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朱和:关于我国经济私有化思潮的思考

作者:查朱和发布日期:2011-06-09

「查朱和:关于我国经济私有化思潮的思考」正文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私有化思潮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它们以新自由主义、“经济人”假设为其理论依据。经济私有化思潮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一是鼓吹私有制优越及其永恒性;二是污蔑或否定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诸如宣扬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鼓吹“国退民进”,污蔑国有经济效率低下,以反垄断的名义要求取消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等等。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经济私有化思潮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一些人鼓吹经济私有化,否定和攻击国有经济,决不是简单的学术之争,而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推行经济私有化,实质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近年来,中央相继提出要加强“六个为什么”和“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研究,其中都涉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而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同私有化、单一公有制划清界限。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主张搞单一公有制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而由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私有化思潮则在一定范围内蔓延和泛滥。因此,自觉抵制和反对经济私有化思潮是当前经济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图对我国经济私有化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进行分析,以使大家对这一思潮有着清醒的认识。

一、我国经济私有化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核心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但经济改革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会对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带来影响。就经济改革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制度层面,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将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分配制度从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二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这两个方面的改革上,理论界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其中经济私有化思潮经常干扰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

我国经济私有化思潮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从国内背景来看,一方面是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一部分人主张通过私有化全盘否定我国原来的所有制结构。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搞单一的公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它的历史由来,但它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必须对原来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整个经济改革的核心部分,因为它涉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什么样的经济制度问题。在对待所有制结构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上,大部分人主张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同时为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也有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搞私有化对原来的所有制结构进行全盘否定,即以私有制来代替公有制,经济私有化思潮就是后一部分人思想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公有制能不能同市场经济相容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天生派,主张搞市场经济应该走私有化道路。这种否定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言论在今天仍然盛行。

从国际背景来看,由于新自由主义的泛滥,经济私有化的思潮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这时主张国家放松管制、恢复经济自由的新自由主义走向前台,并使资本主义国家很快走出了困境。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发展,新自由主义对世界各国影响日益加深。许多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给出的“药方”对经济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新自由主义在经济理论方面,主要是否认公有制(对社会主义国家是如此。对不发达国家,则是否定国家所有制),大力宣扬私有化。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要使自由市场经济有效率地运行,就必须严格界定与保护社会经济中的各种产权。只有产权界定清晰,其归属和自由交易受到保护,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最优化行为才能推动整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效率”,否则市场是无法运行下去的。新自由主义者还认为私人产权比公共产权具有更为清晰的边界,可以产生更强的经济刺激,能够更有效地运作。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把私有化当作发展经济的“灵丹妙药”,不顾一切地掀起了私有化运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这种经济私有化思潮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深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大肆宣扬经济私有化,各种经济私有化观点纷繁复杂。这些私有化言论有的是公开的、赤裸裸的,有的是隐蔽的、拐弯抹角的。综观这种经济私有化思潮的核心观点,表现为以下两种。

(1)鼓吹私有制优越及其永恒性。一些学者以“经济人”假设为鼓吹私有化寻找理论依据。“经济人”假设这一理论,主张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换句话说,都是“经济人”,这是人的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必然得出结论:公有制是与人的本性相矛盾的,因而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与人的自私本性相适应的是私有制,已经建立的公有制必须实行私有化。一些学者明日张胆地叫嚷:“我一句话就可以把共产主义驳倒: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断言“共产制度迟早会瓦解”,“私有制是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私有制度是唯一的选择”。还有人提出“人间正道私有化”、“私有制万岁”等口号。

