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国际社会需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作者:苏伟发布日期:2011-07-23

「苏伟:国际社会需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正文

大家知道,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它影响到所有人,这个问题在去年表现得特别的明显。去年气候变化是最热的一年,今年仍然热度不减。2007年年底,新华社评出了十大国际新闻、国内新闻,都有气候变化问题,国内国际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上至中央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在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从国内来讲,去年六月份我们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去年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今年三月份,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强调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国际上,去年11月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了第四次评估报告,正如茅于轼老师所讲,主流的观点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的看法,但是气候变暖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去年12月份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召开了一个气候变化的会议,即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现在看来,气候变化不仅是个科学问题、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间政治、经济、外交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国内,气候变化问题处理得好,政策得当,可能会赢得一部分选民的支持,也可能上台执政。在国际上,气候变化问题也是一个国际较量的筹码,也是一面重要的旗帜,只要抓了这面旗帜,谁就可能赢得主动,增加在国际较量中的份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情况。

首先,我需要介绍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国际谈判的背景情况。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根据气象观测,我们的地球目前正在经历着以全球气温升高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科学界认为是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IPCC最近的评估报告,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是引起当前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从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在280ppm,2005年迅速增加到379,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4度,预计到本世纪末还将再增加1.1―1.4摄氏度。

气候变化引起一系列的后果,将引起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的短缺,降水分布不均,有的地方很旱,有的地方很涝,今年的降雨我们也可以感受,北京今年的雨水非常多,这一系列的后果,对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一些重大的影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上个世纪,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远远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然在60年代;在更早的时候是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前一阶段有本书《货币战争》也提到了阴谋论的问题,当时有些阴谋家或者精英们想得更多,如何把气候变化做成一个当代最大的国际阴谋,当时与国际大背景也有关系,1987年,国际社会发表了共同的未来报告,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对气候变化的问题的关注已经开始超出了科学的领域。也正在这个时候,国际关系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国际关系走向缓和,冷战结束,对抗让位于合作,冷战被气候变化这样的问题取代,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有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如何进行合作。

如果按照《货币战争》阴谋论的思路往下想的话,大家可以延伸出来,战争没有了,那么稳定统治、凝聚民心的重要的原因没有了,必须找一个取代战争的新的方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的空洞,虽然说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是事件不够大,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事情来取代战争的位置,这个有可能就是气候变化。

当然,尽管有这样的说法,并不代表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看法,我认为,还是应当认真的看待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重后果。从国际社会上来讲,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设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环境影响问题和经济社会对策问题进行了评估研究,IPCC提出的报告成为国际社会认识气候变化,采取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科学依据。

从历史上看,第一次评估报告于1990年提出,也促成了1992年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发展公约。第二次评估报告是1995年提出,也促成了1997年《京都议定书》。去年11月份出台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对于去年巴厘岛会上达成巴厘岛路线图,对2012年以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IPCC科学的工作、科学的评估报告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国际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之后,联合国大会1990年12月通过决议,决定成为政府间的谈判委员会,来制定一项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在公约谈判当中,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关于气候变化公约草案,这个公约草案成为国际谈判的基础,首先成为协调各国立场一个最基本的文件,最后基本框架为最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所接纳,其中有若干个条款,吸收了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在1995年的时候,在《京都议定书》谈判之前,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量化减排指标谈判的这样一个决定,提出了具体的要素,这个决定也为后来的谈判、制定《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只有发达国家承担量化减排指标这样的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2005年蒙特利尔的会议上《京都议定书》提出,中国代表团提出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指标谈判这样的动力,也为会议所采纳,现在基本上奠定了巴厘岛路线图的基础,发达国家不但要在2008到2012年的第一阶段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在2012年以后,要继续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模式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

在去年12月巴厘岛的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坚持《京都议定书》的有效性和主导地位,坚决反对发达国家试图以全新的决议和全面框架来取代公约议定书。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公约议定书呢?因为这个议定书确立了非常重要的原则,对我们非常有利,有了这个公约,我们的利益就会得到维护,我们的主张会得到坚持。从大的方向讲,坚持了公约,也算是我们在国际谈判中赢得了重要的胜利。大家也都注意到,昨天胡锦涛主席在北海道经济大国气候变化成员安全领导人会议上也特别强调,中国将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发展公约,积极推动落实巴厘岛路线图的谈判,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对公约和议定书重要的肯定,需要坚持。

