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慎坤:长期实行低工资拿什么去拉动消费?

作者:蔡慎坤发布日期:2009-06-01

「蔡慎坤:长期实行低工资拿什么去拉动消费?」正文

央行最近发布的《2008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关于东莞农民工真实生态的一些调查数据,非常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调查显示,东莞最低工资标准从1994年的350元/月提高到2008年的770元/月,15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不足5%,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1%,但在消费支出上,有近六成农民工每月消费500余元。

长期以来,谈起“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廉价”常常被“美化”。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可以在全球竞争中赢得脆弱的价格优势,但牺牲的却是全民的福祉,未来社会进步的道德基础以及社会赖以进步的理念和法治基础。

我国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极少数人的收入赶上和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富人,而另外数亿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前总书记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今年在《南方周末》上发表文章指出,“三十年来,我国GDP增长67倍,但人均国民收入只增长12倍,无论怎么说,这种比例都不能认为是协调的”。1997年~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而欧美等国家劳动报酬占GDP的60%以上,从小时最低工资看,我国平均是0.2美元,而欧美等国是25到30美元。我国众多的资源性开采企业,工人每月工资不足千元,而老板每日可赚数十万上百万元,那些遍布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加工企业,一线劳工常常没日没夜加班,月收入十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千元左右。

而日本在战后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很快赶上并超过了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韩国也是如此,韩国60年代人均国民收入不过90美元,1995年突破1万美元之后,2007年进一步突破了2万美元。

央行调查报告的数据告诉我们,依靠劳动力低廉的成本优势的“中国模式”虽然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种模式显然建立在“利润挤压工资”的畸形分配的基础上,由于收入太低导致居民购买力低下,从而导致消费不振。在外需旺盛的情况下,这种分配的弊端不太显性,但当外需大幅度下滑的时候,通过“挤压居民工资创造竞争优势”的模式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在劳动报酬没有正常增长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与经济增长同步的消费能力。

再看一看大大小小的工矿企业,远远高于正常水平的死亡率!远远超过正常水平的上班加班时间!中国凭借这种野蛮的剥削力量,让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对手不寒而栗。毫无疑问,闻利起舞的国际资本非常欢迎这种体制,除了压到极限的工资外,对环境破坏的容忍,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发,对本土经济的歧视等等,都使中国成为国际资本垂涎欲滴的肥肉,也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基础。

我国目前至少有一亿人属于被社会遗忘的群体,他们的收入根本不足以维持基本的温饱,另外一亿人几乎没有任何资产,还有至少二亿人缺乏基本的消费能力。而中国金字塔的顶尖富人不到人口的1%,他们拥有惊人的财富,另外10%的所谓金领白领或者企业主算得上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他们是目前的消费主力。剩下的一部分夹心层一旦遇上大病或天灾人祸,就会迅速滑向贫困线之下。

这种现象印证了亚当・斯密的话:“哪里有巨大的财富,哪里就有巨大的不平等。有一个巨富的人,同时至少必有500个穷人。少数人的富有,必定是以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因为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额外增加,少数人拥有太多,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得到太少。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