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中国经济未来20年

作者:钟伟发布日期:2005-01-21

「钟伟:中国经济未来20年」正文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系辞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中国的汉唐盛梦犹在,根据麦迪森《世界经济200 年回顾》中的计算,二百年前,中国经济总量高居全球首位,中国GDP 占全球总量的28.7% ,而当时位于次席的印度,位居第三、四位的法国和英国三国累加起来,其GDP 也仅仅占全球总量的26.5% ,衰败不堪、禁止片帆出海的封闭帝国尚不坠其威。一百年前,中国经历了甲午海战等一系列屈辱的战争和条约,英国和日本等列强对中国的景仰和敬畏急骤地转向另一个极端,而中国民众的心态也从来没有如此灰暗和绝望过。二十年前,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我们终于清醒在解放全人类等等的梦呓之后,其实中国急切地需要自救。中国民众享有了百年来难得的繁荣和福祉。中国已经拥有20多年的繁荣,中国还能期待未来20年的繁荣之梦吗?

已有和期待的繁荣之梦

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充满了缔造繁荣的玫瑰色氛围。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确比以前要好得多。从斯大林式的僵化教条摆脱出来,逐渐进行自身艰难的涅,并打开大门,让国民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种种气息扑面而来,改革开放也非一帆风顺,几度沉浮几多危难,才走到今天。1978~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 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家实力获得极大提高。中国已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44 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元,提高了17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4 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元,增加了1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则分别是当年的4.77倍和3.49倍。而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充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氛,大学生们朗诵着青春万岁,憧憬着拥抱蔚蓝色的海洋文明,而政府则励精图治,其间各种改革,暗合了/" 圣人常无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 的策略,执政者乐意以民心为己心,其出台的政策,从农业的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星火燎原,莫不从善如流。

中国今后20年会如何?人们充满着乐观情绪。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内的心态作了调查,结果59.5% 的被访者相信未来五年他们的生活将更好,38.5% 的被访者预测自己或家庭的生活质量与现在基本相当,仅有2%预测生活会差强人意。高达91.5% 的被访者相信未来五年,他们将享受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中国社会洋溢着自信。

中国的经济学家就未来20年的中国经济做了种种预测,林毅夫教授认为,美国/" 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如此下个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李京文教授等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0 年,经济增长保持平均8%的高速度;第二阶段是2010-2030 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平均6%的水平;第三阶段是2030-2050 年,经济增长维持在平均4%-5% 的水平上,2020年中国经济规模和实力均将迈入世界前列。王小鲁博士的分析结论是:从2001-2020 年的20年间中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4%,其中,2001-2010 年为6.58% ,2011-2020 年为6.22% 。解三明博士等的研究结论则是:在 /"十五/" 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而2006-2015年间,可维持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

外国学者甚至比我们更乐观。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世界经济:历史与未来》中这样描述:在整体作为现代化的迟到者的亚洲,日本作为第一航班已飞上云霄;亚洲/" 四小龙/" 作为第二航班紧随其后;中国则已经登上了21世纪的新航班,它将开辟新的航线,并且一飞冲天。中国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在盘算何时我们算是迈进了/" 现代化/" 的门槛,据说东南沿海6-7 年就足够了。甚至有人还预测中国何时能够赶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据说按购买力评价计算,1987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23% ,到1995年上升为52% ,2000年为60.6% ,进而在2015年左右超过美国。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更认为目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6 万亿美元,按此推论,中国GDP 在20年内将超过美国。即使按名义GDP计算,假定目前中国和美国的GDP 分别为1 万亿美元和9 万亿美元,增速分别为8%和3%,则中国GDP 大约在47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

我们可以做粗略的推算,假定中国经济维持在7%-8% 的增速。则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00年,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1.0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4%,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9% ,日本的23.1% ,德国的57.8% ,英国的76.4% ,法国的84.0% 。显而易见的结果是:中国以赶超者的姿态,将于将于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12年超过德国,或者说,中国经济将在未来20年排在美、日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如果中国足够幸运,则在本世纪中叶,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在本世纪内超过美国则困难重重。

中国真在将在21世纪初期或至迟到中叶重新回到鼎盛的巅峰吗?且慢!以上种种推算隐含着中国享有持久的繁荣的假设,但,繁荣会弃我们而去吗?