为什么要坚持公约议定书呢?要从议定书的原则和规定来看,公约确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区分的责任,要求发达国家根据这样的原则率先采取减少气体排放具体的措施,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这是为什么呢?发达国家在200年工业化期间,毫无节制的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当前了环境问题,有责任首先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公约规定,对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要求,当然首先是承认,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公约还有一条非常有利的规定,公约第四条第七款规定,发展中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履行公约的义务,取决于发达国家在多大程度能够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支持。

议定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模式,只有发达国家承担了具有的量化的减排指标,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量化的减排的义务,只是重申了公约所承担的应对气候变化原则性一般性的承诺和义务。公约和议定书的原则和规定,对发展中国家非常的有利,是我们国家联合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共同努力,经过艰苦谈判争取来的,的确来之不易。之所以能取得那样的结果,也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国际环境,国际力量对比所决定的,发展到今天,我想要达到这样的原则、达成这样的公约、达成这个议定书,可能有点不可能,所以我们在当前的谈判当中,一再强调,要坚持公约所确定的原则,坚持发达国家率先减排措施。

气候变化问题,怎么来看气候变化的问题,2007年以来,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关系当中,一再升温,从各种各样的会议,世界经济论坛、欧盟首脑会议、欧美峰会,都把这个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今年达沃斯更是大谈特谈气候变化问题,今年五月份,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的时候,中日还签署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把气候变化作为落实中日战略互利关系、加强合作的一个重点的领域。

中美在战略经济对话中,也涉及到气候变化的问题,能源环境的问题,去年德国作为八国集团的主席国,也力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重点也是气候变化,刚刚在北海道举行的八国集团的峰会举行了经济大国的能源安全领导人会议,重点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其他的一些会议,在APEC、亚欧会议峰会、各国议会联盟等等,都在探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从主要的国家国内政策看,布什总统刚上台的时候对气候变化一直持否定消极的态度,认为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从去年开始,他提到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今年他在年初强调气候变化问题,去年在八国峰会之前,举行经济大国领导人会议,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在抓气候变化这样的旗子,也想为八年执政,能够造就一部分的政治上的遗产,扭转自己不是很好的形象。英国一向对气候变化问题比较重视的,气候变化的问题作为英国对外政策一个重要的内容。

最近,两任英国外长原来都是环境部长,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去年在安理会英国提出了气候安全概念,把气候变化和国际和平与安全联系起来。大家知道,联合国安理会主要讨论战争与和平,把气候变化问题拿到辩论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了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问题。

最近,联合国20多个国家,一些小岛国也在推动讨论要把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到安理会的议程上去,现在各方面也在就这个问题进行磋商。

从联合国的行政首脑来看,安南在卸任之前非常的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现任秘书长潘基文也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他上任之后三个工作重点之一,他也是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出政绩出成绩的重点对象,作为联合国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去年年底以来,秘书长也是世界各地忙碌地考察,七月初到日本、中国来访问,工作重点依然是气候变化问题,也希望借助他的活动推动八国峰会达成协议。

气候变化问题应该说一时被炒得沸沸扬扬,究竟如何来看,围绕气候变化问题,这场国际上的斗争。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气候变化一旦发生,或者已经发生,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家评估的意见说,过去100年,全球气温升高1.74度,今后100年,还要升高1.1―6.4摄氏度,经济学家说,如果温度升高两度的话,根据评估报告,地球上15%―40%的物种可能灭绝,不是很肯定地说,温度增高3―4度的话,本世纪中期将有1.5―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经济破坏的规模相当于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后果非常的严重。全球每年遭受气候相关灾害人口,从1975年2%会上升到2010年4%,达到2.5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是最大的受害者,在受害人口中占到95%,这些数字本身有渲染的成份,但是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应当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极大的关注。

二、气候变化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归根究底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这次胡主席在北海道的会上强调,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这是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提出来的,一直以来有这样的认识,气候变化问题是发展的问题。怎么看待发展问题?首先是发展国家200年工业化造成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反过来会妨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发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如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需要发展,只有发展,有了经济的实力,才能有能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够有能力适应气候变化。

三、气候变化问题是各国为争取和保持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竞争优势而展开的一场争斗或者较量。在发达国家家之间,发展水平比较相当,技术水平相当,气候变化问题,可能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和技术市场的角逐,谁能发展低碳经济,就有可能把握技术进步的脉搏,有可能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气候变化问题主要表现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反限制的斗争,不管气候变化是不是像有些人提到的,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