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以全面改革主导大转型时代

作者:迟福林发布日期:2014-08-20

「迟福林:以全面改革主导大转型时代」正文


■从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和正在经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大转型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转型大概用了30多年时间,它的历史成就是使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二次大转型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过渡到全面改革,即以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全面改革进程。这个大转型时代的主要目标,是使我国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并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从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和正在经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大转型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转型大概用了30多年时间,它的历史成就是使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二次大转型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过渡到全面改革,即以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全面改革进程。这个大转型时代的主要目标,是使我国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并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与第一次大转型相比,第二次大转型更具复杂性、深刻性和紧迫性。当前,第二次大转型已拉开序幕。这是一个更具历史意义的大转型。未来几年我国将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把握大转型时代的发展大趋势,需要客观分析判断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的突出特点,立足现实,突出全面改革在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中的决定性作用。

 

大转型时代的突出特点

与以往相比,未来几年我国无论是增长,还是转型、改革都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为此,把握大转型时代的发展大趋势,需要客观分析判断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的突出特点。

特点之一,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增长与转型直接依赖改革的突破。

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内外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下,当前增长问题突出反映为转型问题、改革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经济增长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7%左右的中速增长不仅是周期性的问题,更是结构性问题,需要加快转型,需要全面改革。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由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由高增长向新常态的转换不可避免,并且经历几年的时间。1960年以来,成功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四个经济体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经济增速平均从8.3%降到4.5%,增速换挡几乎持续到高收入阶段才基本稳定下来。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很难在短期内完成。考虑到我国长期采取的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有固化的趋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难度较之上述四个经济体不会更小。

2010年从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开始,我国7%左右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形成并稳定下来,大致需要3-5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未来3-5年如果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实质性转换,不仅7%左右的经济增长新常态难以真正形成,仍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速大幅回落,并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经济风险甚至经济危机。处理好增长、转型、改革的内在关系,不仅对短期增长至关重要,而且对中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并由此使我国用10-15年的时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当前,增长转型都处于拐弯中,犹如车在爬坡转弯时速度太快会出问题,速度太慢也会出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面临着诸多复杂性问题。进入大转型时代,如何把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把短期的经济增长和中长期的发展相结合,应当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特点之二,利益固化矛盾突出,改革需要在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大的转型改革都与利益关系的调整相关联。今天的改革面临着利益关系失衡日益突出、并且到了需要尽快解决的临界点。未来几年,改革如果不能在调整重大利益关系、打破利益固化藩篱上取得突破,就有可能由于利益失衡的矛盾增大,从而大大减少改革的社会动力、合力,使改革难以推进。

从现实来看,由于某些改革长期不到位,事实上已形成了固化的利益格局,包括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行业利益等都呈现固化的基本特征,由此形成“利益固化―――改革阻力大―――改革难以到位―――利益进一步固化”的恶性循环。实践表明,改革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特点之三,增长、转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明显增强。

总的看法是:增长、转型倒逼改革,突破利益固化格局倒逼改革。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条件下给改革留下的时间空间十分有限,改革跑赢危机的特点十分突出。

首先,未来几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无退路。如果说前些年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刺激政策确保7%-8%左右中速增长的话,今后几年再依靠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投资保增长的回旋余地已大大缩小。

其次,把握改革主动权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几年是我国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1-2年内能够把握改革主动权,2-3年内实现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新突破,确保经济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就会使经济增长保持在7%左右,有条件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如果转型改革超预期,经济增长达到7%左右,到2020年,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就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人均GDP11000美元)行列。

第三,失去改革主动权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1-2年内不能把握改革的主动权,2-3年内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利益格局固化的格局下久拖不决,不仅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难以维持,还有可能因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等系统性风险陷入经济危机,从而失去未来10年的历史发展机遇。

 

大转型时代的发展趋势

与以往不同,未来的5-10年我国无论是增长,还是转型都处在重要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大转型的趋势正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并适应大转型时代的发展趋势。

首先,消费新时代的发展大趋势。

我国是不是进入消费新时代?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消费结构升级方面,一是生存型消费需求明显减少,发展性消费需求增多。城镇居民由工业消费品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从农村来看,大部分家庭消费也正在发生变化,由生活必需品为主向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变。二是物质性消费需求减少,服务性消费需求明显增多。例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三大类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型支出的比重从1985年的12.79%上升到2012年的33.3%。三是私人产品短缺矛盾大幅减少,公共产品短缺矛盾日益增多。通过改革开放从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能不能解决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医疗问题、义务教育、养老等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全面快速上升的公共需求。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到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这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成果,更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面临着的突出矛盾。

在消费规模扩大上,尽管现在的消费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消费规模在不断扩大。一是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78-2013年,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从184元增长到15632元,以1978年为基数增长了85倍。二是消费增量不断加大。例如,2012年,城乡居民消费增量超过2万亿元,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年的消费总量。三是消费总规模明显扩大。1978-2012年,城乡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从1759.1亿元增长到19.04万亿元,2013年接近24万亿元。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我国内需(投资与消费)的总规模将达到100万亿元左右。如果这个判断大体是客观的,那么未来10年左右,我国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是有条件、有基础、有可能的。

在消费释放的增长前景上,消费增长或者是消费的扩大将会给我国的发展前景带来什么呢?一是可以支撑未来10年7%左右的经济增长。初步估算表明,按照70%-80%消费释放总量来估算,未来10年我国保持7%的经济增长是有现实基础的。二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消费新时代背景下结构调整突出的特点是服务业开始成为主导产业,并且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三是推动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未来10-15年,如果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人均GDP就可能达到或超过1.2万美元,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是大转型时代我们要追求的基本目标。

其次,人口城镇化新时代的发展大趋势。

我一再强调人口城镇化率,为什么?如果农民工长期不能融入城镇,人的城镇化从何谈起?也就是说,人口城镇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前提条件。

一是由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变。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2013年,我国的规模城镇化率是53.7%,但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与2011年世界的平均水平还差15个百分点。按照中央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来看,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53%左右。按照《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我国将形成“两横三纵”的城市区域格局,这将带动新一轮人口流动和资源要素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预计到2025年,我国超百万人口的城市将是目前的两倍。例如,现在许多县级市人口规模大都在70-80万左右,未来8-10年,越来越多的县级市人口将超过100万。 二是由劳动力城镇化向农民工市民化的转变。未来几年,将是劳动力城镇化向农民工市民化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通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城镇常住人口的全覆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我国会总体解决存量农民工和增量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牵动影响全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社会生存环境,避免数量众多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离和漂泊,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且其中一部分农民工群体有可能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这对我国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

三是公共资源配置由大中小城市失衡向均等化的转变。人口的流动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伴随着产业布局的调整,哪里能找到好的工作,就业人口就流动到哪里;二是伴随着公共资源的配置,人们倾向于到公共资源配置好的地方生活。

第三,服务业主导新时代的发展大趋势。

我国的工业化已进入到中后期。工业化中后期经济结构的重要标志是服务业占比要大幅提升,一般都不低于55%。也就是说,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发展大趋势。

一是全社会的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服务业比重46.1%,工业比重43.9%,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达到46.6%。预计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的比重将达到55%左右。与此同时,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有专家估计,2008年我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新增加就业80万人;到2013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新增就业170万人。事实证明,服务业开始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二是服务业主导地位的确立。目前,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