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正文
编者按:20日,《经济日报》刊登了市长黄奇帆的署名文章《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文章对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转变加工贸易发展方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庆实践给予了精辟阐释和总结。今日转载全文,以飨读者。
加工贸易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我国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往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沿海,在广袤的内陆地区基本上是空白,难以分享到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好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强调“加快内地开放”,“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加快发展并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布局及特点
加工贸易是一国利用本国生产能力和技术,进口料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随着IT和交通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全球通讯和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为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许多产品的生产和价值链,在全球范围按专业分工展开,其生产环节大都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由此诞生,并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把劳动力优势与国际化的市场、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相结合,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却极不均衡。广东、江苏和上海3个省市就占到总量的大头,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低。我国加工贸易之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海地区,一方面,在区位条件上,东南沿海的优势显而易见。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大部分来自海外,产品也销往海外。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决定了物流成本成为加工贸易企业选址布局的关键因素。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包括进项物流和出项物流成本,大致占综合成本的20%以上。内陆发展加工贸易,必须面对2000多公里的口岸距离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采取哪种运输方式,物流成本都是十分高昂且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必然伴生进出口物资的大进大出,必须有保税区提供便利。过去20多年,我国保税港区、保税区全都分布在沿海。内陆地区也曾提出设立保税区等保税物流平台,但由于距沿海上千公里,海关查验与边防检查脱节,势必造成在内陆和沿海的重复查验,手续繁杂,费时费力。由于这些原因,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也就缺乏必要的保税条件。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转移,内陆地区也竞相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但总体上收效甚微。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物流成本过高和没有保税区的问题,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内陆地区要发展加工贸易,就必须着眼于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保税通关便利化,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内陆加工贸易发展的新路径。
二、转变加工贸易发展方式
最近3年,即使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重庆加工贸易也逆势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形成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规模,未来3年将扩大到8000万至1亿台,成为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加上数千万台手机、打印机、几百万台服务器和路由器,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超万亿元、出口额将超千亿美元。
重庆发展加工贸易不靠低地价、零税收、高补贴等招商方式,而是靠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方式,从而实现了科学发展,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第一,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我们采取措施将笔记本电脑零部件70%至80%本地化制造,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使电脑加工的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达到了比沿海地区进项物流成本更低的效果。目前,重庆的笔记本电脑基地,有惠普、思科等品牌商出品牌、下订单,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代工商做整机、搞组装,上百家零部件供应商搞配套、做零件,形成了“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制造商”的加工贸易全流程集群。 第二,打通出海大通道,降低出项物流成本。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出口都是先运到沿海,再海运销往全球。这种物流格局不改变,内陆加工贸易的出项物流成本仍会远高于沿海。必须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至少与沿海基本持平,才有发展的出路。为此,重庆做了3方面努力:一是发展航空物流。就航空物流而言,内陆和沿海成本差距不大。重庆及时进行江北机场改扩建。今年三期扩建竣工后,航站楼面积西部第一,航空货运能力可达100万吨,2015年第三跑道和T3航站楼建成后,航空货运能力将增至200万吨以上,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国际门户枢纽机场。二是开通铁海联运。在铁道部支持下,开通了重庆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运时缩短一半,运抵欧洲比到“长三角”还快2天,而运费相当。此举把重庆由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了“前沿”,改变了国内开放的格局。三是打通欧亚大陆桥南线。欧亚大陆桥南线早已贯通,但因存在一些障碍,迫使我们走运距长、耗时多的北线。如能清除障碍,内陆到欧洲将比沿海更为便捷。在铁道部和海关总署的支持下,中铁集装箱公司、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公司3家联营,共同分享南线货运带来的利益,并帮助协调返程运货。目前3国海关已签订了货物互通便利协议,实现了互利共赢。欧亚大陆桥南线开通后,重庆铁路货运到欧洲比沿海海运到欧洲快20天左右,而综合物流成本大幅下降。
