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锋:此轮调整已见成效 但尚未走出谷底(下)

作者:卢锋发布日期:2015-12-11

「卢锋:此轮调整已见成效 但尚未走出谷底(下)」正文

新世纪初年,我国经济强劲扩张并积累不平衡因素,需经历一次深度调整才能重回可持续增长轨道。经济发展阶段性成功推动要素价格上升与增长动力转换,派生新一波深度结构调整压力。中国经济快速追赶及外部不平衡深度嵌入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使得中国与全球经济调整呈现前所未有的互动关系。观察目前形势,经济双重调整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然而经济运行尚未走出调整谷底期,不排除明年可能要应对新考验才能迎来新一轮景气增长。

挤水分、去泡沫、控杠杆 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与决策层“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经济工作总思路相一致,近年中国经济政策优先目标定位于,力推全面深化改革以激活经济增长微观动力,宏调政策力求保持货币与财政既不放松也不收紧的大体中性状态,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场出清功能逐步化解早先失衡矛盾,同时采用各种宏观总量性与定向结构性政策工具手段,千方百计稳增长。

近年调整失衡已在多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正在为下一阶段经济周期过渡转变准备必要条件。

阶段性成效首先表现为“挤水分”,即逐步消化调减早先扩张期形成的偏高产能。在经济景气扩张阶段,那些投资规模大与生产周期长的上游行业增长更快,近年经济周期调整重要内容之一,是逐步调节消化早先过度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

如我国钢铁等上游部门世纪初超常扩张,到2007-2008年已面临产能过剩压力,刺激经济时期新一轮扩张使失衡矛盾有所加深,近年调整期无法回避“去产能”阵痛。近年我国PPI整体持续负增长所伴随的分行业价格结构特点,形成一种特殊的“宏观相对价格”变动,对工业部门产能过剩发挥实际调节作用。

这种“宏观相对价格”与市场出清机制调节过剩产能过程,大致原理是通过限制投资调减增量,通过经济增长消化存量。在价格信号引导和竞争机制倒逼作用下,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速下降或绝对调减不同程度控制新增产能,已有过剩产能存量则通过经济总量需求中高速增长逐步消化,构成近年调减过剩产能的主要途径和图景。

上述“宏观相对价格”变动在所谓“通缩”环境下具有市场化“去产能”效应,显示物价下降或通缩压力客观上承载了应对过剩产能及过量库存的周期调整功能。

分析我国制造业几十个细分行业PPI和投资数据,可以看到两点现象:

一是早先经济扩张时期价格上涨幅度越高行业近年价格跌落幅度较大;二是近年价格降幅越大行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越低。可见“宏观相对价格”变动与传统行政管制手段控制产能过剩方式比较,提供了一种主要基于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的替代性市场化“去产能”机制。目前这个进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这个过程大体完成将是最终实现本轮周期转换的重要推手和标志。

其次表现为“去泡沫”,即治理房地产等部门过度扩张与价格虚高因素。2003-2008年货币信用扩张推动房价多轮大幅上涨,大部分时间房地产投资增速高达30%。2009-2010年大规模刺激经济时期,房地产经历新一轮更为迅猛扩张,从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存在增速低估倾向的房价指标看,大规模刺激政策推出后17个月全国平均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近一半。

房地产过度扩张受到多方面因素作用,然而就宏观经济分析逻辑而言相当程度是货币信用过度扩张的产物。随着十八大以来货币与宏观政策定位中性立场,房地产部门早先潜在过量库存与风险逐步显现,近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双双较大幅度下降,整个行业经历“去库存”过程,房地产投资回落成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

今年我国楼市行情出现分化格局,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楼市仍处于低迷状态,一线城市则销售与价格回升,个别城市甚至出现价格反弹形势,显示楼市调整也取得一定成效。

再次表现为“控杠杆”,即规范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过度扩张。此前宽泛化宏调伴随“金融抑制”有增无减,影子银行与表外业务快速扩张,地方政府债务超常增长,一些行业与机构杠杆率偏高为经济运行注入不确定因素。近年调整期政府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监管及对地方债务管理。

从2013年3月银监会8号文,到2013年年底国办107号文,政府有关部门系统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监管,影子银行业务增速从2013年增长34.9%下降到2014年13.6%,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3.4%,过度扩张势头得到遏制。

十八大以来政府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管理,并着手理顺地方政府融资机制。2013年底国办20号文件部署对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预算法修正案,修改有关地方政府发债法律规定,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规模、偿还、资金使用等提出明确规定。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下发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43号文件,规定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财政部下发配套文件对存量债务的清理甄别提出具体实施方案,2015年3-8月,先后分三批共实施3.3万亿地方债置换,地方债过度扩张风险正在得到逐步化解。

