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作者:成思危发布日期:2014-10-19

「成思危: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中国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1]。

笔者于2007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曾经讲过[2],十年前我们听到的是"中国崩溃论",就是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国经济增长是实在的,说中国就要崩溃,甚至有人预言2005年中国就会崩溃,但现在2008年了,我们中国还很岿然挺立。三、五年前,我们听到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要从两面看:一面是他们对中国的不信任,对中国的怀疑;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也说明他们承认中国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但是觉得中国的发展是个威胁。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尽管"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对中国的刮目相看,不敢轻视中国的发展。近两、三年来,情况又有些变化,出现了"中国责任论",开始给我们戴高帽子。就是说中国发展得很快,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强劲的推动力,因此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笔者在达沃斯也讲过,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但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GDP排名在世界100名以后。中国不是超级大国,中国也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中国只能承担和自己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相适应的责任。

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中国责任论",可以看到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在不断地变化。当然到现在也还是有对中国各式各样的看法,包括无知、误解、偏见,甚至成见。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会得到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多的了解,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我国目前是个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不一定走重化工业发展的道路,可以走轻型发展的道路。但笔者个人认为,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看来,这条路恐怕还是要走的。众所周知,重工业以钢铁为代表,化学工业以乙烯为代表,这两项产品的增长都是比较快的。2007年我国的钢材产量是56894.4万吨,比2006年增长21.3%,乙烯产量是1047.7万吨,比2006年增长11.4%。笔者在达沃斯说过,我国的钢产量占世界首位,这虽然让我们感到高兴,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这不过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历史看来,最初英国钢产量世界第一,后来依次是美国、前苏联、日本第一,现在中国第一,再过十几、二十年,可能印度会成为第一,这就是工业发展的过程。我国正处在工业发展的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是一条客观规律。

到2010年我国将完成"十一五"规划,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德国而居世界第三。实际上,现在我国与德国的经济总量很相近的,只是由于2007年欧元对美元升值比人民币快,因此我国按美元计算的GDP还略低于德国。到2010年,我国人均CDP有可能达到3000美元。当然这也取决于美元的汇率,如果美元不断贬值的话,那就很容易做到,如果美元不断升值,那就要费点力气。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有可能达到5000美元。到2049年,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总量有可能居世界首位,人均GDP有可能达到1万美元以上,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

2008年1月至9月,笔者在达沃斯、香港、德国、瑞士、以色列、英国、意大利等地演讲时都遇到同样的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另一个问题是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有没有影响。最近还有一些朋友提出第三个问题,我国四川汶川等地发生的地震灾害对中国经济有多大影响。本文拟根据笔者的研究和思考,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进行探讨。

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能否长期持续,这是国外很多人的疑问,国内有些人士也在思考。笔者个人认为,有利条件是我国的社会比较稳定。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们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生活的愿望强烈,人民群众致富的积极性高;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的投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现在是世界第二,五万多公里,而排名第一的美国为八万公里。我国的互联网服务发展也很快,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53亿,人数居世界首位[3]。我国在投资环境的硬件上确实改善得很快,在软件方面我国也根据对WTO的承诺修改了相关的法律,受到WTO和不少国家的好评。再有,就是我国的人力资源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价格较低。在我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员工聪明、肯学、能干。我国人力资源的价格和国际相比还是比较低的。2003年在达沃斯开会时,有一位外国朋友在讨论时说,你们中国人把我们开发区企业的生意都抢走了。笔者回答说,可能是有这么回事,但是我告诉你,根据《金融时报》发表的数据,中国工人的小时平均工资是50美分,墨西哥工人是4美元,美国工人是16美元,如果你是投资者的话,你会往哪投?他笑了,说"我也会往中国投"。

笔者在此要补充说明两点:第一,中国工人工资每小时50美分,美国工人16美元,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就只有美国的1/32。因为中国人民币的购买力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可能要翻一番。这就是说,相当于50美分的人民币在中国能够买到的东西在美国可能会要1美元甚至更多。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者的收入也会不断地提高,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在此过程中,就可能有一部分劳动密集的产业从我国的东部转向西部,甚至从我国转向其他劳动力更便宜的发展中国家。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还会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也是客观事实。

