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商业道德与商业信誉」正文
商业道德与商业信誉
时间:2001年12月30日上午9;30
地点:百年纪念大讲堂
主讲人:北大光华副院长 张维迎教授
主办:北大团委学术实践部 香港凤凰卫视
开讲之前,主持人阿忆与张维迎教授谈了很多有关张教授成长历程的话题,张教授的童年是在陕北度过的,后来考上西北大学,进入西安,再后来又到了北京,然后到牛津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北大工作。张教授的幼年生活是不算富裕的那种,在他认为,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后的智商一般要高,因为农村录取比例低,所以能考上的一般都是很优秀的,阿忆反驳到,农村的孩子由于没有什么娱乐,所以只好钻心学习。张教授很不以为然,是的,农村的孩子没有娱乐,但他们要做很多农活,所以也不是说就一心学习。最后,主持人开玩笑地说:“那样城市的孩子都去干农活,这样就会有好成绩了。”
结束了上述的调侃,张教授马上开始了讲座。
在谈商业信誉前,张教授用了一个故事。你在你家下面的小杂货店买东西,当你付款要走后,店主突然说,你还没给钱呢?这时你怎么办呢?去告他,法律对此是无能为力,这时我们就会想到商业信誉,小杂货店是固定的,如果他这次欺骗了你,你下次就不会再买他的东西,而且你过会告诉邻居,说某人不讲信用,这时杂货店只好选择关门了。
中国曾经是非常讲仁义礼智信的,但现在好像变成了一个不是很讲信誉的国家,在陕北时没钱买东西,到了北京不放心买东西,到英国买东西才感到比较放心,因为人家比我们讲信誉。
人们什么时候才会讲信誉呢?首先必须对生命有一个较长的预期,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那么你今天可以去做任何犯法的事,因为法律不可能来处置你了。信誉就是为了长远利益放弃眼前利益,正因为对生命有一个较长的预期,所以讲信誉才成为每个人的最优选择,否则最终受害的是自己,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你了,信誉对信息的要求是极少的,法律就不同,法律是需要强制执行。
信誉是不同于道德,信誉是市场秩序的基础,同时它也需要一定的制度做支持,如何形成信誉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做点解释:
一、完善产权和制度
我讲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的,因为国企产权不明。国企的厂长经理一般都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就不知在何方,所以他们都追求短期行为,不可能形成长远的预期,并且企业家都是政府官员,他们的目标一般与利润无关,不追求长远利益是他们共同的特征。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产权不明,因为产权不为他们所有,干得好也只是给别人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产权是信誉的基础,只有产权明确了,你才可能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才可能有一个长久的预期,才有可能有更好的信誉,反过来如果产权不明确,政府干预过多,那么人们的预期就越不稳定,就越没有人讲信誉。
二、规范市场首先一定要规范政府。
如果政府有权在任何时候宣布合法、非法,那么人们就没有了一个稳定预期,导致追求短期利益,有一点好处就捞一点。再者政策透明越低政府权力就越多,这时政府就越想干涉,政府拥有创造权力的权力。当政府认为市场不规范时就想通过管制来规范市场,但是政府越管制人们就越不放心,反过来导致市场更不规范。所以我主张要像戒毒一样戒除政府管制。老百姓与政府之间是一个博弈,举个例子,当初整个生产队一起种树;可是树却总是长不大,因为人们认为树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毫不客气地砍掉自己用,这时生产以决定把树承包给个人种,但结果树还是长不大,这时生产队又决定把树收走由生产队集体种,为什么树归自己所有了还要砍呢?因为百姓预期你会收走,所以就砍掉,结果政府果然收去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等到一天他自己后悔了就不会再做傻事了。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所以不要给政府太大权力也不要给政府太多责任。任何随意扰乱人们预期的政策都会破坏产权,没有政府的规范就不可能有市场的规范。
三、信息传输
全社会都因关注那些不讲信誉的企业,将他们曝于公众,让不讲信誉的企业、个人无法立足,一个英文单词很好地概括了这点,gossip。媒体、报纸首先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如果媒体都不讲信誉,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称得上讲信誉了。
四、法律
还是回到当初,信誉和法律对于市场秩序的建立是互补的,在中国规范法律执行对信誉的建立更有效一些,在中国法律的供给和执行不成比例。政府不光是法律供给者,而且干预法律执行。说到法律执行,那么法官也应该非常讲信誉,法官是公正的化身。而在中国法官由政府任命,他对自己都无法有长期预期,那他还讲什么信誉。相反,美国的法官就相当有威望。
五、尽量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
政府是花别人的钱给别人买东西,所以他不会心疼。政府交易不同于个人交易的地方在于企业把东西买给政府,它只需搞好与政府官员关系就可以卖出商品,而这样的商品的质量往往是比较次的,这一方面促进了腐败,另一方面有损信誉。
说了这么多坏话,我本人对信誉制度的建立还是比较有信念的,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讲信誉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