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博传:珠三角与周边区域关系的变化」正文
引子:中国的大门在珠江口
1989年6月8日,那正是全世界异口同声指责大陆的时候,是大陆外商、外客全线撤退的时候,是大陆意识形态专家重新趾高气扬要反和平演变(可不是现在说的“和平崛起”),要清理资产阶级流毒的时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大势命悬一线,最需要海内外人士对大陆重建信心的时候,广州南沙虎门渡轮码头按计划正式开工打桩。霍英东和刚刚为“六四”事件愤然公开声明退党的何铭思坚持要照搞这个码头。
先放下其他不论,仅从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看,为什么霍何两位同时认为要“照搞”?或者说,在那样的时候,那样的局势,那样的条件下,一个名动香江的投资老手,一个精明干练的组织策划者,为什么要穿过一片前后无路的水网,到番禺窝底一堆乱石岗前,选中一片烂滩涂去搞他们的码头?
我看到的原因很简单。霍英东一脚踏实广州南沙,是因为珠江口。那是中国千年不倒的第一大门,是世界贸易史上少数几个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河海交汇地。霍英东想打通两岸,使珠三角连成整体,缓解穗港两地压力,方便市场整合。那就是近十年之后,一些学者和官方当作新口号提出的东西。
渡轮码头是霍英东开发南沙的一根探针。如果码头失败,不仅说明对南沙的价值判断错误,更重要的是说明,珠江口作为中国第一大门的地位,可能改变。即中国发展的重心发生改变。两年后,码头开业,而且获得巨大成功。但问题还是出现了。因为随后南沙新城开发的艰难历程,一直在“九十年代看浦东”的阴影下进行。
中国重心,是否继续南移
近十几年,由于中央对上海真金白银的倾力支持,长三角地区发展势头极猛。“九十年代看浦东!”这句口号越叫越响,本就非常了不起的上海人,更神气十足。当年中央在深圳搞样板,还只是“给政策”,要“自己杀出一条血路”。虽然各个省、部也是拿民众的血汗钱去,但仍在计划之外,不论真假都是冲着市场,至少形式上还是半“自由”的聚集。上海的资金来源不同。很大部分是中央在全国推行市场化过程中与北京城区发展一样赤裸裸的直拨。究竟花了多少千亿元,不要说民众,就连中央两会代表也绝大多数懵懂不知情。像外汇截留之类政策的支持,更是空前。而中国官方媒体,至今基本仍属“凡是派”:凡是中央精神,就是正确,就是成绩,就是前途。否则就是错误,就是失败,就是完蛋。不可能有什么讨论余地。加之“九七”之后,香港出了问题。作为香港经济影子的珠三角地区发展,明显受拖累。长三角被捧得越来越高。珠三角好像被打入冷宫。
直到2002年统计数出来后,媒体仍多有宣传:长三角GDP比珠三角高一倍!长三角15个城市平均GDP比珠三角9个城市平均GDP高20.4%,对全国的贡献也比珠三角地区高9.4个百分点。1[i]
所以,上海不得了,马上就会超过香港成中国老大;长三角更了不起,中国命运就在那里;香港不过是大陆一条吸血虫,就要完蛋;珠三角是/"正在打盹的兔子/"、珠三角被抛弃了、整体投资环境萎缩了。现在被人称为“唱衰珠三角”的各种议论不断出现。那情形,跟香港之被一些人“唱衰”有点相似。
我在十几年前曾领过“两个三角洲比较”课题,一直在观察研究,也曾几次赴浦东“朝圣”。但至今仍未发一言。原因是许多问题无法看清楚,许多数据越分析越乱。始终无法对两地发展作比较。我长期在南沙观察的一个目的是想判断,中国的重心是否继续南移。或者说,中国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是否会因为某种政策而改变。
我想判断的问题,到2003年忽然有了说明。一是十几年发展,终于使人看到一些重要事实;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摊上桌面;三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订。这三者高度相关。