中国为什么享有了20年的繁荣?在于我们深化自身改革的勇气,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巨大的阵痛。第一次阵痛是在1978年,典型标志是埋葬/" 两个凡是/" 和/" 翻两番/" 的出台,我们悄悄拉开了告别个人崇拜的序幕。第二次阵痛是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使得我们/" 不争论/" 地告别了计划崇拜。第三次阵痛是在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等举措使得我们在不言而喻中挥别所有制崇拜。我们渐行渐远,但繁荣背后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在浮现。中国已经走过的二十年,是以/" 翻两番/" 和/" 不争论/" 为基调的渐进改革,这样的纲领已经延续了20年,即使在十五计划中,也不过延续了到2010年再实现一个翻番的思路。但问题是,20年来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迁,最令人忧虑的事情,莫过于渐进改革20年来,当初登高一呼、迎者云集的部分改革精英,已经渐渐蜕变成既得利益阶层,对深化改革心怀恐惧。如果在送别计划经济的同时不能迎来市场经济;如果在埋葬个人崇拜的时候不敢提及宪政体制,那么既得利益阶层又怎能付出艰巨的努力去深化改革呢?就渐进改革而言,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中国能否期待另一个20年的繁荣?中国需要新思维,一个能够保证繁荣不弃中国而去的总体性思维,中国繁荣背后的种种不稳定因素,正在悄然浮现。文字的意义不在于粉饰而在于批判和解剖。未来20年,汹涌而来的失业洪流、悬河状态的城乡分割、日趋恶化的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公、深陷危局的金融体系等等,都可能是葬送繁荣的不稳定因素。未来20年,已不可能简单地沿用翻番之类的/" 民生/" 目标,/" 民生/" 的成果,需要重申和落实宪法精神,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 民权/" 目标。中国已经拥有和期待繁荣之梦。但毕竟我们所列举的中国经济规模未来发展的不同结论,不应影响我们对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从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人均GDP 来看,中国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1999年中国人均GDP 仅为780 美元,排在世界第140 位,是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40%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 ,是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3%,是美国的2.5%。中国经济仅仅是刚刚摆脱赤贫,其未来之路任重道远。中国是一个奇妙的混合体,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大都市的繁华,而没有看到报包裹在薄薄的现代化外壳之内的种种不和谐,那么就产生误读。未来中国20年向何处去?大国的兴衰在历史的交响乐中不过是飘散的片断音符,而人类将第一次面对拥有这么多人口的国度崛起,的确显得意义非凡。中国人活得太苦太累,于情于理也的确需要未来20年的繁荣,但繁荣背后的不稳定正悄悄滋生,谁将背弃繁荣?

民生需民有;民有需民权

民富,然后国强,因此将亚当. 斯密探究财富的性质这样一本巨著竟翻译为《国富论》,实在较之严复原先《原富》之译名要糟糕得多。中国经济20年已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国家财富和资源的占有形式,已绝非/" 国有/" 这两个字可以形容,各种产权占有形式,尤其是私有产权占有形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变迁并不令人惊奇。民生的前提是民有,如果民众赤条条地上无片瓦,下无里锥之地,那就谈不上民生;民有的前提是民权,如果民有者不能对自身的血汗钱拥有保障权,那么损公肥私或对百姓巧取豪夺之事就会司空见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剥夺/" 剥夺者/" 并摆脱自身的无产状态。那20年来,中国社会财富的占有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我们沿用两个简单的公式来讨论这种变迁。

公式一:GDP=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最终消费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为举足轻重的,改革开放20年来,消费率始终稳定在58%-60% 。在1978年时,全社会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78-80%的份额,政府消费占20-22%,20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政府的膨胀速度几乎同步于经济发展速度,而若回顾改革开放之初实际上是/" 大政府、小市场/" 的僵化格局的话,则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在精简臃肿的政府机构方面,我们所获的进展不大,这仍然将是未来中国改革的一块/" 硬核。/" 在居民消费中,城市居民的消费却绝对地上升了,在1978-1987 年的10年间,农村居民的最终消费占全部居民消费的比重始终维持在60% 以上(同期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从82% 下降为75%);在1988-1997年的10年间,农村居民的最终消费占全部居民消费的比重勉强维持在50% 左右(同期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从75% 下降为71% );而目前,农村居民的份额已经下降为不足45% (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约为63% )。上述数字粗略地显示,在过去20年,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并无任何缩小的迹象,城镇人均消费水准始终较之农村高2.2-2.5 倍,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相当之快,原来的农村人口并非通过滞留在农村致富,而是拜城市化之福泽。

资本形成是中国经济的第二大引擎,令人惊讶的是,同样投资率也长期稳定在稳定在36%-40% 。资本形成中包含固定资本投资和存货投资,鉴于存货投资的规模仅为固定资本投资的5%左右且其来源构成数据不足,因此我们不妨直接观察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构成。在1980年的时候,国有、集体、个体和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份额分别为82% 、5%和13% 和0%;到1990年转变为66%、12%、22% 和0%;到2000年转变为50% 、15% 和14% 和21% 。国有经济在固定资产形成中的地位缓缓下降,但如果考虑到国有经济的产出占GDP 的比重不足40% ,则无疑国有经济部门的投资效益欠佳。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似乎难以驱动经济增长率,尽管仅以对外贸易规模/GDP的指标来看,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20% 以上,似乎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相当高,而事实上剔除掉中国仅仅挣了一点加工费用的加工贸易部分,再剔除掉中国不断增长的进口商品和服务,则净的货物和服务对GDP 的贡献率大体维持在仅仅3%左右,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 半壁江山/" ,而国有和民营经济则分别为30% 和20% 左右。

因此从公式一来看,政府和国有经济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但私人部门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这样的结构变迁代价颇沉重。

公式二:GDP=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