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顾雏军:假的就是假的」正文
科龙总裁顾雏军等六人已被公安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是进入8月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界的一桩大事,也为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科龙危机暂时划向了一个阶段性休止符。
科龙这回的危机始自4月公布的2004年年报,因高达6000多万元的亏损引起了市场和舆论对之前科龙赢利的怀疑。而后随着证监会对科龙的立案调查,顾雏军涉嫌虚构业绩以及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格林科尔收购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因此,与其说这是科龙的危机,不如说是顾雏军个人的危机更恰当。因为科龙不过是顾手中的一件道具而已。
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讽刺,顾雏军的最初“登场”就充满了“狐疑”的味道,并因此受到业界对其诚信的质疑。1989年1月6日,顾雏军携他的“顾氏热力循环系统”首次出现在首都两份大报上,但国内制冷学界的大部分专家对顾氏理论投了反对票,连顾的硕导、天津大学教授吕灿仁也说顾氏循环“是骗人的”。而后,顾带着他的理论去国多年,等他再次回到国内时,顾已成为一个实业家。2001年,顾斥资6.6亿收购衰败中的科龙,正式迈出了其打造格林柯尔系的第一步。其后的几年,顾一路攻城拔寨,美菱电器、亚星客车、襄阳轴承等业内知名的企业相继被其收入囊中,甚至他还把并购的“触角”伸向国外。这个时候的顾,以资本运作大师的面目,在中国资本市场长袖善舞。
然而,几乎在他收购科龙的同时,舆论就对其历史、并购资金的来源以及格林科尔的商业模式等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当年年底,国内几大媒体几乎同时发表文章,推论格林柯尔是个“骗子公司”。随着顾雏军并购的步伐越大,市场的疑问也不断加大,直至去年发生的“朗顾之争”,把顾雏军和他的格林科尔帝国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即使这样,顾的事业也“毫发未损”,相反,他还赢得了一帮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的“同情”与支持,为其高唱赞歌。
如果说,顾对来自市场和舆论的质疑可以一屑不顾的话,那么,来自监管部门的谴责和处罚则预示着这种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如某些人所说专门跟“民营企业家过不去”。在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科龙前,顾和他的格林科尔系已多次受到监管部门的“警告”:2004年12月,美菱电器就公司在资金管理和信息披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遭到安徽省证监局的限期整改通知;2005年1月,香港联交所对格林柯尔及有关董事对关联交易隐瞒不报予以公开谴责;3月,联交所再次因多起未及时披露的重点关联交易,对科龙电器前7位执行董事予以公开谴责。
现在我们知道,顾雏军并没有化腐朽为神气的本领,可以让其收购的亏损公司在极短的时间里“咸鱼翻身”,他的那些“扭亏为盈”的手法,无非是一个“财务游戏”而已。顾之所以能够“任意调控无所不为”,让年报频频按其意图“变脸”,原因就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用家天下的方式来治理一个现代企业:在顾收购科龙后不久,他就开始了内部整风运动,反对所谓“山大王主义”、“自由主义”。据悉,在他的办公室里,无数科龙中高层都有被他们的顾老板拍着桌子指着鼻子骂的经历,中高层在去见顾老板时也总是忐忑不安;顾对科龙中高层的任用也直接插手,对于看不惯的人要么不予任用,要么绝对不予提升;对于科龙营销一线的分公司经理他也必然一一把关,他甚至不相信留下来的“科龙人”。这种排斥异己的做法和企业治理结构,怎能把企业搞好,?不造假才怪呢!
据报道,在科龙最近秘密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当着众多高层干部的面,顾雏军把科龙目前的危机归咎于某竞争对手在幕后的操作。或许不排除这个因素,但是,假如自己“身正”,还怕“影斜”吗?在去年的“郎顾之争”中,顾也口口声声说他惟一不缺的就是钱,并多次表白诚实是他最看重的品质,可实际上,顾从来就缺钱,也根本不诚实!否则,他就不会一直回避外界对其并购资金来源的质疑,而在出了问题后,又从不“罪己”,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反从外界寻找“替罪羊”,甚至用一种虚张声势的方式吓唬对他不利的人。尽管这也能奏效于一时,但假的终究是假的,它永远成不了真的!
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终于坍塌了,这使人很惋惜,然而,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这样的结局其实是一种必然。用做假和谎言构建起来的帝国,怎么可能基业长青?!顾雏军与科龙的危机再次昭示世人:如果一个企业真的希望成为未来的百年老店,它就应该以诚信立业,用踏实做事。可惜世上聪明人太多,对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大多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