以上是中国经济能够高速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收入差距增大,影响社会稳定。当前的基尼系数大概是0.46。按国外的说法,基尼系数0.4以上就属于不够稳定的区域了。如果收入差距更进一步增大,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另一个问题是地区、城乡间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的3倍,城市居民的购买力是农村的4倍,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也都要比农村好得多。从另一个角度看来,为什么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6,而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就是因为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西部农村中最穷的人和东部城市中最富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变得很大。如果将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分别计算,则都在0.4以下。当然,说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基尼系数较高的原因之一,是从学术角度分析,是一个需要我们辨证地去认识的客观现象,二元经济结构归一肯定会使我国的基尼系数降低。

二元经济结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那时起,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就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城市殖民地色彩浓一些,而农村保留了更多的封建色彩。从茅盾所著的《子夜》一书中就可以看到,城市中的资本家生活奢侈,而农村中的农民则备受压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问题没能及时得到解决,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当时我国经济落后,要实现工业化。这一是要靠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来积累资金,二要靠农民到城市当工人来提供劳动力。例如在1950年代初期,鸡蛋只卖2分钱一个,但邮票却要8分钱一张,农民寄一封信要拿四个鸡蛋去换,由此就能看出当时的剪刀差有多大。到了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今天,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因此中央将"三农"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就谈不到中国的现代化。

第三个问题是是环境和能源的制约。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发展较快,对环境和能源有较大影响。中国的环境情况不是很理想,尽管作了不少努力,但从全局看来,环境污染仍然严重。2007年,全国26.7%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劣于V类标准,30.2%的监测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突发环境事件呈现高发态势[4]。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2000年后我国的能源消费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这一阶段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2007年能源生产总量23.7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达到26.5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和消费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7.8%,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增长[5]。再如水资源,中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还分布不均匀。最近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分析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为环境和资源所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是相当高的。例如2005年我国由于耗费资源、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所付出的代价为2.75万亿元人民币,而当年GDP的增长仅为2.24万亿元人民币[6]。近两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善,但这一问题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国缺乏金融和管理人才。从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看来,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依靠资源,也包括劳动力;第二个层次是依靠产品;第三个层次是依靠资本;第四个层次是依靠知识。我国目前还处在依靠资源和产品的层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累计引进外资共7800亿美元,累计输出资本约1000亿美元,大概是引进的1/8。而且输出的那1000亿美元里第一大国是加拿大,第二大国是开曼群岛。开曼群岛那里既没工业,也没服务业,到开曼群岛的投资,实际上就是"出口转内销"。就是把钱打到那里注册公司,然后再把钱投回国内。因此我国实际输出的资本还不到一千亿。

从资本的运用来看,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产业资本主导,多年来我国都是产业资本主导,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生产决定流通"的思维延续至今。我国目前还是以宝钢、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信等大型国有企业的产业资本主导。第二个层次是商业资本主导,因为产品需要市场,需要通过流通才能变成商品,才能销售出去,例如美国最大的企业沃尔玛,就是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放到它那里去卖,没卖出去的时候不但不给钱,还要向企业收进场费。第三个层次是金融资本主导。现在发达国家都是金融资本在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工业和商业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我国目前仍然处在产业资本主导阶段。我国不缺资本,但是缺少会运用资本的人才。例如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大约有1/3用于购买美国债券。这就意味着我国把资金借给美国的金融资本家,他们赚钱以后付给我国利息,其余的利润归他们所有。

此外,我国还缺少管理人才,特别缺乏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后,负责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类专业人才。在我国的现状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是"准官员",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民营企业的很多管理者是所有者本人或其近亲。笔者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如果不能成为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国企改革那是很难成功的。因为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可能对企业经营管理下功夫少,而是更加重视与政府官员搞好关系,以便取得优惠待遇,甚至转变为政府官员。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由所有者本人或近亲担任虽然无可厚非,但要有能力担当才行。有人说民营企业富不过三代,就是因为其管理水平一代不如一代。

总的看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还是较多的,只要我们注意解决存在问题、稳妥地应对挑战,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