最后表现为“调预期”,即引导市场转变经济回落政府必然大手刺激的预期。新世纪初多年高增长使市场预期偏于乐观,“4万亿”刺激客观上增强了政策救市预期。近年宏调政策保持定力,以稳为先,既不收紧也不放松,更多利用市场力量与价格机制调减过剩产能,在防控金融风险前提下降低过高杠杆率并允许个别金融产品违约。

市场开始转变“政策是跌出来的”的早先流行预期,有利于提升市场硬预算约束与宏观财金纪律有效性。2015年夏季股市波动与干预政策引发不同意见讨论,然而这个特殊变动并未改变上述基本调整趋势。

实际考察告诉我: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演进,同时由于改革政策推动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倒逼作用,近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无论在行业还是宏观层面都有活跃表现,取得多方面明显进展。今年暑期我们研究组调研广东、重庆、山西、黑龙江四省市经济,切实感受到深度调整期地方经济普遍面临多重困难考验,也看到基层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活跃表现。

首先是经济比例结构显著改善协调。从产业结构看,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2015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总需求增长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

从收入结构看,居民部分收入占初次分配总收入比例从2008年58.7%上升到2015年61.6%。从节能降耗情况看,2015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这些改善发生根源既包含周期性因素,也不同程度体现趋势性变化。另外投资和贸易结构也有明显改善。

其次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简政放权和改革举措激发市场创新创业活力。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利用,在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创造出很多新业务,成为推动服务业活跃发展的新亮点。广东等沿海地区近年开启利用工业机器人潮流,浙江利用互联网服务中心平台开拓服务业创新之路,高铁快速普及带来交通便利与经济效益。

在地方调研中看到,广东省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2015年上半年增长22.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4%,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7.1%,批发零售业通过网上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52%。

在外贸方面也出现新业态。2015年1-5月,广东旅游购物出口4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几十倍,23家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出口7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1%,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初步试水达到3.9亿美元。正如李克强总理在10月6日八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的,经济“新动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咄咄逼人’,在一些方面已经发挥了突出作用。”

再次是近年开始推进实施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通过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营造宽松市场环境,显著调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从2012年开始,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深圳、珠海、东莞和顺德等地开展试点并取得成效,一年内新登记各类企业同比增长68.9%。

2014年3月1日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实施,平均办一家企业所用时间从原来的25.6天缩短为14.3天。一年内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383.2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达10500户,同比增长49.8%,注册资本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2015年上半年,广东省新登记各类企业29.1万户,同比增长26.3%;重庆市新发展小微企业5.5万户,实现产值3200亿元,增长31.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下一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前沿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更加需要通过简政放权为草根创业松绑激发微观经济活力,为通过市场试错发现新增长点提供适宜体制和政策环境。

又次是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谋求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分化转型格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与江浙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前沿创新活跃亮点频现。笔者近年在广东、浙江考察激光、医疗器械、特种车、纺织机械等行业企业考察,一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接近全球产业技术与制造前沿,显示我国制造业在华为、联想、格力等传统制造标杆企业确立世界影响力基础上,也出现了一批知名度不高、但在全球中高端市场登堂入室的新行业企业,这代表了未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

近年广东、浙江等地技术改造投资大幅提速,显示我国工业制造较发达地区正从早先侧重基建投资推动产能外延式增长,转向更加重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内涵式增长方式。

如前文讨论,得益于目前大宗商品供应充足与价格走低形势,依托劳动力等不可贸易要素成本相对优势,一大批中西部经济相对后进省区市在调整期逆势而上,多年保持较快经济增速,不同程度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我国北方与东北资源富集省区在新世纪初年得益于“商品红利”较快增长,近年调整期普遍面临上游原料与基础原材料价格深度回落的巨大冲击。另外有的地区还面临资源储量趋于下降枯竭、国企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人口增速较早达到拐点与劳动力流出增加等方面结构性困难,这些地区经济如何突出重围是本轮调整面临的最大区域经济挑战。

不过即便在这些地区也能看到转型升级努力与成效。例如山西省近年新增投资行业分布与地区经济结构呈现合理调整趋势,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增长20.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9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8.3%,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黑龙江是传统“四原(原煤、原油、原粮、原木)”优势比较明显东北资源大省,近年调整期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然而该省某个早先重工业主导城市,由于较早重视与主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产业结构已转变为以奶制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占工业比例过半的比较均衡结构,得以在本轮下行周期调整中取得较好增长绩效。

风险还在 经济运行尚未走出低谷期

虽然双重调整都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我国整体经济运行状态尚未走出下行调整谷底期,不排除明年可能要应对面临新考验才能迎来新一轮景气增长。

外部不确定因素与风险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格局持续发生深刻演变,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