(2)污蔑或否定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与直接鼓吹经济私有化的手段不同的是,一些人从否定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入手间接宣扬私有化,为私有化唱赞歌。他们找出种种借口来诋毁和攻击国有经济,其目的就是为搞经济私有化铺路搭桥。大致说来,他们诋毁和攻击国有经济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宣扬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有的人武断地认为只有私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容,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的。他们认为,产权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而只有私有产权才能做到产权清晰。国有经济由于所有者产权不清晰,因而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要搞市场经济,唯一的选择是私有化。二是鼓吹“国退民进”。有的人以市场经济与国有经济不相容为理由,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国有经济应该逐步退出,由私营经济取而代之,即所谓“市场经济增长一份,国有经济就萎缩一份;市场经济建成之日,就是国有经济消亡之时。”有的人还借口中央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之机,鼓吹国有经济应该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改制为“民有、民营”企业,这种“改制”实际上就是把国有企业卖给私人,就是搞私有化。三是污蔑国有经济效率低下,否定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的人趁我国国有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经营状况不佳之机,大肆炒作国有经济效率低下,说国有经济没有私营经济效率高,国有经济没有发展前途。四是以反垄断的名义要求取消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有的人趁我国《反垄断法》出台之机,宣扬国有经济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为“垄断企业”,竭力攻击、污蔑国有经济的存在是与民争利,他们在反垄断的幌子下,要求“国退民进”,还“利”于民。此外,有的人还以其他种种借口竭力污蔑、攻击国有经济,似乎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感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二、关于经济私有化思潮若干观点辨析

我国的经济私有化思潮是一种非科学、非理性的社会思想、心理逆流,他们的这些私有化主张来源于非理性的直觉,因为他们从未提出过无可辩驳的论证来说明其私有化主张的正确性。对这些经济私有化主张,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它们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完全站不住脚。笔者只择其中几个错误观点进行辩驳。

1.关于“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主张经济私有化的直接理论依据,如果这一理论依据不能成立,那么搞经济私有化就在逻辑上讲不通。“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思想,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辩驳,只需要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没有普遍的、抽象的人性呢?大家知道,与其他动物不同,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人在社会中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关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毛泽东指出:“人是社会的动物,自然性、动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它只有一种基本特性--社会性。”可见,在实际生活中,没有抽象的、永恒的、“普世”的人性,只有具体的、由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人性。邓小平曾经说过,离开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来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所以,抽象地说“人的本性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第二,人的自私自利观念是不是与生俱来并永恒存在的呢?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存在的只是原始社会的公有制,人们是在部落里平均分配劳动成果,自私的观念当然并不存在。自私的观念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一部分人可以凭借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去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说产生了剥削,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自私自利、利己主义思想。由于私有制在历史的发展中存在几千年,使得在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自私自利思想逐步影响到广大劳动人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终将被公有制所代替,这时人们必然会逐步摆脱自私自利这种剥削阶级思想的束缚,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大公无私的观念。可见,自私观念并不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私有制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新自由主义学者把自私当作人的天然的本性,并以此作为不可更改的假设(公理)来推断经济问题,从哲学上讲显然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第三,为什么要鼓吹“经济人”假设?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人的本性是自私,那么追逐私利的私有制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人的本性,反而公有制是不符合人的本性,注定是要失败的;既然自私自利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本性,那么私有制是永恒的,消灭私有制是一句空话。所以,鼓吹“经济人”假设的真正目的是为私有制辩护,为私有化找理由。“经济人”假设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揭露和批判。

2.关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问题

有的人提出,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只有私营经济才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要逐步退出市场,由私营经济取而代之。他们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市场交换的主体必须是独立的,它拥有自主的经营决策权,并具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并能根据本身利益对市场信号自主做出经营决策,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他们之所以说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是因为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经济产权不清晰(实际上也不能说“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乏经验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一直采取国家所有、国家直接经营、统负盈亏的形式,企业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自己不能说了算,完全服从国家下达的指标: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盈利统一上缴国家,亏损由国家补贴。当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而由国家统一行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统称为国营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这种实现形式的确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排斥的。一些学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认为国有经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过了从放权让利(1979-1984年)、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1985-1991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十四大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十五大前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具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完全是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在这里,我们要真正认识到,我国某些学者提出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实际上是为经济私有化提供理论依据。他们的推断是:既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那么国有经济只有实行私有化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以,关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否相容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