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谈世界银行工作与经济危机」正文
( 美国华盛顿报道)挂着中国山水画的办公室显得格外淡雅,办公桌上放着一篇题为《四十年来家国》的报刊长文。在一个微雨稍歇的午后,在临近白宫的世界银行办公楼内,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接受了《望东方周刊》的独家专访。
对于任职一周年的感受,林毅夫侃侃而谈,思路的顺畅、视野的广泛,几乎让人无法打断。与一年前相比,他显得更加从容、自信。尽管他也对本刊记者说,总是感到责任重大,作为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他应该不辱使命。
“不能让国人、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感到惭愧”
《望东方周刊》:你到世行工作快一年了,作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各方对你评价很高,一些人士说你是他们见过的最让人亲近、最有学者气的首席经济学家。你自己怎么评价这一年的工作?
林毅夫:作为第一个来自中国、也是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我感到责任很重大,希望自己有所作为,至少不让国人、不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感到惭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然也是做一个尽力尽责的经济学家,我就要竭尽所能。但要完成工作,也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所以作为首席经济学家,我还要鼓励我的同事,集合各位同事的智慧,群策群力。
对当前正在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我希望我们的分析能够走在大家前面,对问题作出判断,并对大家有帮助。
《望东方周刊》:如果打分,你会给自己多少分?
林毅夫:我希望是一个及格的、也是合格的经济学家。我应该还算是一个及格的经济学家吧。
《望东方周刊》:在这一年中,最让你兴奋、烦恼的事情是什么?你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林毅夫:最兴奋的事情,当然是能作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在世行担任这个职务。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但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跟随挑战而来的,第一位的,就是责任重大。现有的危机,是大家以前都没有意识到的。没有意识到,就代表着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作为参考、指导。那么,怎么帮助世界、帮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了解这个危机、解决这个危机,就是对我们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另外,发展中国家还有14亿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下,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渡过目前的难关;另一方面,还要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的问题。坦率地讲,这没有现成的答案。
世界银行和国际发展机构进行扶贫减贫、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这个目标提出来已经超过60年,但是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摆脱贫困。有些国家、有些地区,贫困的人口、贫困的比例,不仅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增加。这说明目前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所以,我也在想,要解决这些问题,现有的理论框架也是不完美的,还有很多需要发展、需要补充。作为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这么高的荣誉,对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应该算是烦恼吧!
最难忘莫桑比克卖芒果的小女孩
《望东方周刊》:在一年忙碌的行程中,有让你特别印象深刻的事吗?
林毅夫:说到最深刻难忘的事情,有这样一件。我到世界许多地方去访问,到许多贫困的地方去,看到那些国家的贫困者,每次都有很大的触动。我到非洲的农村去,许多非洲农民听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来了,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半天。他们就是希望见面的时候,能反映一下他们的状况,希望我们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他们很高的期盼,也看到他们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我每次就更觉得任务非常艰巨。
有这样一个事例,我到莫桑比克去,参观一个农贸市场。看到有一个小女孩,提着一个竹篮子,篮子里装了一些芒果。因为进入市场买卖是要交税的,不愿意交税的,就在市场外面卖,但看到警察就要跑。
我看到这个小女孩,她还那么小,正是上学和需要别人照顾的年龄。但她却在卖东西贴补家用。我想去看一下小女孩,这就吸引了警察的注意。看到警察来了,小女孩撒腿就跑。那么小的孩子,没力气提着一竹篮子的芒果逃跑,她只能把芒果丢了。
这让我非常受触动。从这个小女孩身上,可以看出当地贫穷的状况,但也可以看出人们还是愿意努力,抓住市场的机会,实现发展的愿望。
看到他们贫困的状况,看到他们内在的动力,我就总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至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努力,了解目前的危机及其背后的原因,提出一个理论框架,化解这个危机,并防止同样危机再次发生。
同时,我也希望用我们的智慧,去了解发展中国家,了解它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世界银行的平台,帮助它们解决贫困、实现发展。
这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是世行的任务,也是我作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职责所在。
中国应下大力气在环保、能源、社保、医疗领域
《望东方周刊》:这一年中,你去许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发表演讲,人们非常关注你,当然也关注你背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许多人对我说,现在危机是中国的一次机遇。你怎么看呢?金融危机会促进中国采取哪些改革?
