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蒙牛VS伊利:怎一个“无更深层次背景”了得」正文
一场混战。关于中国两大乳业品牌―――蒙牛和伊利之间的宿怨纷争,这几天借由一出乳业“诽谤门”给公众呈现的已经淋漓尽致。关于本次伊利的被“抹黑”,事件原委也已基本清楚:警方查实,这次损害伊利商业信誉确系蒙牛员工安勇所为,而唯一略显意外的是,蒙牛深夜发表声明坚称此系“个人行为”,公司只承担“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责任。这与呼和浩特警方的说法也基本相同,据称“此案无更深层次背景”。
暂且不说所谓“个人行为”是否经得起起码的程序推敲,因为只是作为产品经理级别的犯罪嫌疑人安勇,是否能够穷一人之力便主导如此庞大的“攻击计划”,是否有权动用如此巨额的公关经费(据媒体报道,相关费用至少在百万元以上)……以上诸多疑点,已经有舆论发出了公开的质疑。单看呼市警方的表态,便已经颇值得玩味了。在几乎所有事件旁观者都恐怕要会心一笑的当口,呼市警方关于此案“无更深层次背景”的表态让人读出的,更多是欲盖弥彰。
当然,这恐怕已经是当地官方所能够作出的唯一恰当姿态了。毕竟,同城两大纳税大户之间的宿怨纷争,让习惯了在商业纠纷中拉偏架的地方政府有些不知所措。只是无论蒙牛还是伊利,显然都有些不太领情。蒙牛方面一边道歉,一边却又在抖伊利的前科。让所谓“无更深层次背景”的说法,一出现便显得格外一厢情愿。据蒙牛方面透露,2003年到2004年期间,伊利曾花费超过590万元雇用公关公司对蒙牛进行系列攻击。但该案在侦破后,并未按照有关程序移交检察机关,也未在媒体上公开。警方当时作出了包括“公开道歉、赔偿损失、下不为例”在内的三点疑似“私了”的决定。此事伊利方面至今仍无正面回应,但呼市警方相关负责人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称“此案至今未撤,仍悬在那里,等待处理”,却从侧面印证了蒙牛“爆料”的真实性。
商战再激烈,都应该有它的基本伦理可供遵守,巨头混战的擦枪走火让本身已经岌岌可危的中国乳业市场雪上加霜,在这场已经没有商业道德可循的丛林恶战中,没有谁可以抽身事外,而最大的损失方,则注定无疑归于消费者的知情空间被污染―――切身权益被侵害,竟然得不到一句真诚的道歉。当然,如果仅是商战中劣币与劣币之间的蚕食,消费者尚可以通过对产品的主动选择与放弃,来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发生。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通过肉眼和身体近期感受来判断牛奶的好坏。最应该承担责任的监管部门,却在这一过程中缺位了。在这场畸形商战背后,被公众看到的,是地方政府与权力部门,在地方利益的指挥棒之下,罔顾公权力的公信与庄严,私相妥协,已经到了手忙脚乱、慌不择路的地步。
如果蒙牛的“爆料”被证实,那就意味着一件涉案金额更加巨大、损害尚未进行专业评估的损害商业信誉案件,居然曾经(而且正在)被呼和浩特市警方所隐瞒,隐瞒的理由居然是据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西部乳业品牌这个更大的面子,或者还有地方经济利益这盘棋。
公安机关已经履行了立案(在本案中甚至是已经破案)程序的刑事案件,居然就可以这样悄悄地挂起来,私自决定中断正常的司法程序,明显违背刑事法治的基本程序与原则。而公众也更有理由怀疑,屡屡发生的同城恶性商战,牵连其中的不仅仅是公安机关一家。权力在资本面前的妥协,可见一斑。
如果按照当下中国最普遍的商战程式,往往身处不同城市的对战双方均可以凭借“地方纳税大户”的殊荣,将各自的地方政府和公权力轻松地跟自己绑在一台战车之上,诽谤、敲诈勒索、损害商誉等等罪名都可以信手拈来,轻松地用到对方身上。地方权力被操弄于股掌之间,总是那么得心应手。而此次蒙牛与伊利的经年恶战,却让呼和浩特这个双方共同的娘家左右为难。帮谁不帮谁,早已没有真正是非观念的地方利益,在这个“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艰难抉择中,当然会选择牺牲原本最应当坚守的那些法律程序、那些司法准则,包括那些说出来即使谁都说服不了的理由和美好愿景―――“此案无更深层次背景”。是谁造成了这种人为的信息不对称?地方利益掺杂其间,所造成的消费者知情盲区,正是劣币之间一场又一场滥战、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罪魁祸首。或者说,在恶性竞争下,可能本来就早没有了良币。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桃花扇》)在整个过程中被蒙在鼓里的,恰恰是享有天然知情权的庞大消费者群体:某个品牌的牛奶到底安不安全,还能不能喝?没有谁肯抽空赐予消费者一个起码的公开告知,他们所顾及的,只有企业的利益、地方的利益,以及那被混战双方都看得很重的“西部乳业品牌”的整体利益。消费者的权益,真正属于民族和国家利益范畴的,那本应洁净的市场秩序,那本该遵循的诚信原则,却被最先丢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