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

作者:中国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 选择字号发布日期:2002-12-27

「中国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正文

今天是系庆的最后一讲,我也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关于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的研究的一些报告。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呢,这二十年来一直都很引人瞩目,也引起了很多争论。因为改革开放嘛,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其中经济上出现了一些私营企业的再生。这是个打破了过去完全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新现象。在社会结构而言呢,私营企业主更是个新问题。这个引起很多争论,从一开始有的称它为“群体”,有的称它为“阶层”,也有的称它为“阶级”。到底它是一个什么?它到底现在形成了什么一个状况?还有,它和社会结构中的其他关联部分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个的确是一个值得仔细去探讨一下。因为现在说法很多,真正要拿一些数据来说这些问题好像才有说服力。从九十年代起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在九一年开始就做过第一次的全国性普查,但可惜它后来不做了,不做以后,统战部和工商联倒是不错,从93年、95年、97年、2000年包括2001年分别作了五次抽样调查,每次大概从全国抽取千分之一到一点五。根据那一年的经费筹集状况,少则千分之一,多则千分之一点五。像2002年刚刚做完的就是,现在全国私营企业是203万户,它抽取三千户,大概就是千分之一点五。都以这样的比例坚持做了五次。我底下有一些数据呢,差不多就是从这里头讲的,唯独这2002年,因为正在做这个数据处理,我有的呢就用的少一些。我可以把这些都做一些介绍。

那么我想讲五个问题,一个就是非常简单的回顾一下到底在中国这样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和到改革开放以后又再次出现的这种私营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简单经历。第二,就是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流动,也就是带际流动和带内流动,都是些什么人?而且是在不同的年代是些什么人来。至于到底是管它叫“阶级”还是“阶层”,有些概念本身已经很混乱了。我们先不说它是什么,先看看它的带际带内流动是什么。第三呢我就想讲它和别的社会成分之间的关系。互相的联系是什么?第四呢讲他们的政治参与。第五呢讲它们内部的分化。特别我想讲呢现在出现的一个比较资产较大的这样一个里头的社会分层。最后我想探讨一下到底怎么称呼他们,称他们为一个“群体”?称一个“阶层”?称一个“阶级”?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你先得把这样一些概念分清,然后看他们到底到达了一个什么水平。我就想今天如果有时间,把这个做完。我也特别希望讲完之后,大家能够提些问题然后做些讨论。因为往往讨论问题是比较激动人心的,双方交流是挺有趣的一个事。

