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强:如何制定市场开放的产业政策

作者:朱富强发布日期:2017-04-08

「朱富强:如何制定市场开放的产业政策」正文


内容摘要:一国的经济增长在开放市场和封闭市场下面临着不同机制,在开放市场中根本上取决于由产品价格决定的绝对优势而非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同时,在要素禀赋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内,一国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和技术水平。为此,为了防止本国产业和经济的全面崩溃,经济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市场开放的产业政策时就需要考虑不同产业的规模经济特性和国内外技术差异。相应地,通过剖析各产业的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经济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政策应该实行从竞争优势差距最小的边际产业开始的次第开放顺序,这就是市场开放中的边际原则。


一、引言


在世界各国实行的产业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失败案例,也可以发现不少的成功案例;但是,我们不能不因为那些失败案例而反对和否认一切产业政策,也不能因为那些成功案例而支持和鼓吹一切产业政策。相反,我们需要探究产业政策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并由此寻求制定合理产业政策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产业政策以提高成功的概率?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来说,产业政策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它能否提高该产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相应地,如果一国期望重点发展的目标产业暂时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甚至在开放市场中还不具有自生能力;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就需要对该产业采取一定的保护,并在保护期内通过各种措施来提升它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一点,导致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相应地,林毅夫强调双轨制和渐进式的转型,强调对某些产业补贴和优惠政策的维持。[i]进而,林毅夫还依据国内外的竞争力差距以及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差异区分了五种产业类型,进而详细地探讨了政府在不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ii]

显然,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来说,它的大多数产业都属于追赶型产业,乃至绝大多数企业在开放市场中都缺乏自生能力。那么,对这些追赶型产业又应该率先开放哪些以及保护哪些呢?这对经济转型国家尤其重要。一般地,这就需要考虑这些追赶型产业中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而这又体现为竞争优势差距。进一步地,不同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水平为何会存在显著差异呢?林毅夫主要考虑了产业的要素禀赋结构,认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开放市场中具有更大的竞争能力。但实际上,即使产业的选择符合一国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技术水平也会极大地影响它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水平,从而对其置身于开放市场中的生存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这意味着,对经济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某个产业已经符合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也需要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至于应该采用何种程度的保护措施,这主要就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该产业的规模经济特性和该产业的国内外技术差异。有鉴于此,本章尝试基于竞争优势差距来为经济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建一个指导不同类型产业进行市场开放顺序的基本原则。


二、国际竞争的绝对优势原则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及其产业政策选择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之上,政府的作用也在于因势利导地促进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问题是,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又如何识别和运用比较优势?譬如,林毅夫的GIFF框架认为,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找目前收入水平高一倍左右且发展迅速的国家,这是因为发展迅速会使得它的资本会积累非常快,工资会上涨非常快,原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会逐渐失掉比较优势。[iii]这里的问题是:比较优势根本上体现为一国在不同行业上的相对优势,工资会上升是否会使得发达国家失去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的原有比较优势?我们可以作一简单的分析:按照流行的观点,一国的劳动工资大体取决于该国的人均资本-劳动比,那么,当资本积累量不断上升时,所有行业的工资都会有同比例的上升,从而就难以确定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变化;更进一步地,我们假设资本价格保持不变,劳动价格上升产生的后果恰恰是:该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价格相对上升而资本密集型产业价格相对下降,这反而会造成原先资本密集型的汽车业等的比较优势获得进一步的上升。由此推之,又如何得出林毅夫有关发达国家的原先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失去比较优势的结论呢?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发达国家在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确实在不断下降,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中一个可能性原因就是,有新的资本更密集的产业出现,因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换代而实现产业资本进一步密集化。不过,这需要以新的技术发明或应用为前提,从而可以解释创新活跃期的状况,却难以解释非创新活跃期的产业类型相对稳定情境。相反,如果回到价格竞争的基本面,我们就可以对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下降趋势看得更清晰。其主要原因是:(1)发达国家因劳动价格上升而导致其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2)后发国家因资本价格下降而导致其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3)更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的扩散使得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该行业上的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同时结合较低的工资水平就取得了生产成本上的绝对优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在贸易竞争仅仅发生在两个国家之间的情境时,比较优势原则才是适用的;相反,当贸易竞争发生在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的情境时,比较优势原理就很难适用了。