第三,搭建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创新内陆保税区监管模式。内陆保税区远离边境,必须创新保税物流监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加工贸易企业在内陆也能享受与沿海保税区同样便利化通关服务。在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支持下,重庆获准设立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成为内陆惟一拥有两个保税区的城市,并借助GPS定位等物联网高科技手段,创新内陆保税区监管模式,实现了“一次报关、一次申请、一次验放”。企业进口货物,边境海关直接放行,进入重庆保税区后再查验;重庆保税区验放的出口货物,边境关区不二次查验;重庆保税区之间的货物交换,不需重复办理进出关手续。由此,通关更加便捷,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形成以人为本的员工服务新模式。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提供有比较优势、相对稳定的劳动力,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在传统加工贸易模式下,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十分突出,员工的生产、生活都局限在厂区狭小的空间,几乎与世隔绝,员工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重庆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不仅对生产供应环节进行创新,还坚持以人为本,对企业员工的生活服务机制进行创新,努力提供人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加工贸易园区在规划时就配套了相应的社区,建设了人性化的职工宿舍或公租房,教育、卫生、休闲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员工走出厂区就进入社区,充分融入社会。重庆还在全国率先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就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企业经营者的烦恼,更增加了员工在城市和企业的归属感,有效解决了企业与社会隔离的问题,实现了真正的安居乐业。与此同时,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4%和“普十二”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每年可输送17万高校毕业生和20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能为加工贸易企业长期提供量足、质优的劳动力。
这4项举措,补平了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短板”,使国家赋予内陆地区的优惠政策、低廉的煤电油气和土地成本等优势得到凸显,增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吸引力,趟出了一条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新路子。
三、推动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拓展
内陆发展加工贸易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制造、装配环节,还应积极抢占结算和研发等高端领域,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第一,引进加工贸易的结算中心。加工贸易的结算方式有3个特点:
一是具有网络化特征。加工贸易的生产供应体系,伴生了大规模的资金往来和结算,一般的实物贸易结算通常是贸易双方点对点的结算,结算地点通常在交易主体所在地。加工贸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供应链,品牌商、代工商和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之间有十分频繁的结算往来,如果采取每个企业所在地点对点的结算方式,耗时、费事、成本很高。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品牌商往往以一个第三方所在地作为结算中心。
二是具有离岸金融特征。加工贸易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销售都具有保税性质,品牌商为结算方便,大多将结算中心设在离岸金融政策宽松的地区,表现出离岸的金融特征。
三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其一,“结税”。每百亿美元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可产生约1%的税收结算。其二,“结汇”。每百亿美元账户,可为主办银行带来0.5%至1%的中间业务收入。其三,“结人”。结算中心能够提供大量的会计师等岗位。
重庆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支持下,对加工贸易结算需要的相应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凭借几千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规模,以及全国一流的金融生态和营商环境,促使惠普将它的亚太地区结算中心从境外转移至重庆。
第二,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中心。在加工贸易生产、供应、销售的全流程中,还有一个处在高端的研究开发环节。目前,加工贸易企业一般只做了“低端”的整机组装,投资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也很低,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环节基本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在“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新模式下,生产供应全流程的企业集聚,必然对新技术催生旺盛的需求,研发机构也需要跟进品牌商、代工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及时解决技术来源和提高技术支撑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这就使加工贸易研发中心落户内陆成为可能。研发机构的落户集聚,一方面使我国加工贸易从技术链的低端跃升到高端,较高利润和附加值也随之而来;另一方面,研发机构的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助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重庆笔记本电脑基地的工作目标,就是在品牌商、代工商和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集聚的基础上,努力成为IT研发机构的集聚之地。
过去30年,我国沿海地区凭借“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创造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奇迹,顺利实现了经济“起飞”,这是历史的一种必然。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少,沿海和内陆地区都不宜发展。其实不然,加工贸易并非价值链低端的代名词,而是人类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的创新。它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合理分工的必然趋势,改变了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结算等“小而全”的传统模式,将整个产业链条分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全球最具优势的企业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了专业化程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而连接这些环节的是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也应运而生。尽管组装等制造环节处于加工贸易“微笑曲线”低端,但它是研发、结算、销售等高端环节的基础,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也难有服务贸易的兴旺。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轻易丢掉加工贸易。正确的做法是:夯实制造基础,补上薄弱环节,抢占高端领域。这样,加工贸易的“大厦”就能拔地而起,我们就能掌控整个“微笑曲线”,真正“微笑起来”。
(原载2010年10月20日《经济日报》)
人物档案
黄奇帆:男,汉族,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大学普通班学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员,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