那么第一个呢就是私营经济的简单历史回顾。

实际上在1949年以前我们国家是有这样两种国内的私营经济。一个称之为官僚资产阶级,一个称之为民族资产阶级。那么他们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呢?官僚资产阶级产生于我们的洋务运动,以后到49年没收的实际上就是当时所谓的国有财产,就是称它为官僚资产阶级的财产和一些大官僚的财产,比方说,尤其是孔家、宋家,当时有些银行资产,有些工厂比较多,留在国内的。实际上当时到底一共没收了多少个单位呢?只是2858个单位。真正的这些单位中的生产工人只有75万人。但是它已经占到当时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的80%。也就这么2000多个单位,所以当时1949年的整个工业水准不能和今天简单的类比,当时就这么2000多个单位。另外一块大的阶级、大的力量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最早五星红旗不是四个星吗?那就是四个阶级嘛: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当时有多大的力量呢?民族资产阶级应该说到当时1949年的时候有不足一百年的历史。它大概是几种人形成的,大概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逐渐逐渐形成的。一种是手工业场中手工业主慢慢做大了形成的。资产阶级引进了新的机器形成了资产阶级的萌芽。现在在香港科技大学那个系主任叫苏耀昌,对吧?苏耀昌写过一个《华南丝区》,那里头就提到在华南最早出现的缫丝业,缫丝业当时是从越南引进的缫丝机,机器缫丝,在华南形成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第二部分是什么呢?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正好是洋务运动起来的时候,出现了一批官办的还有民办官助、民办官督。这些都是后来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起源。比如说我们现在老读那书,读那谁啊?胡雪岩!他呢但是就是民办,但他当时和“官督”和“民办官助”都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第三部分就是一批当时的地主官员,后来成了民族资产阶级。真正到了49年,到56年开始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底它有多少呢?他们当时的工业户也不过有12。3万户,拥有的工人呢是164万,商业呢是402万,662万人。但是当时绝大多数你不能称之为资产阶级,它这个雇佣劳动都算不上,所以真正当时被划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只有86万人。后来三中全会后又给76万人区别为小商小贩,因此真正原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言的也就只有16万人。好,这是将过去的,那么到了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呢,这个政策都是一步步来的,一开始,当时可不可以办私营企业?当时也没有想到这一条。仅仅是农村大包干之后呢,手工业、副业越做越大,同时雇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成为“雇工大户”。真正说有可能出现私营企业的呢也是要到1988年修宪,才正式认定有一个“私营经济”。真正当时到1989年才开始在统计上单列了一个“私营企业”也就是“私营经济”。当时是多少户呢?9。1万户。投资者21万人,雇工241万人,总的力量大概就这么大。那么到了2001年底,就到了去年年底,从89年到2001年底,12年过去了,就是这个表上打出来的,到了去年年底是203万户,投资者是461万,工人2253万。所以你要说这到底是一个社会一个单独的成分是完全可以说的过去的。你看它的绝对人数,比解放初期,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工人数,都要多到10倍以上。但是他在整个一个经济结构中的力量仍然是相当有限的。请看一下表二,如果你跟49年的那个比例相比,我这是讲工业,整个私营工业,在当时49年底虽说只有164万工人,但是它的资金比例占到整个中国工业比例的17。8%。这个比例也不高啊?因为别忘了那个官僚资产阶级占掉了80%!当时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没收之后呢,工业产值比例占63%。可是到去年为止,我们虽然有68万户(光工业企业68万户),职工也达到1069万,(所有私营企业中工业仍然是最大的行业)但是它只占到资金比例中的3。7%,工业产值的10。7%。就说它的比例是相当小的一块。那么大家该说现在宣传上不总是说现在非公有制是“二分天下有其一”,有的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这里头说非公有制,应该包括一些外资,还应该包括一些个体。个体我就说千万不可忽视。一个一个个体很小,但是它累加在中国,现在它是2000多万户,4000多万经营者。这4000多万经营者就相当于非农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所以它占的比例应该说是一块相当大的比例。真正我们的私营经济,一直到今天,绝对人数好像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分,这好像毋庸置疑。但是真正在经济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占到的比例,仍然比不上49年那个时候。那么这是简单的它十几年来的发展过程。这个因为数据什么的都好办,都可以从国家统计局什么的得到,所以我就不多介绍了。