我说的重要事实是:中央在上海实施的“浦东战略”,十几年过去,并未把上海推起成中国经济发展“龙头”。这很奇怪,它似乎再次说明,唐宋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基本路线是顺东转南,大门就在珠江口,不是某人或某种政策想改就可以改。历史上,国家强盛,主动正确求发展时,主要朝南走。相反,中国人在东边始终未找到出路。倒是国势衰弱时就有大批外来力量从东边主动介入。上海,也正是在那种情况下发展起来。即便在1949年之后,珠三角成真正的中央弃地,中央先后全力发展东北,发展华东华北沿海,发展三线。但战天斗地整人三十年之后,乏善可陈。一搞改革开放,仍要回到珠江口。现在,浦东看了十多年之后,种种迹象说明,中国发展的重心,会继续南移。主要方向,仍然直指珠江口。
这个事实很重要。CAFTA也好,CEPA也罢,都跟此有关。并不是CAFTA和CEPA推动珠江口两岸的发展,而是中国发展重心不可避免地继续向珠江口南移的事实推动CAFTA和CEPA。当然,后者会反过来推动前者。当下沸沸扬扬的小南沙、大南沙、大珠三、泛珠三,在我看来,就是这些相互推动的表现。
下面就来议论一下这些问题。这已经离开南沙开发范围了,但却是判断南沙开发价值和未来作用的重要基础。另外,这也是香港政府判断自己出路何在的重要基础。如果香港政府对GEPA表错情,将会失去一次大调整的好机会。
GDP高20%的地方,收入为何反而低38%?消费更低53%?
拿两个地区的发展来比较,如果只是想争当“龙头”,全无意义。更何况,除了表面的东西,在深层之处,往往不可比。但想观察一个地区发展态势,通常又只有在比较中进行。 这就是许多人不愿比较又不得不比较的原因。
不错,以2002年GDP计,长三角比珠三角,总值高近一倍;城市平均计,高20%以上。但应同时指出,长三角比珠三角,面积大1.4倍,人口多1倍,2002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1.8倍(珠三角为2739.46亿元;长三角为7590.66亿元,占全国17.6%)!在这种情况下,GDP高一倍,原不值一提。更何况,沪宁杭是三省区精华所在,拿来与广东边陲一隅比,本就不适合。
反而应该关注的是,2002年珠三角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285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766元,分别比长三角地区相应数字(10361元和7693元)高38%!和53%!长三角15个城市消费支出上海最高(10464元),放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比较,也只能排第七位(深圳已达17921元)。
城市GDP总值高20%以上的地方,个人收入为何反而低38%?消费更低53%?仅因人口多一倍不能解释这个问题。因为那里同时是面积大1.4倍,投资更高1.8倍,且在同一体制下获得绝对特殊政策的地方。虽然这比较本身也不是没有问题。但是否至少说明,作为长三角实力高度集中的上海浦东,实际是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大样板、粗放经济的新典型、一个国家把纳税人的钱用起吊机丢到钢筋水泥里最多,而民众实惠其实未成比例的地方。难怪有人称之为“起吊经济”。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各地搞“政绩工程”。其实中国最大的政绩工程是在北京和上海。联想到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不再追求单方面的高速经济增长率,而是提出要考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否等于宣布浦东的起吊经济方式走入邪路?
