐驱,成为两级世界的重要一级。不幸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苏联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活力日益下降,增长速度明显趋缓,与之相应,其国际经济地位开始历史性地下降。197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苏联屈尊第三。进入80年代,苏联的国际经济地位呈加速下降态势,1986年德国取代苏联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苏联降至第四。随后,在1987年和1988年,苏联又先后被法国和英国超越,降为世界第六。不到20年的时间,苏联从一流国家沦落为二流国家。
1991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为5595.84亿美元,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41%,经济总量位居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西班牙之后名列第九,中国位居第十。1992年,中国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而俄罗斯则降到第十位。此后数年,俄罗斯的位次一降再降:1995年降至第十四位,1999年再降至第二十位。进入新千年之后,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俄罗斯的国际经济地位开始回升。2000年上升到世界第十九位,2005年跃居第十四位,2008年进入前十名,位居第八位。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俄罗斯再次跌出世界前十名的行列,2010年位居世界第十一。①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没落实际上是苏联自70年代中期开始的历史性衰落的延续,直到进入新千年后这种衰落才得以扭转。近年来,俄罗斯领导人不断在公开场合宣称俄罗斯已经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执政业绩。这个结论是根据购买力平价体系计算出来的结果。由于各国家购买力平价的比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包括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组织的相关研究仍然属于试验、探索性质,因此,这一数据并不为国际社会(包括俄罗斯学术界)所广泛使用,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还是依据汇率来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按照汇率计算,以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全球十大经济体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巴西、意大利、俄罗斯、印度。
实际上,世界前十大经济体彼此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具体来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5.685万亿美元,其他国家依次为: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8.227万亿美元、日本5.964万亿美元、德国3.367万亿美元、法国2.580万亿美元、英国2.434万亿美元、巴西2.425万亿美元、意大利1.980万亿美元、俄罗斯1.954万亿美元、印度1.947万亿美元。如果将每5万亿美元确定为一个等量级的话,那么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美国独处第一等量级,中国和日本处于第二等量级,其余7国处于第三等量级。俄罗斯在第三等级中处于靠后的位置,经济总量与印度相差无几,从俄印两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没有人会怀疑印度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越俄罗斯,因为那只是个时间问题。
俄罗斯是个传统的贸易大国,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始终是其优势出口产品。能源是俄罗斯当之无愧的经济支柱,这本身也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全球首屈一指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大国、举足轻重的国际能源供应商、欧洲能源的最大来源国。20年前,在大量出口能源产品的同时,苏联还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其他各类工业产品,包括宽体干线飞机这样的高技术产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业在残酷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遭受重创,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如今已经很难再向国际市场提供像样的高新技术和普通深加工产品,出口商品结构越来越单一,燃料能源几乎成为唯一的大宗出口项目,在对外出口总额中最近若干年一直占据60%~70%的份额。②
综上所述,俄罗斯的国际经济地位非常不稳定,历史上如此,目前依然如此。从经济总量来看,俄罗斯目前处于世界第九的位置,经济总量占同期全球经济总量(71.277万亿美元)的2.74%,大体相当于美国的12.46%、中国的23.75%。③从国际分工来看,俄罗斯主要为国际市场提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原料,基本处于整个工业生产链的上游。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再用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这类概念来衡量定性俄罗斯了,因为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学界更多地使用新兴经济体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称呼它。
当前俄罗斯经济的基本特征
由计划经济向市经济转型基本完成。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俄罗斯学术界,对于俄罗斯经济转型是否已经结束一直存在争议。俄罗斯官方曾经发布声明表示,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已经结束,俄罗斯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12年4月,作为政府经济主管官员,俄罗斯联邦第一副总理伊戈尔・舒瓦洛夫再次发表文章就此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像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俄罗斯经历了复杂和困难的4年,至今危机造成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不过,与1998年金融危机时相比,俄罗斯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国家了,它已经具备了抵御风险和自救的能力。10年来,俄罗斯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双重的。