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月阳:中国经济:不确定的初夏

作者:包月阳发布日期:2006-05-29

「包月阳:中国经济:不确定的初夏」正文

5月的北京,正是春夏之交。天气多变,气温有时高得让人穿短袖还汗湿衣裳,有时却需着厚外套方能抵御阵阵凉意。近期的中国经济也像北京的天气一样让人有些捉摸不定,有些领域过热苗头明显,有些领域却表现出收缩的趋势。不过,北京的天气终归要在不远的将来走进炎夏,中国经济的2006初夏却不太容易断定会走向何方――是重新走向过热,还是再次出现通缩,还是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

如果一定要为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特征定个性,那就是它空前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在一季度统计数据中已经表现出来。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2%,略快于上年同期9.9%的增长速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这两个指标常被用作判断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更容易让人产生经济过热担心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同时,银行信贷增加过多,消费增长也略有加快。

但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较去年继续回落,迫近1%,又让人产生会不会出现通缩的疑虑。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仅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更低,同比上涨0.5%(3月份上涨0.2%)。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是居住类、服务类商品价格,一般商品价格已接近零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3月份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3月份上涨6.2%),一年来基本呈持续下降趋势。

与价格这个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风向”相同,净出口呈现减少势头。这一点加大了人们对经济会不会收缩的担心。一季度出口增长26.6%,同比回落8.3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4.8%,加快12.6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虽然仍有233亿美元的顺差,但很难再现去年的辉煌恐怕已成定局――单是人民币兑美元突破8:1之后的升值预期就是一个重要利差因素,何况还有从未间断的贸易摩擦等等。

也就是说,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看,两匹马劲头十足,一匹马却有些乏力。更重要的是,经济生活中存在不利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一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如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二是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继续发展,这是物价呈现下行趋势的内在原因。

5月中旬公布的4月份统计数据,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确定”的印象。当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基本维持一季度增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比3月份继续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则比上月有所下降(3月为17.8%,4月为16.6%)。4月份出口增长23.9%,增幅比一季度继续回落;进口增长15.3%,则是回落幅度甚大。价格方面,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继续回落,比去年同月上涨1.9%,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却没有继续回落,而是维持了一季度1.2%的涨幅,与3月份比则是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有明显上升。

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宏观经济政策却不能静等形势明朗再行决断――到那时就晚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不久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导致经济收缩的因素会继续发挥作用,但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影响不会很大,而对推动经济加快增长的因素则需要高度关注。总体上说,经济加快增长的可能性加大。

从最近宏观层面的一些政策动作看,中央政府是同意这种判断的。换句话说,中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是偏于过热,防过热重于防通缩。这一点,从央行4月28日提高贷款利率已经能够看出来,5月15日汇率“破8”进一步强化或者说肯定了这种判断。因为政府放手让人民币汇率在小幅波动中突破1:8这个心理价位,意味着政府不太担心由此引起的外贸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减弱外部需求对经济的拉动。

不过,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仍须高度重视。不少学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宏观调控政策面临一种两难选择的局面,即既要防止新的过热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又要注意不能让通货紧缩的苗头成为现实。一旦通缩出现,经济增长受到实质性伤害,就业等压力便会比现在更加难以承受。对企业来说,物价涨幅为零或约等于零时,很快会出现生产经营周转不动的感觉,这一点,企业家们在市场疲软时期已经体会过。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