我们以最为简单的三个国家三种商品的国际贸易为例作一分析。在表7-1所示的模型中,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和生产呢?(1)如果在产品A和产品B之间的贸易,国家1在产品A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国家3在产品B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国际贸易和分工将在国家1和国家3之间展开。(2)如果在产品B和产品C之间的贸易,国家1在产品C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国家3在产品B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国际贸易和分工依然在国家1和国家3之间展开。(3)如果在产品C和产品A之间的贸易,国家1在产品A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国家3在产品C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国际贸易和分工还是在国家1和国家3之间展开。也就是说,在这个3×3贸易模型中,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分工结果是,国家1生产产品A,国家3生产产品B,并且国家1和国家3都生产产品C,而国家2却找不到任何按照比较优势可以生产的产品。那么,国家2是否就因此被排除在国际贸易之外了呢?显然不是,因为国家2在产品C上具有明显的绝对优势,它当然可以专业生产产品C。



更进一步地,上述3×3贸易模型只是一个简要的说明,而实际世界的贸易关系要复杂得多,因为国际贸易涉及到数百个国家或者成千上万个企业。按照西蒙的观点,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根本无法在数百个国家或者成千上万个企业竞争中敏锐地识别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比较优势来获取最大收益,相反,主要由成本或价格高低所体现的绝对优势认识起来却要容易得多。因此,根据更为直观的由产品价格显示的绝对优势进行产业或产品的选择,就是一个更为理性和切实可行的原则,这就是真实世界中的绝对优势原理。而且,遵循绝对优势原则的产业或产品选择也符合信息节约原理,从而也更容易为实践所采用。当然,真实世界的国际贸易和分工还要复杂得多,这涉及到不同经济体的生产能力问题,涉及到不同产品的市场规模问题,也涉及产品的规模经济或成本变动等问题。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和分工所基于的原则,这里就此再作一详细的展开分析。

首先,在多个国家和多种产品的贸易中,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产业或某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最低价格,那么,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就拥有最高绝对优势,在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中也最具竞争力。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两点基本结论:(1)如果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具有无限生产能力,那么,它的产业或产品就会占据整个世界市场,而且,其价格只要订得比世界上具有次高绝对优势的国家稍微低一点就行了;(2)如果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具有有限的生产能力而不足以满足整个世界市场,那么,世界上具有次高绝对优势的国家也就可以生产该产业或产品,它的市场占据情形也与其生产能力有关,……如此类推。譬如,东亚“四小龙”曾经在纺织、电子、石化、航运等领域拥有绝对优势,从而得以不断拓展世界市场而取得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受经济规模的限制,它们的相关产业或产品并不能完全占领世界市场,从而也为其他国家相应产业和产品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与此不同,巨大的经济规模(包括人口)赋予了中国社会“无限”的生产能力,因而一旦它凭借低廉的劳动工资和较高的生产效率而在多种产业或产品上取得绝对优势,那么所占领的世界份额就会不断扩展;结果,从服装、食品、建材、机械、化工、有色金属到电子产品,全世界产品几乎都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这也意味,在多国家多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实际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绝对(比较)优势原则而不是(相对)比较优势原则。

其次,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产业或者很多产业领域都拥有绝对优势,那么,基于静态的最大利益考虑,它就会选择自己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即绝对优势度最大或利润率最高的产业)。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入绝对优势度的概念,它体现为该产业上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差距或者利润率差距。显然,一个产业的绝对优势度越高,价格差距或者利润率差距也就越大,该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就越明显。在这种情景下,比较优势原理就开始发生作用。不过,该国究竟如何进行产业选择,也与它在产业上的生产能力以及市场规模有关。(1)如果该国在绝对优势度最大的产业具有无限生产能力,那么,它在该产业上就会垄断整个世界市场;而且,对小国来说,如果该产业的世界需求已经可以实现该国的充分就业,那么,从静态的交换价值角度考虑,该国就会出现单一的产业结构。(2)进一步如果拥有绝对优势的是个大国,单一产业的世界市场需求并不足以实现它的充分就业,那么,从静态的交换价值角度考虑,它就会首先选择绝对优势度最大(也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占据整个世界市场后再转向绝对优势度次高(也即次高比较优势)的产业……以此类推,直到实现充分就业。(3)如果该国在该产业上并不具有满足整个世界需求的无限生产能力,那么,它在绝对优势度最高的产业达到生产能力的极限后,就会转向绝对优势度次高的产业……以此类推,直到实现充分就业。当然,如果考虑生产成本递增或规模经济递减,具体产业的选择或产量的确定将会更为复杂。

再次,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产业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或者拥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因生产能力极小而不足以实现自身充分就业,那么,它的具体产业又会如何发展呢?这将更为复杂。一般地,(1)如果在该国最具绝对优势的产业领域,比它具有更高绝对优势的那些经济体因生产能力有限而无法满足整个世界市场需求,那么,该国就可以生产其他国家所留下的市场需求份额;其中,该国的供给价格既可以遵循那些具有更高绝对优势国家的产品价格(如果这个价格高于它的生产成本),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