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普斯:未来十年,中国有望取代美国

作者:费尔普斯发布日期:2016-06-12

「费尔普斯:未来十年,中国有望取代美国」正文

核心观点

当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仿佛已经成为中国的最热话题,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资源重组,改善产能过剩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却认为我们一味地关注资源配置的问题,似乎忽略了劳动力创新的重要性,依靠劳动者对自主支配工作的渴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所激发出的创新性和创造力,能够为国家带来繁荣。

在费尔普斯看来,一味追求美好生活的欧洲人已经丧失了创新的能力。中国应当避免走欧洲国家错误的路线,采用满足效率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而忽视“做事情”的重要性。当下对于中国是良好的机遇,美国的创新能力持续下降,欧洲四国已成江郎才尽之势。若能抓住创新的机遇,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创新的主要来源――与美国持平甚至超越。

为什么工作待遇最好的欧洲人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导致效率优先的欧洲国家丧失了创新的活力?为什么哲学家眼中的“美好生活”其实是经济学概念?经济发展的正确模式应当是怎样的?未来十年内,中国经济繁荣的动力是什么?中国真的有可能取代美国么?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繁荣》一书的作者埃德蒙•费尔普斯在为腾讯财经“原子智库”撰写的独家稿件中,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辩证与思考。

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繁荣》一书作者

以下为观点全文:

原文标题:两种经济生活

今年国家经济政策领域中,讨论的重点一直围绕着资源转移:从投资转向消费,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从私有领域转向公共领域。

令我吃惊的是,国家只是一味地呼吁改善混合输出产量,但却忽略了劳动力。然而在中国,考虑提升工作经验的时机可能到了。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再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这些经济学家都曾强调过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好与不好的工作经历都同样重要。

目前,对中国来说,资源重组还不是必须要做的。资源最优配置(其中效率占一部分)对于良好的经济来说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的确,一门心思专注于资源配置会阻碍经济发展:国家如果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此前一直忽视的消费的可能性上,就可能会在其他良好经济所需的政策举措上分心。然而,世界上还存在一种相反的观点,优化配置(机构运行良好所必需的)中如果伴随对所需的教育的投资,那么对良好的经济是足够的。这一点在欧洲大陆表现尤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意大利人、德国人和法国人每年用较少的时间工作但取得出色成绩的原因。这也是欧洲每小时生产率和计时工资水平一直非常高,且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的原因。

然而,欧洲大陆人似乎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有些事实可以间接证明这一点,欧洲人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创纪录的假期,而且参与的工作相对较少。同时,工作满意度的数据也可直接证明这一点。在众多西方国家中,家庭调查报告中显示,对工作满意度最低的就是生活在欧洲大陆的人们。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令我们意外。通常,欧洲大陆的企业都不愿参与新的刺激与挑战:早在数十年前,欧洲几个曾经生机勃勃的经济体现在几乎都已经丧失创新活力了。

从那些经济体当前如此惨淡的业绩中可以合理地推测出,中国和其它国家都一定要避免类似的错误――采用满足于效率的模式,例如欧洲大陆经济模式。但是,正确的模式是怎样的呢?

我曾在《大繁荣》(Mass Flourishing)一书中写到,正确的经济模式是可以为人们提供美好生活的良好经济。但在这点上可能会有一些分歧。正如众所周知的许多经济学家――包括我的好朋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让•保罗•菲图西和弗拉基米尔•昆特――都支持一种被称之为生活品质的概念。他们认为,在高品质的生活下,人们可以极大地享受消费和休闲娱乐。近年来,这些经济学家们还强调了一些公共物品的重要性:洁净的空气、安全的食物和安全的街道,还有城市市政公园以及体育场馆等公民便利设施。生活品质这一概念是寄托欧洲人完美理想的说法,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然,我也赞同这些公共服务项目――同时我也支持国家提供这些公共服务――但这些并非是哲学家“美好生活”概念的真正含义。(“美好生活”概念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曾开玩笑说,人们需要这些公共服务来给自己充满电,以应对第二天的工作。)

哲学家兼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我的另一位好朋友――指出所有这些消费都忽视了某些东西:人们对于“做事情”的需要。这就扩宽了人类心中“美好生活”概念的内涵。但“美好生活”的含义似乎还远不止如此。相比毫无自主权利的工作安排,人们希望得到更多。

享受美好的生活,人们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一定程度的执行权。然而,人们究竟想用这种等级权利做什么呢?最起码,人们希望生活是有意义的,工作是有魅力的。

正如某些哲学家们曾说过,人们重视拥有一些空间来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展示自己的才能。

又如许多观察者所说的,人们往往更加重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深入理解获得一些东西。最近,我用“蓬勃发展”一词(来自拉丁语中pro spere,意思是“希望或期待”)来表达人在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工匠看到自己辛苦掌握的技艺,最终带给了自己更好生活,从而倍感喜悦;商人会因看到“自己的货船到达”而感到满足;学者们会因授予荣誉教授而有。

人们也开始重视从职业生涯中获得的个人成长经验。和之前类似,我用“繁荣”一词来表达人们从未知旅途中所得到的满足:面对挑战的兴奋、克服困难的喜悦、发现不确定性的魅力以及当自己对世界能够起到某种作用时的激动。

我所说的取得成就、蓬勃发展以及繁荣都是经验的奖励,并非来自任何金钱。

什么样的经济可以提供这种美好生活呢?历史验证,充满创业型人才的经济可以实现美好生活。人们会抓住每一个微小的机会,主动去尝试新的东西。与此同时,实现美好生活还需要充满创新人才的经济模式――人们能够想象新的事物,将新的思路注入商业产品和方法中,发挥营销潜能。在这样的经济终将迎来繁荣!大多数行业中,在企业部门中实施创新改革会变得十分普遍,从社会基层到最有权势阶级都将包含在内。

当然,我并没忘记经济公平这一平行概念。经济公平需要在经济上把最大量的弱势群体包括在内。但请让我继续现在的主题。

我希望中国可以在未来几年内发展实现上述的经济类型。当然,除了“蓬勃发展”和“繁荣”还有其他可以令人感到满足的事情。在艰苦的时代,一个国家可能无法保证良好的经济。而人们想要的也不仅仅是良好的经济。他们想要呼吸的空气清洁干净,食用的食品安全卫生。确实如此。我想表达的是,为了满足公共服务和其它公共项目各种无穷尽的要求,必须需要相当规模的国营部门,才能够将民营部门排除在外。进一步而言,民营部门在提供服务项目上的能力并不低于国营部门,但现在大部分服务项目都由国营部门所负责。(地下铁路曾经是由民营企业家建造的,而不是市政府。)即使现在,城市交通中最激进的一步就是Uber的出现。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的最激进的变化似乎就是自动驾驶汽车。这些都是由民营部门所创造的。

最后两点:首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想知道中国商人是否具备创新者成熟老练的手段和气质。如今,已经有证据证实许多中国人都有能力实现创新。中国和七国集团自主创新评估显示,中国在二十世纪90年代自主创新就已位居世界第四。预计在未来十年中,英国和加拿大排名下降,中国跃居第二,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差距不大。

第二点,美国和之前相比创新能力有所下降,而且欧洲四个曾经生机勃勃的国家几乎也不再有任何创新。因此,中国将取代它们的地位成为全球经济创新的主要来源――与美国持平甚至超越。我认为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机会。

来源:原子智库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