林毅夫:中国人讲的“危机”,就是既是危险也有机遇。我想这个词,现在国际上也都知道了。
事实也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在1998年的时候,碰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的挑战和现在非常接近。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中,正是由于这个政策,通过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在通货紧缩的状况下,我们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年均7.8%的水平。中国是当时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之所以能够这样,就因为当时我们的积极财政政策消除了未来发展中的瓶颈。比如说交通,就讲高速公路,1997年我们有4700公里,到2002年,达到了25100公里。还有港口,我们利用那段时间,修建了很多机场、航运港,消除了中国在空运、海运上的瓶颈。还有电网改造、通讯,那段时间也有了长足发展。
随着中国发展瓶颈被冲破,中国发展的潜力就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中国从1979年到2002年,年均增长率是9.6%。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不可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高增长,因为日本的高增长只维持了20年,亚洲四小龙也只维持了20年,以后都降到年均7%~8%以下。
但我们中国,从2003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率则达到了10.8%。
这就是当时我们抓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创造的一个机遇。我们当时不仅是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投资,还进行了许多改革。住房改革,“抓大放小”,都是在那个危机时期推出的。
有一些改革不太成功,但总的来讲,当时的政策还是成功的。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我觉得,目前这场危机是同样的状况。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动一些该改还没改的地方取得进展。
像我们这次推出的4万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30%用在了环保、节约能源方面,这就是针对我们的瓶颈。当然,投资中的一大部分还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现在的交通瓶颈跟过去不一样,所以就偏重铁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我们在社保领域,在医疗领域,还有很多欠账,所以应利用这个机会,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政府下大力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
还有改革的问题。我们连续这么多年对外贸易都盈余,且盈余那么多,储备不断增加,当然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也要看到,我们投资跟消费之间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均,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些事情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跟佐利克不久前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就指出了这个问题。如果你的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平均,消费就不能增长起来;消费增长不起来,储蓄就会很多;储蓄很多,投资就会很大;国内消化不了,就必须出国,就会导致贸易盈余越来越多。
9%~10%的增长速度也许还能维持10年、20年
《望东方周刊》:可否这样理解,要促进国内消费,一个重点,就是必须促进收入分配方面的公平?
林毅夫:对, 公平,要促进公平,这就必须改革。
实际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滞后的改革。像在金融领域、资源领域,还存在着很多的垄断。在其他改革方面,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当前这个机遇,推进改革。
像国内最近进行的一些改革,比如医疗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对的。如果能把这些瓶颈消除,增长的潜力就大了。
我们9%~10%的增长速度,已经有30年了,也许还能维持10年、20年。
《望东方周刊》:那就是说,在你看来,中国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奇迹?
林毅夫:当然会是奇迹,30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我想,中国是可以抓住这个机遇的。我们本身进行的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不是休克疗法。这有它的好处,那就是稳定,能调动积极性,让经济发展好。
但是,渐进式的改革,也就代表着有些改革没到位,那就要利用机会把那些没到位的改革往前推进。另外,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金融领域、医疗保险、环保领域,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总是比较滞后,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推动这方面的发展。
对中国来讲,这个危机也给我们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机会。比如,中国通过发展来解决通货膨胀的经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消除瓶颈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就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知识也是全球共有的财富。
另外,中国储备丰富、资金相对雄厚。一方面,自己可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我们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到国外投资,一方面,帮助了资金短缺的资源丰富国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获得资源。
再有,我们人均GDP已达到了3000美元。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已没有比较优势,那就应该转移到海外去,转移到比我们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这也是一个机遇。对我们的企业来讲,这是在创造第二春。
我们的产业还要进一步升级。我们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还可以利用当前时机到国外去购买相关技术。我觉得这都是互利双赢的,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危机,创造共同发展的机会。
《望东方周刊》:我记得上次专访的时候,你指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最好是技术和资源领域,而不应该是金融领域,现在看法是否有所变化?
林毅夫:我还是这个看法,道理很简单,国外金融业的发展阶段跟我们的发展阶段不一样。
危机已发生变化,现在是“实体经济危机”
《望东方周刊》:虽然IMF不久前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相对悲观,但最近市场乐观情绪则在上扬,一些人都认为,危机或许已经触底。对此,你怎么看?
林毅夫:我想,总的来讲,目前大家看到的都是金融方面的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了大力度的应对措施,应该讲,金融领域的崩溃可以避免了,大家的信心有点恢复。
美国应对措施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它所承诺的投入资金,不管是救市、增资,刺激经济,总共承诺了12.8万亿美元,约占到美国GDP的90%,其他发达国家力度也很大。
但是,这次危机,已经从金融危机变成了实体经济的危机。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已有6年高速增长,很多投资集中在房地产和制造业,造成产能过大,而现在需求突然下降,这带来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泡沫破灭,财富减少;二,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化,资金相对减少;第三个,美国消费和储蓄必须重新平衡,造成消费进一步减少。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机会就少;企业开工状况、盈利状况就会不好;盈利状况不好,就业预期就不好,消费信心就很难真正恢复。这种状况也会使金融市场无法完全稳定。
金融市场的问题主要是有毒资产或不良债务的问题,但是,产能过剩会加大通货紧缩的压力,资产的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另外,市场需求也会进一步下降,企业盈利状况进一步下降的话,那不良债务会更多。
所以,我觉得,在美国、欧洲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下,金融市场崩溃是可以避免了,但不是完全稳定,或者说触底,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比如,IMF在去年11月份预计美国金融业需要冲销的金额大概是1.4万亿美元,但上个月这个数字又扩大为2.7万亿美元,会不会再扩大,很难说。所以我觉得,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的原因,就在于实体经济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危机进入到目前阶段,我认为是实体经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