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被石油集团俘获的管制者」正文
油价又上涨了。自5月24日起,汽、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500元。据悉,这是历次提高油价幅度最大一次。而理由,无非是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提价是要与国际油价接轨。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理由。因为所谓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的倒挂,本是石油实行特许经营的一个必然现象。换言之,你只要在石油行业实行垄断,就势必会出现这种价格倒挂。而现在既要维持垄断,又要在价格上与国际接轨,这种两头便宜都要占之事,只有中国的垄断企业才想得出和做得到。
或许石油利益集团会争辩,允许价格倒挂并不表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差距一定要过大啊。说得好,我也赞成要适当缩小两个市场的价格差距。但问题是,经过去年和今年3月26日的几次大幅提价,国内汽油的价格事实上已经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油价。比如美国,它的93#汽油的价格合人民币才5元多一点,而且这里还包含了养路费和税费等,而我们每年得交纳一笔这样的费用。更不用讲人家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我们了。
退一步说,即使如发改委负责人所言,国内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原油价格,造成石油企业炼油环节的亏损,以两大石油巨头所拥有的从最上游的勘探开采到最下游的加工销售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完全有能力自己消化油价倒挂的成本,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下面的事实:去年我国炼油业全行业净亏损300亿元,而两大石油巨头的利润,在扣掉这一数额后,还高达2000多亿元。今年一季度在炼油环节亏损增加的基础上,同比利润继续上升。
但现在,距上次提价两个月不到,石油垄断集团又一次要政府把油价上涨的风险转嫁给全体国民来承担。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每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政府首先想到的不是人民的生活会受到影响,而是提高成品油价格,让人民继续作出牺牲?这背后,究竟是利益集团尾大不掉、难以掌控,还是政策制定者被它们“俘虏”了?
我们看到,这些年来,只要谈到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福利、政府服务与国际的差距时,有关部门总以国情、政府承受力、国家财政等为由敷衍人民,而在诸如油价、水价、电价、银行账户收费上,却避而不谈人们的承受力、人均收入、工资水平等原因 ,根本不考虑我们所谓的与“国际接轨”的内容除了体现在价格的绝对值上对接以外,其他方面都是与国际有着天壤之别。物价部门在核定这些行业成本时,也总只是单纯核定直接的明显的成本,而对这些行业背后的间接的巨大收入和盈利却不予考虑。这种严重不对等的对“国际接轨”的理解,我以为只有一个解释才说得通,那就是政府被相关利益集团俘获了。
管制部门之所以会被相关利益集团“俘获”,一个原因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被管制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夸大自己的成本,或者把自己的一己之利打扮成国家的利益。而政策制定者要想获得真实的成本信息,或者想甄别这种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时,总很困难,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会倾向于接受被管制者的说法。另外,作为一个理性人,被管制者必然会通过游说、寻租以及其他政治途径对管制者采取一些行为,从而改变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倾向,做出一定的政策满足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
中国的石油行业就是这样。3月26日第一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后,一些媒体、所谓的专家,以及两大石油巨头就不断放风,说成品油的价格远未调整到位,国际油价还要大涨等等;要不就故意模糊炼油环节与上下游其他环节的关系,夸大炼油环节的亏损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把一些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成本算作油价成本;或者借口石油作为战略资源的价值,向主管部门传达损害企业利益就是损害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信息。而作为被政府授权实行特许经营的垄断企业,其价格本应受到政府的监管,但事实上,现在政府只有对成品油零售的监管,没有对出厂价、批发价的监管,这样,只要企业报高一点出厂价和批发价,看起来就显得价格倒挂。总之,在所谓“国家利益”的幌子下,半是迫使半是误导发改委一步步满足它们的提价要求,使民众的福利直接变成其滚滚利润,而全然不顾对国家财政、人民生活和国民情绪造成的不利影响和伤害。上次成品油涨价时,政府承诺对公交、出租、农运等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进行补贴,但至今很多地方对这一政策还根本未予落实,此时再提价对这些行业和人群的影响可想而知。另外,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油价上涨肯定对相关行业产生连锁反映,从而推动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生活。
近年来,政府被利益集团挟持或俘获的情况在一些垄断行业已相当明显。虽然在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里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是合理的,可问题在于,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中,除了政府的力量,并没有任何社会力量来平衡既得利益。因此,当某些把持了国家经济利益的垄断集团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左右国家政策来巩固和获取自己更大的利益时,将会对社会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对此现象,目前我们除了提醒政府高度重视外,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