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未来十年 全球化趋势不改」正文
不久前,美国前任财政部副部长、艾维克合伙公司(Evercore Partners)主席兼CEO罗杰。阿特曼(Roger Altman)在《外交》杂志撰文:“全球化趋势正在逆转”,警告金融危机已经导致全球贸易、资本、移民流动急速放缓,贸易、投资、金融、移民等多层面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全球化趋势正在快速逆转。阿特曼预测趋势逆转将持续下去,理由有三:其一、全球化的领导者和推动力量是美国经济和美国模式,金融危机让世界人民对美国模式或华尔街模式失去信任,全球化有可能因此丧失根本动力;其二、金融危机加速世界多极化趋势,G7 和G20皆缺乏领导世界之能力,群龙无首,一般散沙,自然无法统一思想,推进全球化;其三、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地区出现国内政治危机和地缘政治危机,各国自顾不暇,很容易将“全球化”或“美国化”当做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替罪羊,加强管制和闭关锁国在所难免。
阿特曼的担忧和警告不无道理,却言过其实。不错,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近来确实愈演愈烈,尤其是美国和欧洲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此落彼起,一浪高过一浪;哥本哈根会议不欢而散,环境保护主义之新生怪物粉墨登场;多国金融市场借加强监管之名,行排斥开放之实。尽管如此,辞旧迎新之际,希望之光到处闪耀,兴奋的人们充满期待。2009年四季度数据显示全球贸易开始快速复苏,好些中国公司的海外订单预定到2010年2季度甚至3季度;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浙江吉利集团斥资20多亿美元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海内外一致欢呼;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开始运行,庞大的东南亚将很快成为“零关税”地区。无数令人鼓舞的信息和数据表明:全球化并没有象阿特曼预测的那样悲观逆转。相反,我以为:未来十年,我们将迎来下一波更加猛烈的全球化浪潮。
纵观历史,过去200年里,人类有过两次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第一次是1870―1914年,全球贸易以年均4%的速度持续增长,世界贸易总量与世界GDP总量之比重,从1870年的10%上升到1914年的20%;跨国资本每年以4.8%的速度快速流动,资本流动总量与GDP总量之比例从1870年的7%,上升到1914年的20%。贸易和资本的持续快速流动,直接带动全球主要经济体快速成长。1870―1914年,全球GDP年均增速为1.3%,与之相对照,1820―1870年,全球GDP年均增速只有可怜的0.53%。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创造了三个世界强国---美国、日本和德国。1870年―1914年,美国GDP年均增速超过6%。1894―1906年,GDP年均增速达到惊人的7.3%,到1900年,美国经济规模跃居全球之首,GDP总量甚至超过后三名(英国、德国、法国)之总和。与此同时,德国和日本你追我赶,迅猛崛起。自1873年统一之后,德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她已经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经济。日本1868年发起改革开放(着名的明治维新),只用了30年,就成为亚洲第一。英国和美国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主要领导者,伦敦和纽约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金融中心和资本集散地,投资银行和债券融资则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主要金融力量,英、美、日、德、法、俄则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主要受益者。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起自1950年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领导者是美国,参与者是日本、德国和亚洲四小龙,那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奇观。1950-1970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速一直雄踞8%以上,从战败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德国经济增速长期高达6.7%,战争废墟天翻地覆,成为欧洲繁荣中心。亚洲四小龙乘势而起,借助全球化之势,飞黄腾达。
第二阶段始于1970年代末,领导者依然是美国,主要参与者却发生重大变化,那就是中国、前苏联和东欧诸国纷纷加入全球化浪潮。那是大时代的转变,全世界超过20亿人口为摆脱贫穷,勇敢加入全球竞争,实乃人类历史之奇观。1973―2007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速高达11%,全球贸易总量与全球GDP之比从22%上升到42%,跨国资本流动总量与GDP之比例从5%急升至21%。
第二阶段全球化最显着的特征和成就是中国崛起。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速一直超过7%,许多年份达到10%以上,经济总规模直逼日本,跃居世界第三。毫无疑问,中国崛起是人类历史少见的经济奇迹,亦是全球化主要的受益者之一。
总结两次全球化浪潮,我们有哪些一般性的经验或结论呢?
第一、世界和平乃是经济、贸易、金融全球化最基本的保障。易言之,和平是发展的首要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全球化浪潮戛然中止。1914―1929年,全球贸易持续萎缩,从占全球GDP总量的22%下降到16%,资本流动从GDP的20%下降到不到8%,1930―194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全球贸易和投资几乎完全停顿,全球化趋势几乎完全逆转。
第二、主要大国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政策。1870-1914年间,经过内战创伤的美国、痛定思痛决心改革开放的日本、浴火中统一的德国,皆以发展经济和富国强兵为第一要务。
第三、有一个或几个大国具有坚定的意志、愿望、资源和领导能力,来主导全球化进程,为全球经济金融贸易确定基本的规则。1870―1914年全球化的领导者是英国和美国;1950―2009年全球化的主要领袖是美国,其次是日本、德国和中国。
第四、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认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一些根本性共同原则,譬如保障私有产权、鼓励市场竞争、支持门户开放、强调创新精神等等。
第五、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和全球产业分工是全球化最根本的内在推动力量。贸易、金融、投资、人力资本之全球化,乃是全球产业分工之必然结果。
展望未来十年,上述五个基本条件不会出现重大变化。(1)尽管地区性冲突将持续不断,全球性大规模战争之可能性却微乎其微;(2)尽管各国具体的经济金融政策差异巨大,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执政基础和政权合法性的基本保障;(3)世界多极化或多元化不会成为全球化的障碍,相反,“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有愿望、有能力推动未来全球化浪潮,凭借庞大的市场和资源,“金砖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未来全球化之主要推动力量;(4)尽管金融危机确实迫使许多国家反思“华尔街模式”或“美国模式”,然而,历史经验反复教育了全人类: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保障私有产权和鼓励市场竞争,的确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无论如何总结金融危机之教训,退回到集权式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状态是难以想象的。(5)即使是金融危机最严峻的2008和2009年,我们照样看到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不断加速和深化。
从上述五个基本局限条件,我们就可以推断一个简单明确的结论:未来十年,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将是下一波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领导者。三方面的进展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其一,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将进入“战国时代”。未来10年和更长时期,美元本位制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必将迎来深刻变革。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演变为一个寡头竞争、类似“货币战国时代”的货币体系。美元仍将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但相对地位将持续下降。欧元、人民币、俄罗斯卢布、印度卢比等其他主要货币之地位将相对上升。其二,国际金融中心之竞争将愈演愈烈,世界金融中心格局将逐渐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转移。到2010年,全球金融中心有可能形成纽约、伦敦、上海三足鼎立之势。其三,全球产业将进一步大规模分化、转移、整合和创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航天航空、互联网新技术,将成为未来10年和更长时期全球经济的五大新兴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