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中国经济转型要处理好这10大尖锐问题」正文
第一个问题: 新常态和适应新常态
究竟什么叫新常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做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够突破这个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前几年我们热衷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实践已经证明,高速增长会带来五个重要的弊端:
第一个弊端,资源过渡消耗。
第二个弊端,生态破坏。
第三个弊端,产能过剩。
第四个弊端,低效率。
第五个弊端,错过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的大好时机。
2008年国际上发生了金融危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说美国、德国、日本都在抓紧技术创新,而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这个时候仍然要大力追求GDP的增长,这样我们在结构调整、经济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创新方面感到错过了时机。我们再进一步考察,适应新常态是怎么适应呢?首先要适应中高速增长,而不要再走过去的追求GDP的增长、超高速。因为“超高速”不符合经济规律,经济越发展、基数越大,每增长1%他所代表的内涵、内容远远超过了过去GDP低的时候。这种情况怎么能持续下去呢?在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方式的逐步转变,因为我们是走向市场化,这里一定要由市场规律来决定。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距离世界是有距离的,国际上只承认最优,不承认次优,次优可以考虑第二套方案,但是在竞争的过程中,产品责任最优。我们距离有很长的路,我们就很难说我们的经济进入到新常态。
第二个问题: 第三产业产值突破的GDP51%的意义
今年第三季度结束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的经济现状,到了第三季度结束的时候,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又有重大意义的是,第三产业的产值达到了51%。今天,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一般要占到60%到70%,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的第三产业产值到了51%,这是中国转向后工业化时期的开始。转向后工业化时期实际上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经济的变化,第二产业为主的时代,经济增长是可以上去的,不一定上到那么高,但各种情况不一样。到了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时代,西方发达国家能维持3%,顶多4%,他们认为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很多国家还停留在3%以下,所以中国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到,关键还是在结构调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不再我们刚才所说的,要追求数量性的扩张,结构调整在这里应该讲一个情况,他比总量要重要,1840年,中国和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当时中国的GDP是全世界第一,比英国多多了,可是结构不一样,英国1770年就已经开始了工业化,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工业化进行了70年。英国的GDP首先是钢铁、机械制造、蒸汽机、铁路建设,英国棉纺织品是用机器纺织,打到世界。而中国的GDP虽然大,但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为主,还加上少数的手工艺品,中国的棉布生产是手工制造的。
中国向英国出口茶叶、丝绸、瓷器、桐油、猪鬃,而英国向外出口的主要是西欧大陆,出口的产品是蒸汽机、钢铁,结构方面表明了比总量更说明问题,因为英国的产品结构,重新组合以后,他是站在技术进步的前列。另一个重要的结构,大家容易忘记的是人类资本的结构。中国那个时候号称4万万人,英国那个时候才一两千万人左右,论人力资源的数量远远超过他。英国小学已经普及了,英国当时还创办了很多中学,也新建了一些大学,每年培养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经济管理人员,金融方面的专业人员,而中国鸦片战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妇女绝大多数是文盲,少数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为了考科举,中国有几个人懂近代的科学技术,有几个人懂现代的经济管理,几个人懂现代的金融?所以结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调整结构实际上我们是跟不上的。
第三个问题: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继续推进工业化并重,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
为什么并重?因为中国并没有实现工业化,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主要看什么?主要是看高端的、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高端的成套装备生产在经济中应该占据突出地位,中国离这个距离还远。我们强调继续实现工业化,正是要把中国经济推上新台阶,不能因为我们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认为工业化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还没有实现,因为高端成套设备制造在中国还不如西方的发达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第三产业也要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靠什么呢?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消费者,消费者有两条,第一条是消费者有足够的收入,这样才能扩大消费,这就叫做消费能力,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高,所以他的消费能力比我们多,我们现在人均的收入还在世界上处在后面,至少是中后,但是要发展的话,消费能力是最重要的。二是要有消费意愿,有消费能力没有消费的意愿也不行,我有钱就存了,我有钱也不买东西,这就要靠怎么让消费者有收入了,愿意购买。而愿意购买非常重要的是愿意在国内购买,跑到国外买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没有太大。
