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卫: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构建不能仿效欧美模式

作者:高红卫发布日期:2015-12-17

「高红卫: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构建不能仿效欧美模式」正文

对于全球企业而言,搞工业互联网都是一件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既无经验、也无教训。但是由于产业革命的历史时钟已经指向了这个时点,无论前进道路上需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都必须有企业站出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我们看到,以GE为代表的美国企业站出来了,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企业站出来了,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企业站出来了。在中国,以航天科工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也站出来了。这些首先站出来的先锋企业会不会成为先烈目前还不好说。

因此今天我想就“工业互联网”这个时髦但不轻松的话题与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一、我心目中的工业互联网长什么样?

说实话,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见过工业互联网长什么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象工业互联网的模样。在我的心目中,工业互联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长相”特征:

首先它应该能够支撑“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这种新业态的形成。

其次它应该能够支持“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这种组织模式的运行。企业的组织功能是对市场交易功能的部分替代,目前,企业组织功能的发挥已经普遍受制于企业自身资源的约束,要想进一步解放企业组织的生产力,必须深度改革企业的组织模式,“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这种组织模式将应运而生。

第三它应该能够支持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在全球产出不够的时代,投资驱动战略是有效的,逻辑是更多的投入必然带来更多产出和收益;企业资源独享,社会资源被刚性分割,造成全球性资源浪费,发展不可持续。在全球产出相对过剩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为必然选择,逻辑是依靠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和收益,企业资源共享,社会资源被软性整合,通过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实现互利共赢,合作各方不仅共享财富成果,而且共享创造的过程,符合“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理念。

第四它应该能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新型企业运行与成长机制。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产品是载体、运营是关键、管理是基础,因此工业互联网应该形成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机制,而不能简单地模仿电商平台的构建模式,或者说,它应该有更丰富的“表情”和更深厚的功底。

二、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构建不能仿效欧美模式

在制造业创新方面,德国企业、美国企业都是我们的老师,两位老师的天份很好,功底也很深厚。当前而言,中国的制造业整体水平还暂时难以望其项背。我们需要向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企业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但是学习自然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死搬硬套。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比如,德国企业从专注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应用开始,一直关注智能设备、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发展,并希望将这些技术通过CPS(赛博物理系统)推广到全球使用;而美国企业则依托其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力和制造资源全球整合能力,除了关注德国企业所关注的事情之外,还关注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应用,以及如何利用IIC(国际工业互联网联盟)吸收全球企业加盟。

中国的情况很特殊,虽是全球制造大国,但不是全球制造强国。工业企业广泛地分布于工业1.0、2.0、3.0状态之下,智能设备、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德国企业,工业基础能力和制造资源全球整合能力远低于美国企业。如果我们邯郸学步,人家的长处没学到,自己的相对优势也失去,不仅难有效果,还有可能自乱阵脚,延缓中国制造业循序渐进发展的步伐。

怎么办?我个人的理解:从工业互联网构建战略上看,如果说德国企业走的是自下而上的垂直整合+横向整合道路的话,那么美国企业走的就是自上而下的横向整合+垂直整合道路。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构建战略应该是:首先提供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的横向软整合平台,待形成具有广泛产业带动作用的各类核心企业之后,再由这些核心企业逐步垂直整合业内企业,最终整体上落脚于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车间、智能化企业这些坚实的智能制造物理基础之上。

三、航天科工的工业互联网试验田――航天云网

狭义的“航天云网”是指公众可以自由登录和使用的“航天云网”网络平台,实际上作为工业互联网试验田的完整航天云网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专用网络平台(仅对集团内用户开放);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公用网络平台(航天云网,对全社会用户开放);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国际网络平台(对全球用户开放);智慧企业运行平台(企业进入工业互联网运行状态的标配,一企一策)。目前,航天科工内部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专用网络平台已经上线试运行近半年,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解决多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集团内部企业协同设计、协同制造等资源共享、能力协同问题,作用非常明显;公用网络平台(航天云网)已经启动运行半年,约5万家企业已经进驻,云端企业协作配套合同22000多笔,协作配套金额近15亿元;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国际网络平台的英文版预计本月15日上线试运行;而航天科工智慧企业运行平台预计在2016年7月1日起试运行,目前总体架构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平台开发。。

以下简单介绍狭义的“航天云网”构建与运行的有关情况。

1.构建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是工业互联网运行平台及云端企业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与技术规范。共同的目标需要共同的努力来实现,而共同的努力需要相同的步调来完成,相同的步调需要一致的号令来统一。这个“一致的号令”就是技术标准与规范。目前,正与工信部所属的研究院合作建立这些规范与标准。

2.航天科工提供到运行平台共享的各类线上资源,这只是冰山一角,云端企业所开放的线上共享资源,理论上趋于无限。

3.航天科工提供给云端企业共享的线下资源,虽然不算十分丰富,但有些特殊资源社会上也很难找到。同时,云端企业所开放的线下共享资源,理论上趋于无限。

4.大数据采集与应用是航天云网的一项重要功能,目前正在构建相应的技术体系和业务结构,待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为云端企业以及公共管理机构提供数据产品和相应服务。

5.航天云网运行平台安全系统,这是航天云网能够正常提供服务的基础与前提,目前看任重而道远,需要与业内专业机构开展深入合作,也需要与负责公共安全管理的政府部门开展深入合作,同时还需要与外国政府和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就像反恐和全球气候治理一样,需要进行全球合作。

另外,航天云网上还设置有协同设计专区、智能制造专区、“双创”空间、工业品商城、企业征信、第三方结算、第三方物流等若干功能区,方便各类云端企业用户使用。

我们深知,要种好“航天云网”这块中国工业互联网的试验田,仅靠航天科工的能力和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期望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理解和支持,期望各类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共同成功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而共同奋斗。

谢谢大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