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金砖四国”:理念或实体?」正文
6月16日,所谓“金砖四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在俄罗斯昔日“皇村”叶卡捷琳娜堡举行了为期1天的峰会。这也是金砖四国有史以来首次峰会。
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虚拟出“金砖四国”的概念之初,人们并没有给予特别在意。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人们对现有国际金融和经济架构普遍抱持信心,个别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所能追求的,也只是在这个现有架构中更重要的角色,和更大的话语权。
然而当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当从北美到西欧,从西欧到日本,传统发达国家的经济纷纷陷入零增长、负增长困境之际,曾被认为难逃“覆巢之下无完卵”命运的金砖四国却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和印度增长势头只是稍有抑挫,却仍保持5%、甚至更高的GDP增速;巴西是少数在去年全球性股灾中幸免的国家,经济势头稳定;即使金砖四国中经济表现较差的俄罗斯,虽饱受金融市场不稳定、外资抽逃严重之苦,但随着油价的触底反弹,其经济潜力正稳步恢复,庞大而运转蹒跚的经济机器也在逐渐恢复活力。
一些分析者认为,此次峰会是“金砖四国的首次集体亮相”,标志着代表新兴经济体和高速发展的各国在地缘政治方面,成为代表富裕国家的G8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金砖四国中某些成员也流露出类似念头。此次叶卡捷琳娜堡,东道主俄罗斯接踵承办独联体峰会、上合组织峰会和金砖四国峰会,或明或暗、或直白或隐晦地流露出重振俄罗斯大国雄风、寻求打破美国国际主导地位的愿望。峰会前夕,俄罗斯和巴西双双高调表示将减持美国国债,转而增持IMF债券份额。巴西外长阿莫林更在上周五公开表示,“G8已死”,主张以金砖四国取代G8,进入全球经济决策的中心。这一系列信号,加上中国此前曾表示应考虑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及中国今年首次减持美国国债,都令许多观察家坚信,此次峰会将讨论诸如美元替代方案、金砖四国定期峰会机制等更实质、也更富争议的话题。一些人进而预测,“G4”和G8全面对抗的时代,将从叶卡捷琳娜堡峰会揭开帷幕。
然而这一切并未发生。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峰会召开前夕的确高调谈及“美元替代方案”,甚至和巴西方面交换了意见,但在美国国务院、财政部的迅速反应后旋即降温,由其本人在会议结束时宣读的声明对“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只字不提。峰会声明中虽提到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提到新兴国家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大发言权,提到任何对全球金融和经济框架的改革都需在民主与透明的精神下,进行更民主、更多元的合作,但没有迹象表明,金砖四国已开始成为如G8――哪怕如G20――那样的实体,那样定期活动、有固定架构的机制,或者新秩序的雏形。
正如不少财经专家所分析的,金砖四国目的并不一致。
中国就并不希望此次峰会被视作“对抗美国的大会”,因为其蓬勃发展的经济体和美国存在更多共同利益,并非G8成员的中国,却是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加上“美国最大债主”和“美国最大进口对象”的身份,以及地缘政治、国际政治的考量,使得中国对金砖四国实体化兴趣不大,更不愿这个架构成为被俄罗斯用于和美国争夺话语权的工具,因此最早提出改变美元一家独大地位的中国,此次却对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不置一词。
另一个较强势的金砖国家印度同样是现行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的宠儿,其经济结构在四国中和发达国家接口最多、关联最紧密。印度所关心的,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何时复苏,而不是重建一套新的秩序架构,当然,印度也希望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但并不愿付出和现有秩序全面对抗的代价。在此次峰会前后,印度是表现最低调的国家。
巴西和俄罗斯虽相对积极,但两国在金砖国家中分量较轻,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最为窘迫,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老问题尚未解决,外资大量流失又添新愁,不得不一再收敛其大国雄心;即使最激进的巴西,其外长在高呼“G8已死”同时也坦承,葬礼的过程也许相当漫长,甚至巴西也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妥善安葬它”。
不仅如此,正如许多分析人士所言,金砖四国的实体化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和G8的核心G7不同,这四国国体、政体、经济模式千差万别,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也缺乏共识和交集。中印之间、中俄之间,甚至俄印之间,都存在历史和现实的恩怨和纠葛。四国经济规模总和虽大,但彼此经济门类缺乏互补性,4个“1”相加,合力未必就大于或等于4。事实上,四国最大的共识,就是争取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中更大的话语权,但究竟通过怎样的渠道来获得,四国间显然缺乏一致性。
一次峰会并不足以将虚拟的金砖四国理念,变为足以与G8体系相抗衡的实体,对于四国而言,恐怕甚至连是应该与G8合作还是对抗、应与G8携手改革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还是将G8和旧秩序一同埋葬,也并无定见与共识。旧的秩序和体系必须改革,新的秩序和体系,必须体现国际经济版图的最新力量对比,这是此次金砖四国所传递出的、最为明确的信号。但从目前形势看,金砖四国仍只能扮演理念而非实体的角色,而尚难看到实体化的前景,新兴国家和G8讨价还价、要求更多话语权的斗争,恐怕更多还需借助诸如G20这样的平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