我觉得有几个主要原因,使长三角发展,按以人为本方式计算,在可预见的时间内难以超越珠三角。
第一是长三角粗放式开发时间太长,强度太大,资源消耗殆尽,生态环境的压力远在珠三角之上。唐宋之间的长三角一带早已是烟雨楼台地,而珠三角还是瘴气弥漫之所。到清初,中国人口超过一亿之后的第一次大爆发,首先就在长三角地区发生(增速每年超过25%)。此后,环境的压力有增无减,至今无法解决。近日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汪同三教授等指出,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总量的贡献不到4%,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等材料的消耗却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左右。不知如何为继。应该指出,高代价、大损耗的状况,长三角比珠三角更甚。因为珠三角是三来一补多,长三角是固定资产投资多(等于珠三角的2.8倍!);
第二是出口面对的市场远不如珠江口的庞大、方便和适合。这是地理历史环境决定的。郑和下西洋去显示国威时没有选择珠江口。但曾对世界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的海上丝路,其始发地选在珠江口而不是长江口,原因就是海外市场在南边,不是在东边;最早入华的葡萄牙人选择了珠江口的澳门而没有去长江口;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先在长江口登陆,战后在南京签约时,正发疯般寻求海外市场的英国人,经过长期窥测,执意要霸占的地方竟不在长江口,而在珠江口。这些,都不是偶然的。那时,香港算什么,不过是一个小渔村、一个小码头。为寻市场的英国人,不要帝国的心脏,而要海上丝路的咽喉。那正是他们当时聪明过人的地方。因为他们当然了解,在海上丝路盛期,从珠江口出发的船队,穿过东南亚到欧洲往返,全是粤人天下,竟无欧洲人插足之地。只可惜后来一再搞海禁,仅因政府一念之差而失势。梁启超曾为此大声叹息不止。
即便在历次海禁时期,珠江口也没被全关死。广州还保着唯一通商口地位。直到国境封锁最严实的“解放”之后30年,仍然留有一条狭窄的罗湖桥和一个广州商品交易会,一直垄断出口。更有意思的是,罗湖桥和交易会,还一直被当作里通外国、特嫌出没、流毒浸染的地方。为什么不一同关死?是执政者不想、不愿、不肯?非也。是不能。因为既不能自己没有进出,又找不到另一个地方可以替代。所以珠江口作为国家大门才会千年不倒。非不想改,实无可改。
历史是这样,现实也是这样。经过十几年“看浦东”之后,到2002年,长三角地区出口总额924.51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8.4%),确实有了很大发展。但同年珠三角地区出口总额1126.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34.6%)。仍比长三角高近22%。到CEPAT和CAFTA出来后,大门想改,更无可能了。
投资、消费、外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三角也主要是在投资方面远超珠三角。但靠大量政策性资金投入搞大工程,易生豆腐渣。不止是工程有豆腐渣,GDP也有豆腐渣。GDP很高,但民众收入跟不上,很大程度就是GDP中的豆腐渣做成。加入WTO后,长三角市场上那只“看得见”的手,就会受限制。市场便更受难了。
长江被腰斩,三千年的历史转向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流域经济时代过去了,长江被腰斩,武汉以西的原长三角腹地,通过陆地高速交通转头直奔珠江口。中国三千年的农业发展史,正式转向。
我在南沙观察,虎门渡轮前总排着长长的车队等着过江。十几年没有间断过。每有穿过这个车队时,我必定去看车后的牌子。当初最使我迷惑不解的是,总是发现大量来自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的车牌。来自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的车就不用说了。在92-93年的盛期,全国货运车队,据说有四分之一在开往珠三角。
后来知道,武汉到广州的火车比到上海快两个小时。我才明白,原来长江被腰斩了。所以“泛珠三角”一起,一向被划入长江水系的四川,立即加盟。未加盟的重庆,其实车队往这边走的时间,比大多数西部省份都早。
泛珠三角的经济实力比长三角大两倍。虽然这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较。但如果上海人有兴趣,很容易“组织”一个比泛珠三角“大两倍”的泛长三角来。为何好胜的上海人闷着不出声呢?原因就是“长江流域”被腰斩。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比我说得清楚。最近他指出,认为长江流域是上海及长三角腹地的观点,只在水上运输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可能正确,在铁路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运输时就有问题了。杨开忠还建议,广东应展开“北伐”战略。一方面,向北拓展腹地,将湖南甚至湖北的一部分纳入珠三角地区,扩展服务的垄断范围;另一方面,要联合首都圈,增强珠三角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是的,中国现在是高速公路、铁路和海港时代。尤其是海港至为重要。作为国际通道的港深穗港口群是长三角地区无法比拟的。仅香港就有2000多家航运与码头公司,有19条国际航线联系着世界上460多个港口,每年有48000万吨位远洋船运送1810万个标箱进出港口。加上广州黄浦是世界“十大”之一的老牌,深圳盐田港已过一千万箱大关,广州南沙港又在以大航母姿态蓄势待发。还有珠海、中山、东莞等地的港口,全不可等闲视之。
珠三角,同时是全国信息装备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