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非有破釜沉舟决心不足以遏制注水GDP」正文
国家发改委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其中,23个省份增速在12%以上,内蒙古增速更是高达18.2%,而山东则是首破万亿元大关。
对照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0.9%的我国上半年的GDP增幅,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整整相差了8048亿的生产总值。那么,究竟哪个才是我国的真实GDP?是国家为了压低GDP而故意减少了8048亿,还是地方上为政绩而“注水”了8048亿?
这并非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疑问。统计数据是一切科学决策的基础。一个真实的GDP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注水的GDP则注定了会殃及黎民百姓的生活和福利。
根据多年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常识以及国家统计局能够最大限度地修正省级数据中的误差,我们认为两者版本的不一致,地方注水的可能性比较大。事实上,省级GDP的平均数高于全国是多年来的惯例。比如,从2000年到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1.7、2.0、2.6和2.8个百分点。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也表示,造成GDP双版本除了技术层面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地方报送统计数字时左顾右盼、层层加水。
尽管目前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在计算GDP时的方法基本一致,但从技术原因 看,一个是投资,一个是重复统计形成地方重报,最可能造成GDP注水。从前者而言,由于我国GDP计算的模式不是国家对省市自下而上报来的数据进行核算,而是国家先明确几个决定GDP的大的总量数据,然后再调取数据,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数据相对较硬,出入一般不大,如能源、消费、出口等,有的数据则是软的,需要靠地方的数据进行统计,最典型的就是投资。当前许多投资都来源于地方部门,只能按各地的投资口径计算,而这难免出现省市级上报的数据比实际情况高的情况。国家发改委7日公布的上述报告就显示,上半年,全国有7个省份投资增幅超过40%,其中有2个省份超过50%,分别是吉林增长55.6%、安徽增长54.1%。从后者看,工业增加值是GDP的重要部分,按照法人属地的原则进行统计,但如今法人企业下属机构甚多,各省市难免存在重复统计现象。此外,对于贸易按照产业活动原则进行统计,多数地方统计时都宁愿将贸易算作本地区的GDP数字,这也造成了贸易的计算叠加。有些地方还把地区间的合作项目也同时记录到各自省的数据中去。
然而,无论是投资统计的层层加码,还是工业和贸易的重复统计,其背后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这就是由现行干部评价考核体系所衍生出的GDP崇拜,它是统计数字注水的制度根源:其一,GDP是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地方政府具有操纵统计数据的强烈动机;其二,地方政府又具有这种操纵能力。除此外,从统计体制本身来看,我国基本统计信息主要依靠地方各级统计部门收集,统计部门的干部任用和统计工作的保障条件都依赖当地政府,而且,《统计法》规定的违法处罚权限也在地方行政机关,这就决定了地方领导对统计数据进行干预时,地方统计部门很难顶住压力。即使出现违规行为,地方政府也充当了保护伞。
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统计注水现象,除了从技术上改进统计方法外,最根本的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改变现行的干部评价考核制度。有鉴于干部考核体系主要反映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缺乏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生态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在考核干部时,可以把上述内容囊括进去。这方面,深圳已经做出了探索。8月4日,深圳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测算结果。与传统以GDP数据为核心的统计方法不同,该指标体系以“效益深圳”为核心,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的发展等方面,设立了21个考核指标,最后以综合指数来评价“效益深圳”运行质量。如今,“效益深圳”指标体系已成为法定报表,和现行统计核算制度“两套并行”,标志着深圳正式告别“唯GDP论”。此外,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允许一些地区的GDP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我们认为也是一个克服GDP注水的不错的政策建议。
不过,当前而言,重点应改革统计体系本身的一些弊端。比如,将目前分级管理的现状,改变为实行垂直管理,以强化统计机构的独立性。统计工作如果不受地方政府管辖,地方领导就不能对统计人员施压,从而“官出数字”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据悉,国家统计局已在吉林等省对省以下统计系统实行“垂直管理”的试点。当然,长期目标则是国家统计局将省一级的GDP统计起来,以彻底消除省级地方政府对统计数字的影响。
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影响着经济管理当局对经济运行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对未来经济作出更贴切的把握。为了给国内外那些对中国统计数据抱怀疑眼光的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明,我们必须要求统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