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森: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兴衰」正文
【内容提要】给定一定的社会安定环境(即没有战争和兵荒),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社会安排中,市场经济都会自发成长。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历代王朝屡屡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禁榷(官工业)”制度,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滞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然而,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市场经济还是在皇权专制政制下艰难和强韧地成长起来,尤其是只要皇权专制朝廷稍微放松对市场经济自发成长的管制和压制,市场经济就会很快繁盛发展。但是,历史的悲剧是,当市场经济稍微有个几十年最多百余年的繁荣后,总会在官府腐败、社会动乱或外族入侵的战争中周期性地衰落下去。
自1978年以来,中国基本上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总量、市场分工和深化程度,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方面来看,这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应该归功于市场秩序的成长。然而,良序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似乎仍有许多困惑。
按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理论发现,人类有喜好交易与交换的天生禀赋,这种人类的天赋禀好的自然发挥,会导致市场分工的自发演进和市场秩序自身的不断扩展。因此,在人类大多数族群和社会中,市场总会蕴生其自发成长和不断扩展的内在动力。然而,市场自发成长和良序运作,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学界一般认为,确保现代市场经济良序运行的基本条件,是法治和宪政民主。在今天的讲演中,我将不从理论上探讨市场运作与法律制度以及政治体制的关系,而谨想通过对两千多年来皇权专制政治体制下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衰史的回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缺乏必要的产权法律制度和法治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自发成长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后果?
一、西汉时期中国市场经济的第一次繁荣与禁榷抑商制度的出现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秩序。在稳定社会环境中,市场秩序一般会在一定范围内自发成长与扩展,这一理论判断已为中国经济史和考古学的许多研究所证实。已有研究发现,中国的手工业和市场交易在殷商时期就相当发达了。到了西周时期,中国的市场分工更加细密,有了金属工、木工、玉石工、陶工、纺织工、皮革工、武器制造工等“百工”之说。
秦汉之交,中国经历了一段群雄争霸、内外骚动、诸侯并起以及民不聊生的时期。秦覆汉兴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固的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随后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工商业的繁荣。按照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描述,“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得其所欲”。在汉惠帝尤其是汉文帝(公元前180年-前157年)统治时期,朝廷听取大臣曹参的主张,采纳黄老之术,实行“拱己无为”的不扰民政治方略。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汉王朝这时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到了汉景帝(公元前188-前141年)时期,朝廷又接受大臣晁错的建议,继续采取“君臣俱欲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的经济政策。结果,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40年左右“文景之治”的盛世繁荣。
文景时期,全国道路交通和市场交易网络逐渐形成,从而促进了中国当时的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除政治首都长安外,西汉时期又自然成长出了一些全国性的商业大都会。譬如,当时就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都”之说。除这五大商都之外,西汉时期大大小小的商业都会遍布于全国各地。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西汉时期,中国的冶金业、制盐业和铸币业都相当发达,冶炼技术也已经非常先进,工匠们用高炉炼铁的方法已经非常普遍。汉代炼钢方法的发明和整个钢铁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经济各部门都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经济史学名家傅筑夫先生曾经指出,西汉时期,中国“在生产技术的造诣上,在钢产量的产量和质量上,比之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钢铁工业所达到的水平,并无逊色,但是中国却早了两千年”。另外,在西汉时期,中国陶瓷、纺织、印染、酿酒、铜器和其它金属铸造业以及车船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文景之治时期中国工商业的繁荣表明,即使在一种农耕文明中,如果政府不过渡干预和制肘市场自发成长的内在力量,市场秩序也会大踏步地扩展,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社会繁荣。
在西汉时期市场成长、民营冶金技术进步和商业贸易扩大的同时,商人资本的集聚也产生了一些令汉代皇权专制统治者担忧的社会问题。在缺乏较完备法律制度和民主政治的传统社会格局中,商人资本的自然成长,曾使汉王朝的统治者感到某些潜在威胁。伴随着文景之治时期的工商业繁荣的是,“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汉书・食货志》)。这也就成了西汉王朝的继位皇帝打击富商巨贾、遏制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一个现实理由。公元前140年,年青的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即位。登基5年后,汉武帝便对民营工商业连下重手。首先,汉王朝接受大臣桑弘羊的主张,强力推行“均输平准”等统购统销的国营商业政策,同时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营,由官府对重要物资的运输和贸易进行垄断。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禁榷制度”。除此之外,汉王朝还加重商人赋税负担,直接没收商人财产,并通过不断改变币制的办法,使商人所积累的大量货币财富伤失或减少其价值。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办法,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并加以各种形式的人身侮辱等。通过上述种种政策,“文景之治”培育出来的繁荣的民营工商业遭到了极大打击。对中国社会历史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作为其控制社会和确保朝廷收入来源的一个成功范例,汉武帝的禁榷和官营制度的抑商政策开了后期各王朝的先河,两千多年来,同类制度和措施被历代王朝所屡屡采用,从对中国社会内部市场经济的自发扩展和经济增长,创生并沿存下来一种非常有效的束缚和制约机制。
这里应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禁榷抑商制度和政策的实际运作结果,就是自西汉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秩序随王朝的政治周期和更替而发生了多次“巨大经济波动”。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社会史,这种伴随着王朝兴衰而发生的周期性的巨大经济波动,经过隋、唐、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晚清。