主要呢我底下想谈一个也就是第二个问题: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流动。那么说现在的社会流动就要讲我们的社会结构到底有些什么变化。在我看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结构,拿个工程图打个比方,横看是一个金字塔,俯视呢像一个同心圆。但这个同心圆有几个界限不清,有几个界限清。比方说这个同心圆最中间的当然是当时的政治精英,或者可以称为,用我们当时一直称的就是“干部”。不但是国家的政治领导权由干部掌握着,同时通过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掌握着国家的经济权力。所以这个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是合二为一掌握在同一拨人手里的。在它周围有个知识分子阶层。虽然说好像经常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有冲击,但是总的来说它的社会地位和它在当时整个计划经济体制下所起的作用仍然还是较好、较高,但干部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界限不是特别分明的。就是知识分子有可能成为干部,而且知识分子成为干部,一身兼二任的在当时也是很多。这个界限并不分明。但是在外面,再外面的这层,应该看成是城市工人。城市工人只要完成政权所交给的任务,忠于这个政权,就可以从生到死获得较低水平的保障。比如在我这么大的岁数和比我更大岁数的那些人,我们上小学几乎是免费教育。然后到了中学,当然不可能说是全部上中学,但是除了上中学,比如上技工学校阿,到了初中毕业以后,基本上城市人口全部保证可以就业。一旦就业以后呢,公费医疗就有了,将来享受退休制度就定下来了。那么住房问题呢,虽然很差,但是只要你在一个单位时间长了,你总是可以得到的,甚至连你的婚姻,连你的什么等等,这个单位虽不会包办,但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尤其跟住房连在一起总会对你有一些资助。最后一直到你退休,到你死,还有丧葬费。所以从生到死,你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最外圈的农民,它最凄惨的是什么呢,是它这个生产的权利,它后来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它自己决定不了。流动的权利又没有。所以真的被固定在一块土地上,而且固定在唯一的一块土地上,这样的身份就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农民其实是应该有人身自由的。而一旦依附到连自由流动的权利都没有的话,从我们社会学上来说那就连农民都不是了。那么再外头,有少量的占到人口5%的(解放初期说10%,后来降到5%的)所谓“地富反坏”,戴帽的和没有戴帽的处于边缘状态的一批人。那么真正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最先动起来的是农民。农民通过大包干得到了生产上的自由和流动上的自由。同时,表现出对改变自己位置最积极的,实际上是包括农民和一些边缘群体。因此最早的私营企业(那时候还不叫私营企业,还叫“雇工大户”),或者说最早手工业能够做大,手工工场能够做大,雇工能够超过一定限度的,首先是农民和一些没有职业的干了个体并把个体做大的这样一批人。所以在1989年以前开业的当中,相当多的是以前自己所谓出身低微的。我们在1997年曾经来摸一些,到底你们这批人,就是1997年调查那些在1989年以前开业的和89到92年开业的以及92年开业以后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来的人物。(底下这张表是细表,可能放不下)从这个细表可以看出归根结底,在改革开放以前那些所谓红色出身的和中间层的和那些所谓黑色出身的,你可以看到,越是在1989年以前,中间和所谓灰色、黑色出身的占的比例越高。但是到89-92,尤其是92之后,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就是说这个时候什么人开始更多了一些呢?从带际流动来看呢这里头数字差的不是太明显。但是如果你考察带内流动就看出来,在同心圆当中越是靠近核心部分的,从89-92,尤其是92以后,开始去“下海”了。这个时候原来的计划经济受到的动摇比较大,这时候已传出什么“砸三铁”阿,未来的前景已经不像在计划经济体制底下那样容易把握,认为是可以预见的了。在这个时候他们也受到原来边缘群体成功的一些鼓励。因此这时候开始出现一些干部、知识分子开始去“下海”,开私营企业了。这个我们可以看下一个表。这个分别看的是带内流动。是89年前、89-92、92-97,97以后。就可以看到这里面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真正下海的越来越增多,原来,最早下海的是农民居多,但现在农民的数量相对减少,因为从一个农民开业成为一个私营企业主的原始积累与资金已经越来越困难。个体户做大了成为私营企业的也在下降。现在的成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到了这两年,在这个过程当中尤其是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就是在97、98年之后,这两年就出现了原来的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的改制。这个改制有的地方喊得很凶,比如说山东诸城,“把它都卖光”,但也有些地方一声都不响。但实际上97-98两年间就已经完全变了,这个最典型的就是江苏。江苏原来在农村发展有几个模式。江苏就是以发展乡村集体企业为其苏南模式,跟温州模式完全不同,温州模式是土生土长的资本主义,土生土长的私营企业。或者说跟广东、福建的那种外来的资本主义也不一样。苏南是完全靠自己的设备办企业发展起来,而且有的发展得非常巨大,像在吴江、吴县、苏州的一些私营企业,一年都是上几个亿的产值。这种工厂都很多。但是在97-98年基本上基本全部转制。一种全部转成私营,一种全部转成股份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