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武:广东改革开放3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李惠武发布日期:2010-06-17

「李惠武:广东改革开放3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正文

主持人郭杰(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堂迎来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36期。岭南大讲坛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个公益性论坛,有学术论坛、公众论坛、地市论坛、巡回论坛、艺术论坛、企业论坛,共6个系列。其中学术论坛是广州地区高校巡回举办的,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36期,主讲嘉宾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同志,今天晚上讲座的题目是“广东发展之路――广东改革开放3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让我们对李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晚的出席嘉宾还有: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办主任陈杰珍同志,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办唐志勇同志。同时感谢广东电视台、广东卫星广播电台、南方日报、南方网等媒体对论坛的大力支持。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李惠武教授。李惠武教授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广东省委党校特聘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青年社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广东青年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生产力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决策咨询研究,在宏观经济运行、区域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和港澳经济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多项省级重大研究项目,获一百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惠武教授为我们做精彩的报告。

李惠武:在我开讲之前,我有一个请求,因为我看到门口还有很多同学都是站着的,我们还有一部分同学都坐在地上,我就想不坐着讲了,就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谢谢大家。

尊敬的郭校长,各位老师、同学们,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够到华师大跟同学们一起回顾和展望中国改革开放这个伟大事业。30年前我是穿着拖鞋到广州来读书的,那个时候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改革开放这四个字就在我们中国发生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改革开放30年所走过的路,我相信我们也不能想像30年之后中国又是什么样子。最近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有些学者说大概到2035年左右,中国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对这样的一个预测,我充满信心,因为在260年前我们中国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那时我们大概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6%,全世界的白银有60%是跟中国做生意的,中国的英文名就是“瓷器”,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以改革开放30年作为题目,来做这样的一个演讲、这样的一个讲坛活动,不管是对我自己这样的一个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还是在座各位,经过若干年的时间之后,走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途的这些同学们,我觉得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30年给广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应该说广东比全国走得更快,所以这30年我们广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30年来我们的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3.8%,这样的一个速度我不敢说是绝后的,但是起码是空前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持续30年超高的增长速度,所以让我们广东整个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变化。我们来看一些统计数据。1978年广东还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是一个比较落后的省区,所以我们的经济总量只有185亿,到了去年我们已经是31084亿元了。这30年我们扣除价格因素,经济总量整整增长了42倍。而且我这里特意给同学们列了一些特别的年份,我们可以看到广东从185亿增加到1000亿使用了十年时间,从一千亿到五千亿我们整整用了七年的时间,从五千亿到一万亿我们使用了五年,从一万亿到二万亿我们使用了五年,但是我们从两万亿到三万亿,我们仅仅使用了二年的时间。去年我们两天多一点点的时间所产出的GDP就等于1978年一年。

我们再看看人均GDP。30年前我们是370块钱,到了去年我们是33151块钱人民币。如果我们用去年的平均汇价来计算的话,去年广东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735美元。这样的一个水平,按照联合国、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们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而且我们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当中是排在第二个档次,因为364美元就算是中等收入美元了,但是我们已经达到了4735美元。扣除价格的因素,这30年我们人均GDP增长了29倍。

再来看看我们的财政收入。1978年时我们是41.8亿,到了去年是2785.4亿。实际上我们广东的财税生成总量,我们叫财税生成总量,就是在广东这一块17.8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所产生的各种税收。去年广东财税生成总量是7850亿,大概占我们全国的1/7。我们做一个形象的比例吧,那就是温总理的大帐本上每收到7块钱,咱们广东就贡献了1块钱,是这样的一个水平。我们交给中央总共是多少呢?去年我们大概交了430亿财政给中央,真金白银地交到温总理的手上。430亿是什么概念呢?不知道在座有没有来自江西或者是海南省的同学,这两个省去年的财政收入大概是120亿。也就是我们真金白银交给温总理的财政,相当于海南或者是江西一个省多少年的财政收入呢?财政收入我们这30年里,我们总共增长了大概60倍。

