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不推出大规模保障住房后患无穷

作者:叶檀发布日期:2009-06-22

「叶檀:不推出大规模保障住房后患无穷」正文

靠房地产业复苏能够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但长期而言靠房地产业将使中国经济陷入深渊。

中国经济发展的命门在于,城市化没有完成工业化,已经金融资本化。在此过程中,由于不公平的财富分配体制,造就城市贫民阶层,导致城市化与贫民化同时出现,使中国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需市场。如果将垄断下的高房价视作市场的自然定价,是不顾事实的危险之举。

拯救经济行动见效与否有待观察,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种得到了拯救。目前商品房成交量已经达到2007年的高位,去库存将提前结束,各路开发商开始储地,为房地产业的下一个景气周期做好储备。

应该承认,中国经济不可能很快从房地产战国上下来,由于房地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贡献极大,因此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退出之后,保持房地产业投资稳定上升,能够让中国经济保持在平稳复苏的轨道上。

房地产回暖的效果显现。在基建与房地产投资的共同作用下,过去4-5个月中间中国国内钢材消耗量,铜消耗量,汽车房地产销售量都是比2003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还要高。房地产投资增加功不可没,从2007年的数据看,房地产需求占PVC消费量的36%、水泥消费量的27%、铝的26%和粗钢的22%,50多个行业回升要看房地产的脸色。房地产行业在政策的拉动下率先企稳,全年房地产的销售面积有可能追平2007年,房地产销售记录有可能超过历史最高2007年,房地产商的资金缺口得到弥补,改变一季度不愿投资的情况,转而追加投资。考虑到房地产拉动投资与消费的重要作用,有关方面还将继续出台政策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热度。

事情总有两面,通胀预期导致股市与楼市攀升,但物价上升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撇开宏观回到微观层面,情况令人担忧,央行出台的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了另一番景象。居民担心收入下降,对就业预期略有好转,对当前的就业感受极差。居民担心物价上涨,购车意愿上升购房意愿低迷,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储蓄和投资意愿增强――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比上季下降14.6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最低。这一升一降表明,伴随着居民收入减少范围的逐渐扩大和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感受,城镇居民消费更加谨慎。目前消费数据回暖是政府实行消费补贴与政府消费支出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居民对未来就业与薪酬预期好转的结果。

如果说中国经济复苏需要房地产复苏,不得不然,在中国经济企稳之后继续以优惠政策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只能视之为财富转移。中国要顺利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就必须培育出一批中产阶层,必须摧抑财富在权力与扭曲的资本市场的护驾下大规模转移,而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的财富增值过程。

有三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提高投资性增值税收,以二次分配解决财富分配不公。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一次分配不公的市场可以做到二次分配的公平公正,相反,这会给政府寻租者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二是让农民拥有级差地租,通过放开土地市场和小产权房市场,使房价回落到地上。

三是大规模推出保障型住房,既要拉动房地产,又要解决居民的住房保障,实行保障型住房是最好的办法。推出保障型住房应该坚持按照市场价格划分不同租金,坚决不赋予租住者产权,以免寻租现象发生。政府将廉租房新建规模从去年“9000亿安居工程”中的200万套大幅提高至518万套。

今年两会上,住建部部长齐骥提出,中央财政用于各地廉租住房建设的总资金投入将达到330亿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近日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前两批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廉租住房21.4万套。今年中央廉租房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130亿元人民币已经全部拨付,廉租住房建设的另一重要资金来源――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也已经在今年2至3月下发各地,此项资金规模为200亿元。330亿的投资与动辄十几万亿的房地产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保障型投资与市场投资是跷跷板,此长彼消,目前的保障住房投资使政府不得不依赖商品房投资的快速增加。

无论是从抑制炒作中国需求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发展内需的角度出发,楼价继续上升将使居民的消费预期更加恶化,竭泽而渔的做法会让中国发展内需市场经济的努力功亏一篑。

注:对于房地产的争论,其实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只有经过成功的土改,让农民成为中产阶层,而后自我培训为城市劳动者,中国的城市化才能希望。现在的路是相反的。

央行自己做的数据和调查,值得一看。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