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正文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阐发“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所谓“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正因为如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才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与民共享”的共享价值理念,并以明确而具体的部署,强调了共享作为发展之要义的顶层设计,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主要表现为:
一、完成收入翻番任务,让全民共同奔小康
只有提高收入,人民群众才有可能伴随祖国的强大和时代的进步而改善消费水平,将更多的人从当前的“生存型消费”转型为“发展型消费”。为达到这一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的说明中要求:必须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率,使其维持在年均6.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坚持“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可能维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或至少等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态势,最终完成收入翻番任务,达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
除此之外,“十三五”规划建议还着重强调说,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要“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制度上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过去几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比如说,2011年,GDP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4%;2012年,GDP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7%;2013年,GDP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3%。2014年,GDP增长率为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2%。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居民收入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态势,一方面稳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进一步保障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未来“十三五”的战略决胜期,只有完成城乡居民收入的翻番任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我们也才能实现“第一步走”的宏伟蓝图,为更高水平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成扶贫攻坚任务,让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以,只有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的陷阱,才能在共享发展的要义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共享小康。
实际上,从过去扶贫攻坚的历史可以看出,伴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持续性地提高了贫困线。这就是说,扶贫的任务,正在从对绝对贫困的扶持转化为对相对贫困的扶持。比如说,按照1978年的标准,即以人均年收入不足637元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2.5亿降低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从30.7%降低到2007年的1.6%;按照2008年的标准,即以人均年收入不足1196元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4000多万降低到2010年的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从4.2%降低到2.8%。但按照2010年的标准,即在将贫困线提高到年人均收入2300元之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就扩大到1.65亿人,贫困率也提升到17.2%。经过新一届政府的艰苦努力,截止到2014年年底(以现价2800元为准),已经成功将贫困人口数量降低到7017万,贫困率降低到6%左右。现在看来,2015年扶贫攻坚战略进展顺利,估计到年底,贫困人口会下降到6000万左右。
这就是说,在“十三五”时期,如果每年完成12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则到2020年,我们就会以2010年确定的不变价格标准,全面完成脱贫任务,让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估计那时的名义收入贫困线会达到4000元左右。所以,未来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重,而且越往后扶贫的难度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继续贯彻党中央做出的分类施策、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对于那些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投资受损等致贫的贫困人口,主要通过扶贫贷款、项目扶持、教育助学、医疗资助、提升人力资本等劳动技能、提供劳务帮扶等方式,脱贫3000万人左右。
第二,对于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还可以通过劳务输出与转移的方式,帮助其到城镇或城市就业,解决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第三,对于那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如果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不适合人类居住与生活,则通过对贫困人口异地搬迁安置的方式,帮助1000万人脱贫。
第四,对于那些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这部分主要是农村老年贫困人口,则主要采取纳入低保的方式解决其生活问题,以社保政策兜底帮助其脱贫。
总之,贫困人口的脱贫,是“共享”发展的主要内容。也只有将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才能走出原有那种争抢加入贫困县,并在进入贫困县后“庆祝贫困县”的怪圈,从自主创新创业与外在扶持的双向渠道发家致富,带领今天的贫困人口在明天共享小康社会的福祉。
三、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让流动人口享有市民化机会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镇化率增长缓慢。比如说,1949年的城镇化率为10.64%,1958年为16.25%,1965年为17.98%,1976年为17.44%。在1978年之后,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城镇化开始加速。在1980年提高到19.39%,1990年提高到26.41%,2000年提高到36.22%,到2010年提高到49.95%,到2014年年底达到54.77%。估计到2015年年底,会超过56%左右。
但我国的城镇化,是以常住人口即在城镇居住满6个月及以上的人口为标准而统计的。如果以城镇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则2014年年底则仅仅为36%左右。在以户籍为基础配置城市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格局下,那些非本地户籍的外来流动人口,就难以公平合理地享受流入地城市提供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服务,将原有的城乡二元格局重新固化为城市内部的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新二元格局,造成人为的制度性歧视。这种户籍区隔,既对约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业户籍人口、也对约0.7亿外来非农户籍人口形成了负面影响,使他们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从而“带来了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
为达到“共享”发展的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专门着重提出:要在未来五年的战略决胜期,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预测,将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45%左右。这就是说,未来5年,只有每年将1600多万农业户籍人口转变为非农户籍人口,才能保证年均提高1.3%左右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以达到规划所设定的目标。这也是党中央为保证真真切切的“共享”发展而进行的制度性顶层设计。在循序渐进而又切实有效地推进过程中,首先要落实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举家迁徙的大约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落户问题。
对于那些暂时难以在城镇落户的外地流动人口来说,要以完善居住证管理的方式,满足其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逐步缩小并最终消除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福利差距,以期达到共享发展的目的。
在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增速红利逐渐消退的大背景下,各地城市政府只有将流动人口的需要和本地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才能够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一方面稳定劳动力供给数量和控制工资成本、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现代产业工人的培育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这还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加强养老保险建设,让老年人晚年共享中国梦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不同的是,我国的老龄化,既是计划生育政策约束下的老龄化,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的老龄化。从人口金字塔的表现形式上来说,前者造成了人口金字塔底部的老化――由人口出生率降低所导致的少儿人口占比趋于缩小而形成的老化;后者造成了人口金字塔顶部的老龄化――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导致的老年人口占比扩大而形成的老化。
我国人口老化状况通过下面的数字可以显著观察出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现,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36.2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4.41%。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发现,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占比为40.6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3.56%。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发现,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占比为33.5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3.5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发现,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占比为27.6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5.57%。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占比为22.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6.9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占比为16.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8.87%。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已经达到了10.10%左右,数量达到了1.38亿左右。可人口出生率却降低到12.37‰左右,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延长到75岁左右。这使我国人口有了加速老化的趋势。为此,除改革计划生育制度之外,还需要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让老年人公平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
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虽然在2015年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形式上做了合并,但在制度设计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比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多了一个12%的“职业年金”。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虽然也设计有“企业年金”制度,但很少有企业为职工缴纳企业年金――事实上存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差距。
另外,农民工因为其流动性质,也因为其更希望获得现金收入、更由于企业普遍存在养老保险瞒报现象,其参保率一直偏低。虽然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上升了许多,但在总体上也不到30%。伴随农民工平均年龄的上升,老一代农民工逐渐到退休年龄,但因为其在城市长期没有养老保险,故很难继续生存下去。所以,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在。如果在“十三五”时期难以在实质上有所建树,则未来的问题会更大。
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广覆盖、低保障模式。在城镇职工退休金连续11年提高10%的情况下,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于2015年从55元提高到70元。虽然在制度设计中,居民可以以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元十个档次缴费,但绝大多数居民的缴费标准很低或干脆就没有缴费。这样,大多数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在老年后获得的养老金仅仅是基础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