首先,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根本改变,俄罗斯已不再是一个所谓的“后共产主义”国家,俄罗斯当前和将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已经不能再用“过去的共产主义遗产”来解释。其次,俄罗斯的根本变化还来自于10年来的发展。过去的10年(1998年~2008年)俄罗斯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它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经济面貌,上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即1998年金融危机时摆在俄罗斯人面前的任务,在2008年新的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已经完成。这些任务包括稳定国家的宏观经济,建立可靠的金融体系(包括减少国家债务、建立大规模的货币储备),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克服转型衰退的后果等等。④上述言论实际上再次强调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转型已经结束,与昔日相比,俄罗斯已经是一个全新的国家。
笔者认为,舒瓦洛夫的说法是完全成立的,从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形态来看,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型确实已经基本结束。作出上述判断的最主要的依据就在于俄罗斯已经确立了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完全不同于昔日的经济体制。首先,俄罗斯已经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构建了全新的法律框架,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的、包括规范各种经济活动的专业法规在内的相当完整的法律体系,这决定了俄罗斯国家的经济性质和经济活动原则。其次,通过多年的努力,俄罗斯已经建立起完整的金融体系,重新组建了以两级银行体制为基础的信贷体系,建立了由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行业组成的完整的金融产业链,建立了稳定的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完善了卢布汇率的形成机制。第三,建立了全新的财政税收体系,实行新的财政税收制度。第四,新的市场规则已经形成并在不断完善。第五,俄罗斯已经彻底摆脱了转型初期形成的经济危机,债台高筑、经济羸弱、生产下降的状态已经消失。
国民经济从危机中刚刚恢复。从纵向的经济发展轨迹来看,早在苏联后期的1990年俄罗斯经济便出现衰退,苏联解体后艰难的社会经济转型进一步加重并延长了这一衰退。从下表可以看出,从独立当年的1991年到上次金融危机爆发的1998年,俄罗斯经济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下降幅度最大的1992年甚至达到了14.5%,只有1997年实现了极其微弱的增长(0.9%)。其间,工业生产逐年下降,产业工人队伍不断萎缩,固定资产投资年年负增长,零售贸易额持续减少,与此相反的是通货膨胀率连年高企,最高的年份(1992年)竟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2508.8%!最低的年份(1997年)也达到了11.0%。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国际能源市场旺盛需求的带动下石油价格一路上扬,源源不断涌入的“黑色黄金”使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最终摆脱了危机,国民经济获得了持续增长。1999年~2008年,俄罗斯经济平均年增长幅度达到了6%左右。伴随着如此高的经济增长率,俄罗斯的主要经济指标直到2007年才全面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由此可见,此前俄罗斯经济衰退得多么严重。早在2007年,在对上一年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之后,俄罗斯科学院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的专家们曾经作过如此评述:“俄罗斯经济在最近8年取得的成果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8%,工业生产增长了73%,投资增加了123%。但是,客观地说――这个结果充其量也就是重复了1990年的结果,也就是说
16年前的结果。更何况其他国家在这16年中并不是原地不动的,甚至是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的发展中国家,也以不低于60%的速度展示着自己的发展。这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差距,是当代俄罗斯经济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消除这个差距是摆在俄罗斯长期发展战略框架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⑤
套用上述表述,2007年俄罗斯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充其量也就是重复了1989年的结果。换言之,俄罗斯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经历了多轮的衰退与复苏,才重新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这一事实表明,近年来广受赞扬的普京前两个总统任期内(2000年~2008年)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长,而只是恢复性的增长。确切地说,直到2008年俄罗斯经济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增长。然而好景不长,这次增长只维持了大半年光景,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再度滑坡,2009年更是大幅下降7.9%,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经过2010年至2011年两年的恢复性增长,到2012年才算大体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由此可见,20多年来,俄罗斯经济始终处于“下降――恢复――再下降――再恢复”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发展状态,至今还没有真正走上持续稳定的增长轨道。
国民经济能源化倾向进一步加剧。如上所述,能源工业是俄罗斯经济最重要的支柱,它为俄罗斯创造了60%的财政收入、70%的对外出口、1/4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形象地说,俄罗斯人每挣4个卢布,其中1个卢布就是靠出售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换来的。在消费疲软、投资乏力的情况下,出口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在出口结构中能源原材料(特别是包括燃料能源在内的矿产品)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在全部九大类出口商品中,矿产品出口占比最高,而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例如,1995年矿产品出口占比为42.5%, 2000年达到53.8%,2005年上升到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