二、唐、宋、元时期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衰
东汉末年开始的社会大动荡和经济大破坏历时约半个多世纪之久,整个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经济区域被破坏为“一个烟火断绝、土旷人稀的荒凉地带”。后来经过西晋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中国的市场经济才稍加恢复。接着又进入南北朝至隋朝初期的大破坏、大混乱时期。这样的社会大动荡、经济的大破坏一直延续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唐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持续数百年的战争和剧烈社会动荡对经济的破坏。在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市场秩序又在一种开明专制皇权政制下有所恢复,并获得了一定的成长空间,随即中国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长时期。前唐时期,不仅中国的农业有了迅速恢复,商业贸易(包括国内和国外商品贸易)也有了一定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持续了约120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中国经济又在朝廷官府的各种管束和控制下逐渐达致鼎盛。
然而,就在盛唐经济社会日趋繁荣的同时,最高统治集团开始腐败和挥霍无度起来。加上富豪旺族土地兼并加速,大量农民失地而变成了流民,社会矛盾也随之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到天宝13年(公元755年),终于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在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安史之乱显然是一件巨大的历史灾难。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且就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破坏而言,则是一场浩劫。更为悲惨的是,在安史之乱被平息下来之后,中国的社会动荡和对经济的破坏并没有结束。随后的军阀割据和各地藩镇相继称兵昌乱,以及继而发生的黄巢农民起义及其镇压战争,使商品贸易几乎无法进行。结果,中后唐到五代十国时期长达二百年左右的社会动乱,把盛唐时期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几乎破坏殆绝了。
安史之乱,加上中后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和对中国市场经济大破坏,直到宋初才始有改变。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在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政策上,宋代朝廷则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与唐朝相比,除一些政府垄断的手工业部门外,宋朝政府一般不再干预和管制其他行业商人的正当经营活动,从而市场也不在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和狭小的范围之中。自春秋以来直到盛唐时期所一直实行的市场开市时间在宋代也被取消,随之商人可以日夜进行交易活动,从而工商业者第一次获得了自由。这实际上乃是中国古代商业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变化,曾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作是中国的“商业和城市由古代型向近代型的转化”。
宋代商业和市场贸易的空前繁荣,导致了采矿业、冶金业、工业制造业、纺织业、造船业、制糖业以及造纸业等官营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另外,尽管从宋初朝廷就开始实行严格的榷茶制度,但是在整个市场经济繁盛发展的大社会环境中,宋代茶叶的产销还是哉宋王朝的专制管束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另外,宋代的冶金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根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哈特威尔的《北宋时期中国煤铁工业的革命》一书中的估计,在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中国铁的产量差不多已经是164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产量的2.5至5倍,并且与18世纪欧洲(包括俄国欧洲部分)的铁总产量的14.5-18万吨相若。从宋代的市场扩展,技术进步和冶金业发展等方面综合层面来看,公元1000年左右的中国,与17和18世纪欧洲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不多。这说明,与欧洲各国相比,中国已经提早6-700百年走到了人类社会近代化的大门口。
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世纪末,中国的经济“一直在沿着一条上升的曲线”增长着。然而,这北宋时期这百余年的市场经济繁荣,曾一度被北方民族的兴起和战争入侵所打断。北宋末年,女真族兴起,在灭辽后,挥军南下,侵犯大宋。于是,整个中原地区陷入了兵燹战乱之中。宋金战争最初发生在中原地区,后又扩展的淮河流域。在金兵大举入侵而占领长江以北的地区之后,中国北方一度繁荣的市场经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北宋时期繁荣兴旺的黄淮两大主要经济区荆榛千里,鸡犬无存,从而整个中国经济又陷入了一个历史上巨大波动的低谷之中。
然而,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是,在长江以北被金占领后,南宋王朝在临安(今杭州)偏安一隅,维持了150年左右的统治,且在外临强敌(金)虎视眈眈,内部奸佞当道的社会政治格局中,中国市场经济却在南宋王朝政府控制薄弱的环境中自发地成长和繁荣起来。尤其是以临安(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发展和私人工商业的繁荣,已经远远超过北宋。南宋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当时中国的海外贸易范围,东至朝鲜、日本,南至南洋、东南亚各国和印度,西至波斯、阿拉伯诸国。一些最近的历史和考古研究也发现,经由泉州而发展起来的海外贸易和造船业,哉南宋时期也已经相当发达。
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市场经济的自发繁荣和发展,最后还是被蒙古大军入侵中原的战争所打断了。蒙古族征服者为建立其统治的入侵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破坏是巨大的。中原以及江南的大片疆域领土上发展起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元军入侵的战争中均遭受到极大破坏。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采取了一种军政合一的国家制度,以军政管理国家,支配经济,相应地私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和束缚。然而,从一些历史资料判断,尤其是从《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元代中国社会的描述中,今天我们可以知道,即使在元朝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下,市场经济和民间手工业、商业还是强韧地恢复和成长起来,以致到元朝中后期,一些中国东南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又萌生和发展起来,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欧洲。除了大都(今北京)外,像邳州、淮安、泰州、扬州、新州、镇江、苏州、建康、临安、泉州、庆元(宁波)、温州、以及中国北方的城市卞梁、涿州、中定府、太原府、平阳府、京兆府(西安)等城市和州府的工商业和贸易,都曾繁盛一时。
在中国历史乃自世界经济史上,元朝帝国的一个可以称道的方面是其发达的货币经济。在元帝国建立之后,朝廷政府在全国普遍推行和使用纸币。这样大范围的广泛使用纸币,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中国元朝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