我讲讲最近我在河北进行调研的时候,被一批企业家围住了,让我讲几句话,很简单我讲了四句话:
1,让产品更个性化。就是要根据消费者的习惯、爱好,要个性化,他喜欢买的、愿意买的。
2,让服务业更加人性化。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是占重要地位的,但服务一定要人性化,摆个面孔在那儿,爱买不买,这样的情况下人家就不来了。所以让产品更个性化,让服务业更人性化,这是我们创造市场、创造新产品销路的重要方面。
3,把品牌打到国外。中国的制造业很多是国内有名的,在国际上没有名,所以一定要把品牌打到国际市场,将来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名牌的竞争,名牌是靠技术创新,不断创新而维持住的。
4,把顾客留在国内。这不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而且和国家外国产品进口的关税有关系。
和他们讲四句话是:让产品更个性化、让服务业更人性化、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这可能对深圳的企业家也有所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看到一点,要有壮士断臂的决心和行动,我们一定要背水一战把中国的制造业搞上去,把中国的产品质量搞上去,这是对的。但是光有决心不行,一定要有行动。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重组的重组,要下这样的决心。这里面既包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希望,也有对民营企业转型的希望。
第四个问题: 中国应该注意到,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改革和转型
国有企业大家都讲了,转型、改革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国有资本的管理,国有资本的管理专门成立国有资本、基金公司也好、投资公司也好、运行公司也好。高层只管资本,资本怎么运行他管,这样的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国有企业第二个层次的改革是在企业。怎么改?让国有企业独立经营,你是我的投资者,你派董事组成董事会以后服从董事会的决议,所以行业不同,股权的比例不可能一样,在中国来说,今天国家管资本,让资本变活,产生资源配置效率,这是上层的改革。下层的改革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根据投资情况组成了董事会,因为行业不同,国家控股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有的国有企业国家控股多一点,有的国企国家控股少一点,这是根据情况来定的。主要的独立经营,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要起作用,董事会要起作用,还要有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在全世界企业发展过程中都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因为原来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最后到了第二代,能不能维持?还可以。到了第三代,企业能不能再这样下去?一定要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否产生,职业经理人有一个供给方和需求方,双方才能取得协调,这样的话管理效率就提高了。
现在中国还没有职业经理人市场,因为职业经理人过去都是有经理的,在社会上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他们是不可能像一般的工作者拿一个自己的简历到处上门走,一般不会有这个现象。所以这需要有职业经理人的建设或是猎头公司,或者是叫企业咨询公司。跟他去登记,他帮你去找、他帮你去谈。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慢慢在德国推广开来的,这个对我们今天民营企业来说是有借鉴,今后的民营企业走职业经理人是因为他有潜力,潜力在哪里?他有过去国资委主管企业,他退休、辞职以后可以加入职业经理人队伍,一定要有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责任制、任期制。所以我们说,转型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民营企业同样需要转型,我在广东调查民营企业,在汕头、潮州做过调查,有的企业感到产权是不清,产权不清问题三个儿子都在父亲经营的时候出过力,父亲死了产权怎么分?当时没有分,都是总的。要分的话谁出力多少没记录,所以争得不可开交。民营企业的转型必须产权清楚,过去对家族是清楚的,对家庭成员是含糊的,矛盾就出在家属、成员争夺产权,这样的企业还能搞好吗?每天处于内乱中,所以民营企业第一条先得根据家族成员的情况,谁出过多少力气,在这个上面要清清楚楚。第二是早日选定接班人,中国无非两个办法选接班人,一个办法就是从贤,谁最贤我挑谁;二是亲,谁跟我最亲,三个儿子中我最喜欢哪个儿子我就选谁。这都是有毛病的。
正确的做法是亲中选贤,亲中选最贤的,如果要选亲,贤中选亲,贤当中谁和我最亲,这都不行问题,维持一段还要出问题。最后也是职业经理人制度。职业经理人可以经过考察、推荐、试用,最后职业经理人转化为合股人,企业就延续下去了,这都是国外的一些经验,对我们来说很多地方可以做参考。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广东有广东的省情,深圳有深圳的市情,究竟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做?先别着急,先把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形成,这样就能适应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适应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个问题: 在中国看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经济如何保持中高速的增长,一二三产业一定要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