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稼祥:丰田:受中国釜底抽薪战略影响的又一个帝国」正文
老板满面愁容,院内堆满各种加工完的汽车零部件,工人只剩下他的儿子……这是《环球时报》赴日本特约记者在东京中小企业基地川口和品川看到的典型景象。
据介绍,近些年来,日本制造业中,为丰田那样的公司帝国加工零部件的中小企业,逐年减少。2009年日本官方统计,从1991年到2007年,日本浇铸企业从1472家,减少到765家,减幅近一半;生产模具的企业,从7496家,减少到5188家,减幅三分之一;金属冲压企业,从5103家,萎缩为3348家,减幅更大。记者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制造业从底层坍塌。
为什么会如此?一个小老板解释道:“来委托我们加工的企业,什么都不说,先要让我们的加工费和周边国家看齐。首先我们的工资不能减到和越南一个等级,其次比机械化程度,我们也不能和中国企业同日而语,让我怎么把加工成本降下来?”结果呢,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出现丰田汽车零部件问题是早晚的事;或者,坚守原来的品质,订货量减少,只能接受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笔下鞋匠盖斯勒兄弟的命运:饿死。
自从“中国制造”以低成本竞争攻占世界一个一个制造业堡垒之日起,日本制造就面临着巨大压力,一直在两难之间选择:扮演“成本杀手”,像丰田前总裁渡边捷昭那样,造成本土制造业从底层坍塌;或者,向低成本国家输出,伴随制造业输出的,是管理人员的大量输出,这不仅造成日本本土企业管理水平下降,海外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因为来自日本的高管水土不服。
当前震动世界的丰田召回事件,以及丰田章男“过堂”事件,只不过是日本制造业危机的冰山一角。
虽然不能把日本制造业危机归因于中国,但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确实让不少世界帝国受困或受益。让世界受困或受益的,主要是中国的釜底抽薪战略,这个战略有三个表现形态:
第一个形态是“活力竞争”,受累的是苏联帝国及其联盟。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活力,让当年的苏联沙皇们如坐针毡,逼得它进行“休克”治疗,最终崩溃。美国人以为,那是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搞的,独自领赏,有点过分自恋。
第二个形态是“规模竞争”,感受压力的是欧洲各国。毋庸讳言,中国社会目前释放的活力,相比于欧洲不如,相比于美国更差,但国家和经济体规模与美国相当,远远超过任何单个欧洲国家,俄国除外。欧洲一体化的假想敌,起初是苏联,接着是美国,后来是中国。可见,中国的釜底抽薪,带给世界的并不都是坏消息。
第三个形态,就是上文提到的“成本竞争”。中国的成本竞争,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和高端消费者,是泄品;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低端消费者,是补品。丰田车来自发达国家,而且是高端消费品,在低成本冲击下,当然有公主蒙尘的风险。
丰田章男的“堂”是过过了,躬是鞠过了,他也绝对不可能成为日本制造业的“蟑郎”,或者“螳郎”,中国制造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界的灰姑娘。假如中国制造把别人釜底的薪抽了,不能给自己加薪,世界迟早会像英国读者怀念高尔斯华绥笔下盖斯勒兄弟的“好靴子”那样,怀念丰田车,悍马车,劳斯莱斯车……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