我们再来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好不好,关键是看他家里有没有多余的钱、有没有积累。30年前我们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只有17.6亿元,到去年已经超过了23000亿,广东人均储蓄存款超过了20000块钱。总结一句话,到2007年时,我们广东以占全国1.9%的国土面积,17.89万平方公里,7.3%的常住人口,我们去年是全国的第一大人口大省,944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3%,创造了全国12.5%的GDP、14%的财政收入和3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我们广东是进出口贸易的大省,我们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左右。到去年我们的人均GDP是33151,折算成美元是4735美元,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是35.3和49.6,三次产业比重5.4:51.3:43.3,城市化率64%,人均预期寿命74.5岁。总体上判断,广东已经完成了从小康型社会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过渡,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的阶段,并开始进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国际化促进市场化、以城市化为载体、加快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新时期。这是我们的一个总体判断。

改革开放30年广东所取得的八条经验

改革开放30年已经给我们广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个人认为这30年是我们广东经历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生产大提高的黄金时期。可以这么说,我们广东以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实践给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我们广东以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告诉全世界,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么样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我们今天站在这里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我们有若干的体会,或者说若干个经验是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思考、去珍惜的。

第一,广东始终坚持把党中央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广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30年前我们结束文化大革命,打倒“四人帮”,中央把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要改革开放的时候,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必须要选择一个地方来试,广东有幸给党中央选中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区。中央给我们赋予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而实际上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本身并没有具体教我们广东怎么样地改革、怎么样地开放。在这个时候,我们第一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任老书记说我的理解就是对外要更加开放、对内要更加搞活、对下要更加放权,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当然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广东一定要为全国杀出一条血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我们必须要走前人所没有走过,或者不敢走过的路,所以我们说解放思想是我们广东取得今天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最重要的法宝和最根本的经验。当然实事求是,那就是根据我们的省情、根据我们的国情、根据我们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选择我们改革开放的主要方向和主要的途径。

第二个经验是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广东的情况非常得特殊,30年前即便是我们今天已经非常发达的珠三角,那时也是农业经济形态的社会,我们借着毗邻港澳这样的一个独特优势,抓住了一个重要的机会,那就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所以我们一打开省门,就以我们区位的优势、人文的优势、政策的优势和成本的优势,和港澳两地的制造业资金、人才、经验、管理销售网络的优势结合起来,开始我们最为独特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这么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省门、国门一打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原来高度集权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许在座各位同学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在30年前我们广东人几乎所有的一般日常生活消费品都是要凭票定量供应的,比如说火柴、衣服,每一个居民每年只有1丈3尺6的布票,火柴每个人每月只供应2盒。这样的情况下,把外资引进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盖厂房的时候,他们需要钢筋水泥红砖,而这些生产资料都是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冲破的就是这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好就好在中央授予广东先走一步的试验权,我们先从价格改革起步,那时叫搞活中间、放活两头,因为我们价格是商品经济的重点和灵魂,只要我们把价格搞活我们的经济就能搞活,我们的生产力就能解放出来。我们实际上就是通过开放来促进我们的改革。在开放和改革的过程中,当然直接的结果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个经验,我们始终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每一次的发展机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新的台阶。广东改革开放起步是粤港澳合作,那时我们紧紧抓住的就是港澳两地制造业的转移。几乎一夜之间港澳两地所有的制造业都搬到了珠三角,到目前为止我们珠三角这个地方还有13万家的外资企业,其中有8万多家的港澳投资企业。这是我们抓住的第一个机会。

而第二个机会那就是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我们知道小平同志南巡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由此我们广东进入了一个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我们改革开放事业这么一个新时期。

第三次重要的机会,那就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开始,虽然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一场危机由于像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这些新兴工业化的国家,他们在危机的冲击下面临的经济矛盾和困难比我们更多,我们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大量地引进全世界各国的跨国企业,使我们实现了第二次产业结构大规模的转型升级。这个时候我们建立起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三个新的支柱产业。

第四次机会我想就是今天汪书记来到广东,说广东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通过第二次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改革开放30年打下的厚实经济物质基础,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更深更广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刚才我给大家看到的图,广东的经济发展每隔几年就会上一个大的台阶,这个过程实际上贯穿着我们的经验,就是哪怕在经济形势最好的时候我们也要寻找我们的发展机遇,哪怕在经济形势最困难的时候也要看到我们发展的机会。

第四个经验,我们始终坚持以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正像我刚才给大家所介绍的,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走的是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广东,越是离港澳两地近的地方工业化的水平就越高,尤其是靠香港越近的地方工业化的进程就越快,所以客观上我们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东西两翼次之、北部山区相对比较滞后的这么一种发展格局。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